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明德引领风尚 营造健康文化生态
让“三俗”没有容身之地,关键是用优秀作品占领文化市场和文艺阵地,鼓励创作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现实题材、农村题材、少儿题材的影视作品。图为优秀革命历史题材英雄史诗巨片《血战湘江》海报。
用明德引领风尚,要求文艺作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传播“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的价值理念。图为表现塞罕坝人数十年顽强奋斗进行生态治理的优秀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剧照。 视觉中国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文艺工作者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党的文艺战线忠诚战士阎肃同志把弘扬时代主旋律作为崇高使命,创作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图为焦小健、胡蓉蓉、游迪文、席华侨创作的油画作品《党的文艺战线忠诚战士——阎肃》。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牛犇的信中说:“希望你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继续在从艺做人上作表率,带动更多文艺工作者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人。”图为2018年6月6日,年逾八旬的牛犇向中国共产党党旗庄严宣誓,现场近千名参加“电影党课”启动仪式的党员为他见证。 新华社记者 任珑/摄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尊自重、自珍自爱,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文艺领域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大力推进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着力规范文化市场、清理不良文化产品、加强传播内容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文化文艺领域仍然为低俗庸俗媚俗“三俗”问题所困扰,一些社会文化活动、影视创作、网络传播、广告发布中的“三俗”现象还比较突出,饱受社会诟病。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九大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把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作为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任务。
一、“三俗”伤害文艺自身,伤害社会精神生活
“三俗”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并不是文艺领域独有,只是由于文艺的属性功能较为特殊,其影响和危害显得更大。
当前,“三俗”的主要特征是:有的把严肃题材娱乐化,制造噱头、恶搞经典、戏谑崇高,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有的渲染色情暴力,刻意追求感官刺激,挑战公序良俗和道德底线。有的标榜“财富等于成功”、“享乐就是人生”,搞拜金炫富,一味追星炒星,误导青少年价值观念。有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用暗示性、挑逗性的语言、文字和形象博取眼球、赚取流量,等等。
从涉及的领域来看,社会文化活动、影视创作、网络传播、广告发布中的“三俗”现象比较突出。
在社会文化活动领域,一些演艺市场、农村地区庙会集市期间还存在淫秽色情低俗演出。一些开业剪彩、婚庆仪式、商业推广、形象宣传等活动中,也存在恶搞经典、恶俗营销、挑战公序良俗的现象。一些农村、城乡结合部、客运枢纽等地区还存在出售淫秽色情出版物、有害口袋本图书、卡通漫画等的现象。
在影视创作领域,存在泛娱乐化、泛物质化炒作现象。影视题材娱乐类比重过大、结构失衡。炒作演艺明星炫富享乐、绯闻隐私、低俗照片、动图表情包、低俗漫画。一些综艺节目单纯以明星知名度、曝光率为遴选标准,过度娱乐化和宣扬拜金主义,违背价值观和公序良俗的节目规则和低俗噱头时有发生。
在网络传播领域,一些网络平台炒作低俗“网红”,鼓吹“一夜成名”、“金钱至上”,宣扬腐朽生活方式等。一些网络视听节目和网络直播、网络游戏传播恶趣味短视频、恶搞桥段、涉黄涉暴网络游戏等不良信息和有害内容。低俗网络文学打擦边球,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贴吧、论坛等渠道传播低俗内容。
在广告领域,商业广告中还存在宣传低俗内容、违背社会风尚的违规行为。互联网不良广告利用算法技术推送低俗内容,有的甚至传播淫秽色情、赌博、迷信、性别歧视违法广告。
“三俗”常常相互缠绕,相伴而生,其主要危害是:消弭文艺的思想价值、审美精神和道德追求,消解主流价值观念,污染社会文化环境。人民群众意见很大,必须坚决抵制,严肃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这个高度来看待“三俗”对文化文艺事业发展的危害,更能深刻认识抵制和治理“三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文化文艺工作者坚持与时代同步伐,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文艺作品以其特有的艺术感染力在提供审美愉悦、精神享受的同时,也提供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养分,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然而,“三俗”破坏文艺生态、阻碍文艺发展,就像健康肌体滋生的病态异物,在本体上异化文艺,扭曲文艺功能,冲击审美传统,颠倒艺术标准,败坏文艺声誉,动摇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理想和追求,让一些文艺工作者原本应有的传世之心在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中迷失,渐渐地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从现实看,“三俗”像良田里的杂草,以其病态的繁殖能力,抢夺精神养分,抢占社会资源,挤占文艺生长空间,堵塞文艺传播通道,如果任其泛滥,将会使“劣币驱逐良币”成为常态,导致文艺创作在低层次低水平徘徊,文艺的创新创造将无从谈起,人民所期待的传世之作、名家大师将难以产生,创造新的文艺高峰更难以实现。
