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明中华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文明中华网 > 纪录片 > 探索

中华文明网

探索嘉兴端午传承保护之路

发布时间: 2016-05-23 10:47探索
■朱吏王晓涛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定义...

url:,id:0

■朱吏王晓涛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定义,传统节日属于“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中的节庆。“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作为政府节庆的典型活动,无疑是嘉兴市民俗类非遗项目中传承和保护比较好的范本。

一、项目基本概况

嘉兴市素以“天下粮仓、鱼米之乡”著称,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乡,同时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作为最早和最主要的端午赛事文化区,其积淀深厚的吴越文化为嘉兴端午习俗的传承奠定了基础。

嘉兴是我国端午传统节日的重要活动地区,端午习俗也是各式各样,如祭祀、竞渡、裹粽、挂菖蒲艾草、吃五黄五白等。嘉兴端午习俗来源于民间的约定俗成,具有浓厚的民俗性、鲜明的地域性和广泛的群众性,尤其是每年端午节,群众赶到南湖边观看龙舟竞渡盛况十分壮观。

近年来,嘉兴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端午民俗资源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力度,通过举办“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等活动,使嘉兴传统的端午习俗得以传承。时至今日,“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传统节日活动。

二、项目保护历程

端午民俗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公众视野,始于2003年。当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11月,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传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现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5月,端午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08年,端午节成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同年6月,嘉兴端午习俗入选第二批嘉兴市非遗名录,随后嘉兴成为首批浙江省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基地;2009年5月,“嘉兴端午习俗体验馆”、“嘉兴粽子博物馆”开馆,使之成为端午习俗传承教学基地;同年6月,项目入选第三批浙江省非遗名录;同年9月,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人类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5月,嘉兴市政府制定并实施了《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0—2015年)》;同年6月,我国首个端午文化研究基地落户嘉兴;2011年6月,嘉兴端午习俗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扩展项目名录;2012年9月,市文化局公布了第二批嘉兴市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其中嘉兴端午习俗作为民俗类项目也有1人入选;同年,制定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八个一”保护措施》,一项一策,将嘉兴端午习俗列入了具体保护计划之中。

不仅如此,市财政还每年安排嘉兴端午习俗专项资金,确保端午节各项文化活动顺利开展,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渠道筹资机制。而在此期间,嘉兴市也在端午节期间举办了较多的官方和民间活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尤其是近年来连续举办的“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活动。

三、嘉兴的探索与实践

始于2000年的“船文化节”,是“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的前身,也是嘉兴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传承端午民俗的起点。

2000年至2002年,嘉兴每年都举办“南湖船文化节”,2003年至2006年,活动名称更名为“中国·嘉兴江南文化节”,2007年至2008年,“中国·嘉兴江南文化节”继续举办,活动主题为“五芳斋之日”。

2008年端午节成为法定假日,2009年中国端午节成功申报“人类非遗”,各地开始重视端午民俗的传承和保护。2009年至2010年,嘉兴开始举办“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这也是端午民俗文化节第一次由“国家文化部、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活动主题相应变更为“过端午、到嘉兴”。2011年,嘉兴端午节成功从地方走向了全国,那一年,嘉兴端午习俗入选国遗名录,“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活动主题也再次更名,定为“嘉兴端午、中国味道”,这个主题一直沿用至今。

在过去多年端午节活动的基础上,嘉兴市政府于2009年起连续7年举办“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成功打造了一个政府节庆的文化品牌,如今这个品牌已为国人所熟知。据不完全统计,从2007年到2015年,嘉兴市在近10年间共举办各式各样的民俗、学术等活动105项,而其中民俗展示展演活动和竞技比赛活动超过80%,总计参与活动的市民群众已有数百万之多。端午传统节日文化已越来越深入百姓生活,融入现代社会,发挥着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的独特作用。

近10年间,嘉兴端午节活动主题两次变更,在活动主题变更的背后,是嘉兴端午知名度的提升和品牌影响力的扩大。从“五芳斋之日”到“过端午、到嘉兴”,再到“嘉兴端午、中国味道”,端午文化节逐渐从企业主导变为政府推动,影响范围也逐渐从嘉兴拓展到中国和世界。(作者单位系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责任编辑:yfs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