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明中华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文明中华网 > 纪录片 > 文化

中华文明网

宁夏日报数字报刊

发布时间: 2016-04-21 14:29文化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多媒体数字报刊...

开卷有“异”
十年大数据看国民阅读变迁

  《宁夏日报》 第11版:文化

核心提示

日前,图书电商当当在其“第十届网络书香节文化论坛”发布“书香十年·当当国民图书消费报告”,全景扫描十年图书消费大数据,反映国民十年阅读变迁。

当当是中国最大的图书电商,占全国图书市场30%左右的份额,在当当买书的用户累计超过1亿人,因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份图书消费报告,从一个侧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国民阅读习惯、阅读偏好。

》 》 女性读者占领阅读高地

从性别上看,男女图书消费比例2006年基本持平为1:1,10年间差距悄然拉开,到2015年,女性的图书消费量已经是男性的1.5倍。分析销量差距背后的原因,也许女性更习惯从书本中获得知识,男性喜欢实践出真知。此外女性更操心子女教育,购买了大量童书和中小学教辅。不过除去童书和教辅,2015年男女图书消费比依然为1:1.3,差距不容忽视。

在阅读类型上,女性偏好励志和修养,在小说、成功/励志、文学、青春文学等主流品类购买力遥遥领先;男性爱逻辑迷恋成就和探索,在管理、哲学/宗教、历史、政治/军事、计算机/网络、投资理财等领域消费更盛。

》 》 阅读口味刻有身份印记

从年龄上看,过去十年80后的图书消费量是90后的54倍,70后的9倍,60后的169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年龄段不阅读。因不同年代的主流阅读路径存有差异。”当当副总裁、图书事业部总经理陈立均表示。

在阅读口味上,代际间差异显现,刻有不同年龄段的身份印记。90后考试类书籍占比最高,考试书籍消费较高;而80后童书消费占比最高,购买成功/励志书籍的也不少;70后事业处于黄金时期,除了操心子女学习,偏爱管理、小说、外语类书籍;60后回归健康,养生/保健、医学书籍爱不释手。

此外,童书作为当当图书销售占比最大的品类十年持续领跑,童书市场空前释放,以每年4亿-5亿元的码洋递增。

》 》 从低成本向品质化进阶

当下,纸质图书受到了数字书的冲击,当当的数据显示5年来,数字书复合增长率354%,2015年当当读书电子书的下载量过亿册,借阅量过千万,APP累计用户近两千万。

目前,当当读书APP每天人均打开使用近10次,平均阅读时长超过1小时,这说明在整体趋势上,全民阅读从低成本向品质化进发,由碎片阅读向深度阅读转变。

陈立均表示,除GDP和文化传承的影响外,买书的便利与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地居民的购书量。谈及数字书的高速发展是否会挤压纸书市场?陈立均认为:“目前当当数字书和纸书的发展相辅相成,未来5年看不到替代趋势。电子书比纸书进阶的地方在于,数字阅读可以记录用户的阅读场景,阅读时长,也更有利于充分互动。依靠这些海量的数据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更全面地洞察用户阅读需求。” (据《光明日报》报道)

不负阅读的“黄金时代”

评论

“这个的时代,一定程度的‘碎片化’阅读几乎不可避免。而通过对碎片信息的筛选去抵达进一步的深阅读,形成一个泛阅读与精阅读相结合的体系也越来越流行。”

当今社会,似乎弥漫着一股“阅读的焦虑”——一个触目惊心的数据常常被拿出来对比:以色列人均每年阅读纸质书64本,而中国只有不到5本;“中国人,你为什么不读书”等恨铁不成钢的质问时常见诸报刊;还有备受质疑的“浅阅读”“碎片化阅读”……

在忧虑的同时,我们也无时不感受到出版物的丰富、书籍传播方式的多元、网上购书的便捷、数字化阅读的普及、“全民阅读”的推广……总的说来,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阅读的主体、客体以及二者的连接渠道都产生了质的飞跃的时代,都可以称之为阅读的“黄金时代”。而我们正在经历的,就是这样一个时代。

有很多人担忧新技术正在让阅读变得浅表化、碎片化,或是挤占了读书的时间。这样的担心当然不无道理,然而并没有发生。或许正如艾柯在《书的未来》中所说:人们总是容易产生“一种对新技术成就将杀死我们认定的珍贵而有益之事的恐惧”。在文化史上,从来没有一物简单地杀死另一物的事例。

调查显示,数字时代依然有相当比重的读者不太认可“数字阅读会取代纸质阅读”;虽然资讯需求提升明显,但知识需求依然是第一需求,思想需求和审美需求也未减弱。

“读屏”并不一定就是浅阅读,捧一本纸质书也未必就是深阅读。用手机看《红楼梦》和阅读纸质版的《鬼吹灯》,“深浅”不言自明。没有什么证据证明,通过电子屏幕获取知识的一代,知识面、思想深度或创造能力会低于阅读纸质书的一代。数字阅读容量大、呈现方式多元、方便进行超链接,或许更能激发人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何况,对于一部分人,“读屏”所占用的时间,大多原本也不是进行严肃阅读的时间——比如拥挤的地铁上、排队时、等餐间隙……换言之,大部分的“读屏”是一种阅读的“增量”,并没有过多影响原本纸质书阅读的“存量”。调查显示,人均纸本书阅读量并没有因为数字化进程的加快而下降,便是最好的证明。

与其忧虑浮躁功利之风,不如积极调整自身的阅读习惯,更好地利用新技术与环境的优势,优化阅读的效率,而避其不利影响。

书卷多情似故人。让读书成为我们不离不弃的生活方式,陪伴终身。如此,我们才不负这个时代。

(原载《人民日报》2016年4月19日24版)