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然而“三俗”背离艺术真谛、消解主流价值。“三俗”抛弃艺术的本质,放弃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对真善美的追求,漠视时代生活的变迁和民族的发展进步,与艺术的真谛格格不入,与主流价值格格不入,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求格格不入。犹如沙漠对土地的侵蚀,“三俗”消解文化价值,吞噬文化传统,蚕食文化根基,让文化失去应有的魅力和价值。那些只求刺激、拜金炫富、享乐就是人生等喧嚣,在貌似轻松的戏说之余,在虚假热闹的繁华之下,造成了历史观的混淆、世界观的错乱、人生观的颠倒,对社会特别是对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危害,严重妨碍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健康人格的塑造。“三俗”无疑是新时代文化交响乐中极不和谐的噪音,是精神生产领域缺少营养、藏着毒素的伪劣产品,不仅践踏文艺的品位格调,而且极大地销蚀民族的文化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如果任由其蔓延,必然会戕害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侵蚀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精神血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三俗”败坏社会风气、麻醉民族精神。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文艺在塑造民族精神方面独特而巨大的作用不可替代、不可或缺、不容忽视。当前,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风险挑战,顺利实现十九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汇集和激发近14亿人民的磅礴力量。以此审视“三俗”问题,“三俗”危害之大之深不言而喻、毋庸置疑。无数事例表明,“三俗”并非无伤大雅的逗趣逗乐,也绝不属于幽默风趣。打着雅俗共赏的幌子,模糊崇高与低俗、高雅与庸俗、高洁与媚俗的界限,恶搞经典、戏说历史,抹黑英雄、解构崇高,蔑视传统、诋毁理想,人们精神世界的高地和堤防将会在不知不觉中被侵蚀,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投机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就会大行其道,社会的精气神将被消弭懈怠,最后只剩下要么痴痴等待,祈求好运降临,轻轻松松一夜成名;要么在不断升级的娱乐刺激中沉沦,不思进取、浑浑噩噩。从长远看,如果“三俗”不能得到有效治理,泛滥成灾,必将严重腐蚀人们的思想,消磨人们的意志,瓦解民族精神,进而危害社会和谐稳定,影响“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二、深刻认识“三俗”产生的原因
“三俗”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原因。深层次认识问题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变化相互交织,使“三俗”问题错综复杂。
从思想认识来看,对文艺娱乐功能的认知偏差,导致一些创作生产与一部分受众之间的恶性循环。文艺具有审美、娱乐、认识、教化等多种功能,一个社会的文艺不可能只有单一的教化或娱乐功能,一件文艺作品也不可能只强调教化或娱乐作用,任何偏颇、极端,都会留下深刻教训。在市场利益和各种思潮的裹挟冲击下,有人把文艺的多重功能变成了单一功能,文艺等同于娱乐,文艺变成了“文娱”,造成泛娱乐化盛行。面对急剧转型的社会和激荡碰撞的文化思潮,关于文艺的功能定位五花八门、奇谈怪论不一而足,健康的文艺观被抛弃、嘲讽,文艺的圣洁被玷污、精神的光芒被遮蔽,造成价值观错误、审美标准错乱。有的文艺工作者产生了迷茫,甚至迷失了自我,忘记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使命,淡漠了社会责任,放弃了崇高的艺术理想,拿无聊当有趣,把“三俗”当通俗。从受众层面看,“三俗”的滋生蔓延也与社会上的盲目追捧、追风造势关系极大。一些人对文艺功能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全面,审美标准和审美情趣不够高,自身辨别能力、抵御能力不足。正是利用了这一点,一些充斥着暴力色情、陈腐迷信、八卦奇闻的伪劣之作,以受众就是这个水平、就喜欢这样的作派为由,取悦少数人的低级趣味,使不健康的需求成为“三俗”滋生泛滥的土壤。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使一些艺术成为金钱、资本的附庸和奴隶。市场经济为文艺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带来新的挑战。对文艺创作生产来说,市场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市场是文艺作品走向人民群众的重要途径和渠道,市场机制能够通过更好的资源配置和市场竞争激发文艺创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另一方面,受到市场和资本的双重夹击,经济利益的驱动常常影响、甚至扭曲创作者的价值导向、审美取向。面对强势的市场,在文艺创作生产、传播推介过程中,一些创作生产经营者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关系的认识和把握失当,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要求难以落到实处,反倒是经济效益成了一些人梦寐以求且十分具体的目标,收视率、点击率、票房、码洋、发行量、曝光率成为最高标准,因而,有批评者称之为资本绑架了创作。社会生活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也严重影响着文艺界的价值、情绪、心态,及时行乐、唯利是图、浮躁轻浮随之蔓延,有的淡漠了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唯市场马首是瞻,把“三俗”当作获利工具,有的甚至失去了艺术的气节和风骨,沦为“市场的奴隶”,任由金钱对自己的艺术摆布践踏。
