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明中华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文明中华网 > 纪录片 > 文化

中华文明网

四牌坊小学:融和教育 让师生在文化的世界共成长

发布时间: 2016-05-20 09:53文化
中安在线由安徽新媒体集团主办,是安徽省惟一重点新闻门户网站。网站以新闻为主,及时提供权威、全面的安徽新...

  “融和教育,春播未来”,作为重庆市的百年名校,重庆市江津区四牌坊小学校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一校两区的办学规模。多校融合需要强大的凝聚力,坊小靠什么形成合力,打造中华名校?答案是融和。多年来,坊小立足融文化,关注师生生命的成长,让师生在融文化的熏陶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在坊小,“融和”有着更深、更广的含义。坊小的前身是距今二百七十多年的几江书院,古代书院“劝学、明德、光宗、耀祖”的精神追求与现代坊小“以理想的教育实现教育的理想”相融合;古代书院潜心办学、注重养成、提倡自由争鸣的优秀传统与现代坊小“科学人文共生共长,和谐创新相辅相成”相融合;在传承书院精魂“做个好人”的同时,现代坊小更是吸收西方“教人谋生”的教育宗旨,与现代办学要求相融合。

  新时期,学校更是融入江津“鼎山”、“几水”的地域元素,将山的博大、水的襟怀作为四牌坊小学特有的文化内涵,努力营造“主动学习,争高直指,抱团成长”的融和教师团队文化,这一切,形成了坊小“融古融今,融和融新,相融相生,和而不同”的融文化。

  校园内,“同心圆梦”爱国主义基地、“根在江津”楹联长廊、汉字源流文化等校园文化元素,有效地将爱国主义、楹联文化与涵养了坊小办学理念的集大成者“融文化”墙(包含了“博采众长”、“标新立异”、“锲而不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内容)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历史与现实互为交融。

  此外,《四牌坊小学教师十二修炼》、《四牌坊小学教师十六知晓》从内在提升了师生人文素养,深入灵魂,实现了“人性、人生、人文”的三级跳,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相得益彰,真正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课程融合乐学传承

  优秀的文化,要能塑造人的灵魂,促进生命的成长。近年来,坊小将融文化与市卓越课堂建设、区三空间活力课堂建设的要求相融合,夯实教室小课堂、拓展校园中课堂、开辟社会大课堂,让师生在课堂中实现生命的成长,形成了独特的三维融和课堂。

  融和课堂的课堂载体是融和课程体系,包括学科课程、课程辅助活动、隐性文化课程三部分,其中学科课程是核心,体现基础性;课程辅助活动是拓展,体现个性化;隐性文化课程是灵魂,体现人文性。基础、个性、人文犹如锋利箭镞的锐三角,共同形成了我校融和课程改革的张力。

  在坊小,课程辅助活动特别受孩子们欢迎。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制定菜单式课程,实现选课走班。

  课程设置多元化。根据城区学生的薄弱点,传承学校优势项目,开发本土特色资源,充分发挥教师、家长义工、社会义工的特长,开设了生命课程、公益课程、生活课程、科技课程、体艺课程五个类别五十多门课程。

  课程课程实施校本化。学校立足实际,将课辅纳入课表,做到时间、师资、场地、管理四保障,增强课程辅助活动的可操作性。

  课程开展活体验化。生命课程,如在长江边上水警、医护人员现场进行防溺水训练;公益课程,如进军营、进社区做调查,进家庭宣传不让毒品进家园,红绿灯、斑马线文明劝导,安全出行;生活课程,如做家务、炒小菜、种瓜果,玩泥巴,游学国内外,符合了学生的身心特点。

  和而不同的课辅活动,为学生提供了适合个性发展的跑道,最大限度地促进坊小学生的最好发展。隐性文化课程就是坚持环境育人,珍视百年坊小人文资源,融和课堂的研究让学校把教育教学的视角从狭小的教室延伸到校园和社会,把培养目标从学科知识的掌握拓展到个性习惯、兴趣特长、身心健康等综合素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