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明中华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文明中华网 > 纪录片 > 人物

中华文明网

专访|《厉害了,我的国》导演卫铁:动人的人物比技术更重要

发布时间: 2018-06-03 11:52人物
3月2日上映的电影《厉害了,我的国》从圆梦工程、创新驱动、协调发展、绿色中国、共享小康、开放中国几个角度对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加以集中展现。影片上映首日票房突破4000万...

3月2日上映的电影《厉害了,我的国》从圆梦工程、创新驱动、协调发展、绿色中国、共享小康、开放中国几个角度对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加以集中展现。影片上映首日票房突破4000万元,上座率超过《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2》等热映大片。
《厉害了,我的国》用影像定格属于中国的每一个辉煌瞬间,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电影中,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等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对国家实力的极佳写照;坚守梦想的工程师、科学家、拓荒者们,是谱写时代鸿篇的挥毫泼墨者;城市中闪耀的万家灯火,正是对国泰民安的最好注解。
作为该片的导演,70后的卫铁带着一群90后日以继夜为影片“奋战”。作为普通人的卫铁,第一次面对宏大选题和庞大素材,他同样感受到了深深的震撼。而做完电影,用影像梳理过这五年的斐然成就,他深深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

专访|《厉害了,我的国》导演卫铁:动人的人物比技术更重要

【对话】
动人的人物本身比画面技术更重要
澎湃新闻:这次《厉害了,我的国》和以往拍摄记录片工作有何不同?这么庞大体量的素材如何拍摄?
卫铁:这次是央视和中影联手,双方单位都派出最精干的团队,我作为中影这边的签约导演,我们和电视那边的总制片人、总导演从创意阶段,都在一块。也是开了无数次会定了无数方案。这个题材从开始就定好是电视电影双管齐下,用两种媒介展现十八大以来各行各业翻天覆地的变化。电视的素材我们用了一些,也有一些是后来为了电影去补拍补充的资料。同时,中影用了最先进的修复技术,把一些标清的影像提高到高清的级别。这也是第一次中国的电视人和电影人这样共同齐心合力用最大的力量做的同题创作。

专访|《厉害了,我的国》导演卫铁:动人的人物比技术更重要

澎湃新闻:电影里高密度地展现了十八大以来从科技、经济、民生方方面面的成绩,如此庞大的素材量,对导演来说难“驾驭”吗?
卫铁:的确,这是非常大挑战,我没接受过这么大素材量的制作。影片前期的拍摄素材就已经超过了一千小时,有100多个T,不休不眠看也要看40天,我们的剪辑人员分成了好几个小组,这样搭配起来才能有效地完成工作,能保证如期上映。这个片子剪辑的时候,我一个70后带着一圈90后工作,导演组全是90后。但团队都有丰富的电影经验,全是人才。
那时候大家全部在国家怀柔的基地,每天工作到凌晨两点,日以继夜的工作。但这个没什么好说的,其实这就是每个行业应该有的敬业精神,你看电影业也是一样,从超级工程到基层工作,每一个人都都付出很多。
澎湃新闻:电影涉及的内容很多,但可能篇幅有限都没有办法深入,这方面如何做取舍?
卫铁:我觉得我们已经把最精彩,最感人,最辉煌都努力呈现了。其实未必是篇幅一定要多长,你抓住其中人物的故事,一两句话,就足够打动你了。比如开头的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林鸣手,从他接手项目是48岁,现在他60岁了,这虽然只是一句话,但是已经是一个人的十二年风险。你的让他们自己把这句话说出来,很多艰险困难,很多精神,都在这些话里面了。

专访|《厉害了,我的国》导演卫铁:动人的人物比技术更重要

澎湃新闻:你过去做电影和纪录片的经验,对于这次的电影创作有什么帮助?
卫铁:之前几部作品,都跟故乡有关,我其实是用镜头梳理自己的乡情。这部电影格局视野要大得多,它是展现国家的变化。同时又要把总书记的治国理念在里面融合。但是我自己很清楚,对我来说最重要是抓住人,人是有魅力的。还要把这些人的所思所想展示出来。这些一线上人的状态,不是感性的展示,而是一种理性克制的展现。包括其中对于自然环境的展示,也是精心为观众准备了这个场面,不能全程都是那么快节奏的“建设”,也有舒缓的段落,我国环保确实有这样的巨大的成绩,习总书记说金山银山的就是绿水青山。

专访|《厉害了,我的国》导演卫铁:动人的人物比技术更重要

澎湃新闻:电影中还有一些画面的格式和清晰度其实并不统一,作为素材的编排者,为什么选了这些其实有些不太符合“规格”的画面。
卫铁:这里面有些画面是“众筹”来的,尤其是扶贫段落,就是基层群众他们自己拍的画面,有些是过往的新闻画面,我们再来组织。多好,多质朴的中国人啊,他们的笑脸,劳动的脸,多么有魅力啊。他们自己记录下他们的生活和喜悦。内容里人的魅力最重要,画面什么质量都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弥补,动人的瞬间是最重要的。

专访|《厉害了,我的国》导演卫铁:动人的人物比技术更重要

希望这部影片让观众看到更大的世界
澎湃新闻:从自身的创作经历来说,这次的主题是一个很大的“升级”,怎么从个人经验出发去叙述时代?
卫铁:我自己是湖北人,开篇就有长江大桥,观众也可看到高铁驶过江边的黄鹤楼。就好像我从我自己的故乡出发一样。每个人都是有故乡的,当你转过身去,故乡就在你的身后。当你再走远,背后是你的国家。每个人不可能脱离自己的故乡和国家,我是把对故土和国家的情感都融入到这个片子里去了。而且我对国家有衷心的祝愿,希望他越来越强大,而我们每个人都从中获益,也都对它深深眷恋。

专访|《厉害了,我的国》导演卫铁:动人的人物比技术更重要

澎湃新闻:在接手这个项目前,应该也没有机会接触那么多先进的科技建设成果吧。作为旁观者接手这些素材的时候,直观的感受是什么?
卫铁:直观的感受当然是很震撼的。说实话,以前我从事电影工作,并不知道各个行业这些年都得到这么大的发展。当看到我们国家的工业能力,做到这种地步,就像里面说的,能解决一毫米的问题,背后代表的国力确是不可估量的。这个国家有太多振奋人心令人鼓舞的事情了,我觉得自己身为电影工作者,把这些通过银幕、影像传递给观众,分享这份感动,也是自己的职责所在。
而且其实我特别希望这部电影的上映,能让大家脱离出狭小虚拟的网络世界,别只低头看着手机朋友圈里的那点信息,应该抬头看一下自身行业之外的,更大的世界,应该把目光投入到更远的地方。
澎湃新闻:影片里梳理了国家发展的各方面的成就,其中也提到了去年电影市场突破550亿票房的成绩。作为电影工作者,身处这个时代感受如何呢?
卫铁:文化繁荣必然建立在国力强盛的基础上,反之国力的强盛也一定会带动文化的繁荣。同时也对电影人提出更高的要求,你的艺术理念、艺术手法都要与时俱进,同时要肩负使命感和责任感,为行业本身提供优良的精神文化作品,讲好中国故事。找到准确的创作方向,为时代而作,为人民而作。很多人需要思考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