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网络等新兴媒体为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开辟了崭新天地,也对文艺的创作生产和推介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传统的传播模式中,传媒机构内部通过层层把关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三俗”内容的传播。但是互联网超乎寻常的快速发展打破了这种格局,受众不仅可以直接参与到传播环节中,而且既是消费者、又可以是创作者、传播者,文艺从创作生产到传播消费的渠道、阵地、方式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呈现几何级数扩展和爆炸式增长,加之网络快捷、匿名的特性,以及作为新生事物管理的一度相对滞后,使“三俗”很容易寻找到空白地带,获得新的滋生土壤和空间。面对网络这种全新的特殊社会空间,人们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体悟,海量增长的话题、多元多变的思想观念、炫目刺耳的色彩和声音,让人来不及停下来思考,就被那些刺激感官的内容迅速夺去了注意力,更有甚者,在网络上,往往越是异常的、反常规的观念和行为越能吸引人的眼球。原本应发挥监督作用的传媒,有的也在高流量、高收益的刺激下参与“三俗”炒作。还有一些人利用网络的即时性、虚拟性、开放性以及低门槛,不顾廉耻,把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混淆在一起,大肆制造和传播低级趣味,进一步混淆了善恶、是非、美丑的界限,导致“三俗”问题被主观放大。
文艺行业建设存在薄弱环节、文艺管理有待与时俱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组织结构发生重大变革,文艺创作生产和从业人员日益多元多样,文艺领域出现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业态和新的文艺群体、文艺组织,这为文艺创作生产注入了强劲的有生力量,同时也带来了文艺界行业建设的全新课题。我们在观念、体制、机制、方法、手段等方面还有许多不适应,行业建设特别是行业服务管理自律还处在起步阶段,各类行业标准规范等基础建设亟待推进,文艺行业规范有效的监管机制还有待健全。随着文化市场迅猛发展,对文艺作品作为商品的特殊性认识还有待深化,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创作生产规律需要进一步研究,特别是对日益多元、庞大的投资和创作生产主体的有效引导和调节能力有待加强,尤其是在文艺跨界融合发展的情况下,管理上容易造成某些缺位和空白,给“三俗”以可乘之机。同时,硬件设施改善了,但是软件、内容建设有待及时跟上,优秀文艺作品创作生产不足,推介传播缺少常态化机制和渠道平台,“三俗”也容易乘虚而入。
三、用明德引领风尚,标本兼治、久久为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鲜明提出,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这为新时代文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三俗”问题具有很强的顽固性、反复性,要培根固元、守正创新、对症下药、综合施策,着眼长远、标本兼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用明德引领风尚,就要正本清源,形成抵制“三俗”的广泛共识和强大舆论氛围。用明德引领风尚,就是弘扬向善向上的价值观。科学认识文艺的功能属性和地位作用,明确文艺是培根铸魂的工程。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大厦,是当代文艺应当担负的历史使命。明确文艺天然有娱乐功能,但文艺不能等同于娱乐,更不能用娱乐取代文艺。正确把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努力实现两个效益的有机统一,明确社会效益是文艺创作生产和文艺活动的第一追求,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社会效益为代价来获取经济效益,不能作“市场的奴隶”。把握正确创作方向和舆论导向,明确不仅文艺创作生产传播要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三俗”,所有社会文化活动、广告发布、选秀交友、游戏竞技、综艺娱乐等,也都要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三俗”。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要严把关口、不给“三俗”提供阵地和传播空间。切实加强文艺批评,亮剑发声,凝聚起全社会抵制“三俗”的广泛共识,持续保持推动“三俗”治理的舆论态势。
用明德引领风尚,就要扶持锻造精品,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优质精神文化食粮。让“三俗”没有容身之地,关键是把创作生产优质文化产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用优秀作品占领文化市场和文艺阵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精神文化需求。必须加强组织规划,尊重创作规律,在提升作品的品格质量上用心用力,在提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上寻求突破,越是弘扬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越是要讲求艺术质量,注重艺术创新,倾注心血,精益求精,努力创作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精品力作。引导鼓励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扎根生活、扎根人民。文艺工作者要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引导文艺创作生产要素配置向优质作品倾斜,引导和帮助文艺工作者善于面向市场、运用市场,增强优秀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用精品占领市场。
