“四义”老人登上市民大讲堂:调解矛盾曾被咬伤
“四义”老人登上市民大讲堂:调解矛盾曾被咬伤
(记者蒋太旭 余坦坦 罗斌 通讯员卢锦锋) “做一名甘于奉献的志愿者,首先要丢掉一个‘我’字!”昨日,在长江日报和武汉市民之家联合主办的123期市民大讲堂上,年届八旬的朱信洲老人登台,分享自己甘当社区志愿者的感人故事。
朱信洲家住青山区武东航舵社区,退休前是471厂职工医院党支部书记、院长。退休后,他曾在居委会担任过支部书记,被街坊们尊称为“四义”老人,既是社区义诊医生,随时随地为居民看病,也是社区义务城管,碰见乱搭建和垃圾总是动手拆除、清理。他还利用业余时间掌握法律知识和调解经验,积极调解家庭矛盾和邻里纠纷,成为社区义务调解员。2000年,他加入社区志愿者队伍,组建了一支社区志愿者殡葬服务队,并担任队长,义务服务却不收一分钱。
意外事故让他成了义务入殓师
台上的朱信洲身材瘦削,满脸谦和的微笑。
朱信洲是武东片区最受人尊敬的义务入殓师。“我从事义务入殓半个世纪了,迄今已义务送走了365名逝者,为他们洗澡、换衣、化妆,料理后事。”朱信洲说,当初之所以做这个事,缘于49年前的一次偶然。
朱信洲1964年毕业于南京铁道医学院,被分配到武汉青山区471厂职工医院当医生。1967年,厂里有一名工人因工伤亡,左腿被机器完全压断。家属看到死者的惨状,一定悲痛欲绝。那时,社会上还没有殡葬服务的概念。因朱信洲是医生,厂领导找他商量对策。朱信洲二话不说,接下了这个特殊任务。他为死者缝合了断腿,还帮他擦洗身体,换衣服,整理遗容。追悼会上,家属流着泪向朱信洲鞠躬致谢。
朱信洲没想到,一次意外的入殓,竟成了他一生绕不开的事情。此后,每逢同事、街坊有“白事”,大家都请他打理。他拒绝不了居民求助的眼神,一干就是几十年。他成了远近闻名的义务入殓师。
调解夫妻矛盾时曾被咬伤手指
朱信洲还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义务调解员,尤其是调解婆媳关系,他掌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调解秘笈”,不同性格的人使用不同的方法,一般都能解决问题。
朱信洲老人的左手无名指至今还留着一处明显的伤痕。这是被一名女性街坊咬伤的。市民大讲堂上,经主持人提醒,朱信洲才提起这件往事。
1996年,社区里有一对夫妻吵架,朱信洲闻讯赶到这对夫妻住处,正好看到,妻子用手使劲抓住丈夫的要害部位。情急之下,朱信洲上去劝解,没想到女方已失去理智,竟然一口将朱信洲的手指咬住,顿时鲜血直流。
朱信洲风趣地说,这也算是一种经历吧,“以后遇到这样的事,自己要首先冷静下来”。
2000年以后,他主动要求到航舵社区图书馆做了一名义务图书管理员。同时,他还将设在老年活动中心的义诊桌搬到了这里。
每天一大早,朱信洲就来到社区图书馆洒水扫地,摆桌椅,忙得不亦乐乎。在管理图书的同时,他还为前来寻求帮助的居民测血压、听心肺,指导用药,为外伤患者换药。遇到行动不便的患者,他还义务上门服务。街坊们称他为社区义诊医生。
数十年甘于奉献关键是忘“我”
“这么多年来,您坚持为逝者义务入殓,家人理解吗?”“不图名不图利,您为什么要这样做?”“您刚从医院退休时,有单位想返聘您,您为什么拒绝能赚钱的事,偏偏选择做这些只有付出没有回报的事?”讲台上,与朱信洲一同被邀请上台就座的还有3位社区居民代表,朱信洲的故事感动着他们。他们向朱信洲老人提出一连串的疑问。
“刚开始,子女和爱人也不理解我。时间长了,看到这样的无私行为赢得越来越多人的尊重,家人慢慢转变了看法,开始理解我、支持我。”朱信洲说,后来老伴还成了他的帮手,不时跟着朱信洲去给逝者穿衣、化妆。有一次过年时,中午正吃饭,接到街坊电话说有人去世了。老伴二话没说,照样支持他去收殓逝者。
朱信洲说,经他亲手入殓的逝者,情形不一,有的是上吊自杀,有的是病逝,其中有不少人患传染病。他记得有位胃癌老患者,去世时脸部已溃烂,连家属都害怕,他坚持为逝者擦洗、穿衣、化妆。他也曾无惧地为一位全身黄疸的传染病逝者擦洗身体。
“人谁都有这一天,逝者需要得到尊重。”朱信洲说,他做这些事不求回报,也不需要回报,只求心里踏实。
“我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您作为一名老党员,不仅是我学习的榜样,您无私的志愿精神更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传承、发扬。”“做一天志愿者容易,做一年志愿者也不难,可是要连续数十年做志愿者,会很难。您是如何坚守下来的?”活动结束后,几名90后大学生向朱信洲表达他们的心声,并提出问题。
“要做好一名志愿者,并持之以恒坚持下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首先要把‘我’字丢掉,这样你才能甘于奉献,才能坚守自己的信念!”朱信洲说。
网友评论
- 上一篇:笃实好学 绿地高铁东城大讲堂开课啦
- 下一篇:下一篇:市企业家协会举办第三场企业运营与管理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