核心提示

日前,图书电商当当在其“第十届网络书香节文化论坛”发布“书香十年·当当国民图书消费报告”,全景扫描十年图书消费大数据,反映国民十年阅读变迁。

当当是中国最大的图书电商,占全国图书市场30%左右的份额,在当当买书的用户累计超过1亿人,因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份图书消费报告,从一个侧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国民阅读习惯、阅读偏好。

》 》 女性读者占领阅读高地

从性别上看,男女图书消费比例2006年基本持平为1:1,10年间差距悄然拉开,到2015年,女性的图书消费量已经是男性的1.5倍。分析销量差距背后的原因,也许女性更习惯从书本中获得知识,男性喜欢实践出真知。此外女性更操心子女教育,购买了大量童书和中小学教辅。不过除去童书和教辅,2015年男女图书消费比依然为1:1.3,差距不容忽视。

在阅读类型上,女性偏好励志和修养,在小说、成功/励志、文学、青春文学等主流品类购买力遥遥领先;男性爱逻辑迷恋成就和探索,在管理、哲学/宗教、历史、政治/军事、计算机/网络、投资理财等领域消费更盛。

》 》 阅读口味刻有身份印记

从年龄上看,过去十年80后的图书消费量是90后的54倍,70后的9倍,60后的169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年龄段不阅读。因不同年代的主流阅读路径存有差异。”当当副总裁、图书事业部总经理陈立均表示。

在阅读口味上,代际间差异显现,刻有不同年龄段的身份印记。90后考试类书籍占比最高,考试书籍消费较高;而80后童书消费占比最高,购买成功/励志书籍的也不少;70后事业处于黄金时期,除了操心子女学习,偏爱管理、小说、外语类书籍;60后回归健康,养生/保健、医学书籍爱不释手。

此外,童书作为当当图书销售占比最大的品类十年持续领跑,童书市场空前释放,以每年4亿-5亿元的码洋递增。

》 》 从低成本向品质化进阶

当下,纸质图书受到了数字书的冲击,当当的数据显示5年来,数字书复合增长率354%,2015年当当读书电子书的下载量过亿册,借阅量过千万,APP累计用户近两千万。

目前,当当读书APP每天人均打开使用近10次,平均阅读时长超过1小时,这说明在整体趋势上,全民阅读从低成本向品质化进发,由碎片阅读向深度阅读转变。

陈立均表示,除GDP和文化传承的影响外,买书的便利与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地居民的购书量。谈及数字书的高速发展是否会挤压纸书市场?陈立均认为:“目前当当数字书和纸书的发展相辅相成,未来5年看不到替代趋势。电子书比纸书进阶的地方在于,数字阅读可以记录用户的阅读场景,阅读时长,也更有利于充分互动。依靠这些海量的数据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更全面地洞察用户阅读需求。” (据《光明日报》报道)

不负阅读的“黄金时代”

评论

“这个的时代,一定程度的‘碎片化’阅读几乎不可避免。而通过对碎片信息的筛选去抵达进一步的深阅读,形成一个泛阅读与精阅读相结合的体系也越来越流行。”

当今社会,似乎弥漫着一股“阅读的焦虑”——一个触目惊心的数据常常被拿出来对比:以色列人均每年阅读纸质书64本,而中国只有不到5本;“中国人,你为什么不读书”等恨铁不成钢的质问时常见诸报刊;还有备受质疑的“浅阅读”“碎片化阅读”……

在忧虑的同时,我们也无时不感受到出版物的丰富、书籍传播方式的多元、网上购书的便捷、数字化阅读的普及、“全民阅读”的推广……总的说来,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阅读的主体、客体以及二者的连接渠道都产生了质的飞跃的时代,都可以称之为阅读的“黄金时代”。而我们正在经历的,就是这样一个时代。

有很多人担忧新技术正在让阅读变得浅表化、碎片化,或是挤占了读书的时间。这样的担心当然不无道理,然而并没有发生。或许正如艾柯在《书的未来》中所说:人们总是容易产生“一种对新技术成就将杀死我们认定的珍贵而有益之事的恐惧”。在文化史上,从来没有一物简单地杀死另一物的事例。

调查显示,数字时代依然有相当比重的读者不太认可“数字阅读会取代纸质阅读”;虽然资讯需求提升明显,但知识需求依然是第一需求,思想需求和审美需求也未减弱。

“读屏”并不一定就是浅阅读,捧一本纸质书也未必就是深阅读。用手机看《红楼梦》和阅读纸质版的《鬼吹灯》,“深浅”不言自明。没有什么证据证明,通过电子屏幕获取知识的一代,知识面、思想深度或创造能力会低于阅读纸质书的一代。数字阅读容量大、呈现方式多元、方便进行超链接,或许更能激发人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何况,对于一部分人,“读屏”所占用的时间,大多原本也不是进行严肃阅读的时间——比如拥挤的地铁上、排队时、等餐间隙……换言之,大部分的“读屏”是一种阅读的“增量”,并没有过多影响原本纸质书阅读的“存量”。调查显示,人均纸本书阅读量并没有因为数字化进程的加快而下降,便是最好的证明。

与其忧虑浮躁功利之风,不如积极调整自身的阅读习惯,更好地利用新技术与环境的优势,优化阅读的效率,而避其不利影响。

书卷多情似故人。让读书成为我们不离不弃的生活方式,陪伴终身。如此,我们才不负这个时代。

(原载《人民日报》2016年4月19日24版)

 

专题 

参与讨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