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明中华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文明中华网 > 军事 > 环球视野

中华文明网

学术创新:全球视野与本土视角

发布时间: 2016-05-18 13:44环球视野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经历了从自觉到自主的发展历程。近年来,特别是在中国高等院校中,...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张康之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经历了从自觉到自主的发展历程。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自觉主要表现在学习和借鉴方面。近年来,关于人文社会科学本土化的话题经常被人们提起,说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开始从自觉的过程转向自主的轨道,意味着即将开启学术创新的进程。所谓学术创新就是自主探索,以下三个基本方面是我们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应当加以注意的。

  需要拥有本土视角

  当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所处的背景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全球化。这决定了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必须拥有全球视野,关注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但是,全球视野还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具体的视角,这个视角应是中国视角。其二,后工业化。就整个人类社会而言,在20世纪后期进入了一个全面转型的时期,进入21世纪后,这一点变得越来越清晰。人类正在走进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既有的理论、思想以及经验都不足以对开拓走向未来的道路形成充分的支持,唯有探索和创新才能引领人类前行。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面对的主要问题是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缺乏问题。西方是工业社会的发源地,也是工业社会的主要发达国家,因此,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活动更多地表现为向西方学习和借鉴的状况。这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是必要的,但是,当我们走过了这个阶段后,就应注意防止这种学习和借鉴成为一种路径依赖。尽管在任何时候,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和借鉴都是必要的,但不应拘泥于学习和借鉴,更不应无选择地移植。社会的发展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中,我们开始遇到诸多西方国家也同样存在的新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是整个世界都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在西方国家,从既有的理论和思想出发,也不足以提供解决这些新问题的可行方案。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需要站在与西方学者同样的起跑线上,用自己的探索和创新为人类的进步作出贡献。

  全球化已经是一个社会现实,这决定了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应是地域性的研究,而需要把全球都纳入到我们的视野中。然而,我们也发现,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面对同一个问题,由于研究视角不同,所得出的结论和问题解决方案会有着巨大的差异。如果希望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成果,就不能从西方的或其他的视角出发,而是需要有一个本土视角。没有本土视角,我们就不可能为人类科学的发展提供新的要素,也就不可能在全球化进程中找到我们的位置。

  当然,科学有着一些一般性的原理,科学研究工作也需要遵循一些一般性的规律,但是,这些都不能代替独特的视角。中国近30年来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虽然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却又存在着创新不足的问题。根本原因就在于一个真正属于中国的视角尚未确立。所以,当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确立起本土视角。当然,这不可能由某个人来确立,而应当是中国广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共同追求并为之努力的事业。如果说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实现的知识扩散已经把源于西方的科学、理论、思想以及价值观传播到了世界,那么,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如果希望在科学研究中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就必须确立起一个本土视角。

  应当拥有本土关怀

  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应优先服务于解决中国问题。在某种意义上,中国学者只有首先解决了中国问题,才能对世界作出贡献,如果中国学者所做的研究在解决中国问题方面取得了成功,那么,所形成的理论、思想和经验就可以传播到世界上的许多地区,甚至可以树立起一个样板,让其他国家认识到并加以学习和借鉴。这应当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值得追求的理想。

  近年来,特别是在中国高等院校中,旨在解决中国问题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受到忽视,一种严重的片面追求影响因子的学术导向愈演愈烈。在这种错误导向下,鼓励甚至迫使学者们到国外去发表文章。这显然不是一种让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服务于中国现实的做法。因为,如果这些学术成果是出于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为什么首先要到国外去发表呢?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出于提升中国学术国际影响力的需要,甚至认为这能够增强国家的软实力。试想,如果我们的学术研究不去解决中国问题,或者说不能在解决中国问题方面发挥作用,这种学术在何种意义上能够产生世界影响?如果这些研究没有转化为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的成果,又谈何国家软实力呢?

  我们经常说,科学无国界,如果人文社会科学也能归入到科学范畴中的话,我们的研究应是无国界的。但是,科学却有一个为谁服务的问题,比如,能够转化为先进武器的相关研究如果提供给恐怖主义者,那会是一种什么情况?为什么国际社会有着核不扩散条约?这就说明科学研究的成果应当由谁来掌握是一个问题。与自然科学研究有所不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更应专注于具体的问题,因为只有在具体问题的研究中达到了较为深入的地步,取得了重要成果,才能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在某种意义上,人文社会科学的地域性色彩更加明显,这决定了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首先表现出本土关怀。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是可以作用于现实的经济社会建设的,而且能够发挥正能量。当我们的科学研究和教育管理机构鼓励学者到国外发表文章,或者说,抑制学者们对国内事务的关注,事实上是在拒斥这个人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作用。当国家提出创新要求时,这种做法的危害性就充分暴露了出来,现在到了需要加以纠正的时候。

  当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面临的最大和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去解决现实问题,在研究工作者这里,就是一个如何开展创新性的理论和思想建构的问题。我们发现,一些追求到西方去发表的学术研究成果,都存在着迎合西方学术话语的问题,很难称得上创新性成果。这种学术倾向过度发展,必然会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引向颓废的方向,从而形成一种拒绝创新、畏惧创新、压制创新的学术氛围,进而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危害。所以,到必须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必须从中国的经验出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就,这一点已经没有人会怀疑。但是,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何种意义上是与其相称的?尽管我们可以指出,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成了方针政策,但是,作为一个有中国特色的也可以为世界学习和借鉴的人文社会科学体系并没有出现,或者说,属于中国的话语体系并没有建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大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国家的方针政策,也不意味着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建设产生了实质性影响。

  在中国,有两个方面的丰厚学术资源。首先是中国的传统。无论是在文化方面还是社会治理实践方面,中国传统中都有着许多可以进行总结的经验。事实上,来自于中国传统的知识和思想能构成一个不同于西方近代的话语体系。如果我们在这样一个话语环境中思考,并充分地运用这个话语体系的话,是可以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作出新探索的。但是,从中国传统出发去开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只意味着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能够提供一些中国既有的、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和思想中没有的东西。所以,我们还应认识到中国所拥有的另一种学术资源,那就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它们是一些有生命力的、活的素材,是在解决当下现实问题中形成的。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更应从这里出发。

  改革开放后,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因为,在中国改革开放之时,西方国家已经开始感受到了后工业化的压力,西方国家的诸多改革是要解决后工业化进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而中国社会既需要补工业化的课,同时又同西方一样遇到了后工业化的压力。因而,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中国社会其实是把工业化与后工业化两步并作一步走的。从世界范围看,只有中国同时承担起了工业化和后工业化两项课题,而且在此过程中取得了辉煌成就。这说明,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社会建设中,肯定包含着极其可贵的独特经验。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需要对这些经验加以总结和分析,并从这些经验出发去进行理论和学术创新,这将是一个无比伟大的科学事业。

  没有人怀疑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为什么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中没有相应伟大的理论、思想和学术成果相伴呢?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不应在这个时代缺位,应踏踏实实地总结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从中找到一些可以传诸后世的经验。全球化、后工业化意味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具有全新的性质,人类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等,都面临着重建的要求。特别是在社会的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条件下,在受到危机事件频发等问题的困扰时,我们需要通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和理论创新去为我们描绘走向未来的道路。这是中国学者应当承担起来的使命,也是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

[责任编辑:蒋正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