用明德引领风尚,要求文化文艺工作者崇德尚艺,为全社会作出表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要求文化文艺工作者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学问家。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文艺工作者要坚守高尚职业道德,多下苦功、多练真功,做到勤业精业。抵制“三俗”,就要形成常态化制度化培训教育机制,引导文艺工作者确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要大力倡导德艺双馨,树立一批崇德尚艺、行为世范的先进典型,引导文艺工作者提升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养成高尚的职业操守,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以深厚的文化修养、高尚的人格魅力、文质兼美的作品赢得社会尊重和粉丝点赞,真正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用明德引领风尚,就要加强美育教育,提升全社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格调。美育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重视美育、做好美育工作,可以有效消除“三俗”滋生的土壤,压缩“三俗”的传播空间。大力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民族精神,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大众特别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美育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提高青少年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自身免疫力,自觉抵制“三俗”和各种不良风气、有害信息。广泛开展社会美育教育,使美育融入公众生活,不断提升全社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格调,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用明德引领风尚,就要强化管理自律,推动形成良好行业风气。治理“三俗”也需要从文艺界行业建设着手,强化行业管理、行业自律。加强行业组织建设,广泛开展职业道德建设,普遍建立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健全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标准,创新行业管理自律机制,形成有效的文艺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督机制,引导从业人员树立规则意识、法治意识,依法依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强化科学、规范、权威的行业管理,建立文艺从业人员和从业机构分级分类、互联互通的诚信档案制度,划红线、明底线,严格行业准入与退出机制,形成完善的激励惩戒机制,对失德失范人员的作品展演展示和演艺活动的处置形成有约束力的刚性规定。加强各类行业组织自身建设,做到规范运行、担当责任、发挥作用。加强对新艺术领域、新文艺形态、新传播渠道和新文艺群体的服务、引导和管理,保护文艺创新,保护经典作品不被亵渎侵犯。
用明德引领风尚,就要努力构建文艺传播新格局。当前, “三俗”的传播形式、渠道、空间发生了巨大变化,必须加强对新技术条件下“三俗”的形态、产生的土壤、传播的渠道和未来可能出现的变种等的分析研判,掌握主动。积极跟踪新媒体技术发展,着力提高传播效能和管理效果,建立融媒体立体化推广体系,善于用技术的手段来强化正向传播,用技术的手段解决技术发展带来的问题,运用正确价值观指导下的算法推进工作,压缩“三俗”的生存空间。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治理“三俗”中的重要作用,畅通监督渠道,让不良文化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用明德引领风尚,就要形成强大合力,建立起综合治理“三俗”的长效机制。治理“三俗”涉及社会文化众多领域和部门,必须协同发力,综合施策,避免出现木桶短板效应,影响整治效果。坚持依法监管、依法行政,推动形成职责明确、条块结合、相互协作、齐抓共管的立体化文艺行业管理体系,形成各有关部门、文艺界人民团体和行业组织以及媒体共同参与的常态化长效联动机制,实现联动联控、综合治理。全链条、全方位治理,对各相关门类行业包括文学艺术、娱乐、广告、综艺、游戏等逐一研究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突出抓好选题策划等关键环节的管理,着力抓好“三俗”易发多发地带的监督,努力实现全覆盖全流程监管。统筹协调网上网下监督管理,统一标准、统一尺度,避免出现双重标准。推进文化领域法治建设,提升文化领域法律的效力层次,坚决惩处突破法律、道德、公序良俗底线的企业、组织和从业人员,强化“红线”、“底线”的威力,提高法律手段在治理“三俗”中的威慑力。贯彻“双百”方针,注意把握政策,区分健康娱乐、讽刺幽默、大众通俗与“三俗”的界限,形成风清气正、充满生机活力的良好文化环境,推动文艺健康发展。
- 上一篇: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
- 下一篇:下一篇:广西大学开展暑期辅导员红色文化教育专题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