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明中华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文明中华网 > 纪录片 > 风尚

中华文明网

龙翔书院引风尚 偏僻乡村办乡学

发布时间: 2018-11-28 13:20风尚
龙翔书院引风尚 偏僻乡村办乡学 九宗书院、梅山书院、方洲书屋……在遂宁的教育发展史上,一众人才辈出的地方书院在川内颇具威望。这其中,位于安居区横山镇龙翔村卧牛坡的龙...

龙翔书院引风尚 偏僻乡村办乡学

  九宗书院、梅山书院、方洲书屋……在遂宁的教育发展史上,一众人才辈出的地方书院在川内颇具威望。这其中,位于安居区横山镇龙翔村卧牛坡的龙翔书院,是不得不说的存在。
  清代遂宁人张问彤从小聪慧好学,才智出众,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取得乡试第一,与张问安、张问陶合称“遂宁三张”。尽管张问彤才华横溢,但时运不佳,才华一再被埋没。年过40岁后,张问彤开始领办乡学,把自己的全部心血洒向了龙翔书院。
  当地乡民热忱欢迎张问彤的到来,并纷纷解囊捐资建学。龙翔书院修建历时十年,书院以石墙合围,布局合理、错落有致、环境优美。
  书院为何以“龙翔”命名?《创建龙翔书院碑记》记载:“邑西五十里,有山曰‘龙头’……其地发脉龙头,曰为‘龙翔书院’。”龙头山又名双龙山,为该地最高峰,山奇形胜,富有灵气,卧牛坡发脉于此,书院名曰“龙翔”蕴含奔腾向上的寓意。
  书院建成后,方圆几十里甚至相邻几县的学子慕名而至,龙翔书院名声大震,办学规模一再扩大,成了闻名遐迩的一所名校,备受各界推崇。
  当时囿于传统教育观念,墨守成规,教育像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冲破旧的办学模式,张问彤把书院办在偏僻乡村,让那里的农家子弟有了读书的机会,并持续进行教育创新,使“乡学”对官办教育形成有效的补充和延伸。
  在张问彤的引领下,桂花的桂香书院(1818年)、大安的仁和书院(1821年)、永兴的旗山书院(1829年)、观音乡的玉堂书院(1854年)、龙坪的德阳书院(1874年)等先后办起来。至清末,遂宁乡村已有16所书院。
  刘耀空本报记者袁敏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