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明中华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文明中华网 > 历史 > 史实见证

中华文明网

见证日机轰炸休宁的罪恶历史

发布时间: 2016-05-09 14:25史实见证
见证日机轰炸休宁的罪恶历史 2015-8-24 16:08:39 来源: 黄山晨刊 作者: 抗战时期,处在大后方的休宁,也未能幸免日本侵略者的野蛮侵犯。1990年版、2012年版《休宁县志》记载,从1939年...

见证日机轰炸休宁的罪恶历史

2015-8-24 16:08:39
来源:黄山晨刊 作者:

  抗战时期,处在大后方的休宁,也未能幸免日本侵略者的野蛮侵犯。1990年版、2012年版《休宁县志》记载,从1939年至1941年,日机前后4次轰炸休宁。为铭记这段历史,搜集日本侵略中国的铁证,2007年11月,原休宁县文联主席陈吉祥对日机轰炸休宁县城和万安的罪恶历史进行了一次较深入的调查,通过走访几位八九十岁的见证人,还原了日机轰炸休宁的真实历史,弥补县志所记较简单的不足。

  万安徽州中学遭轰炸

  《休宁县志》记载:“民国二十九年十月二十八日下午2时,日机5架空袭万安徽州中学(休宁中学前身),投弹9枚,炸死1人,伤3人,图书馆及部分教室、宿舍被炸毁。”陈吉祥他们寻找到居住在万安镇钟塘村中二组(中水南)的胡名若老人。寻访时,胡名若85岁,1928年在万安读“二中”(今休宁中学)附小,从小学一直读到高二,即1939年春天。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转入屯溪私立安徽中学。1943年,随父母回到万安。虽然没有亲眼见过,但他前后在休宁中学、万安学习工作生活近80年,特别是在休宁中学工作多年,直至退休,对这段血腥历史的了解他是比较完整的。

  胡名若老人说,1940年秋的一个午后,日军飞机好多架在万安上空盘旋了一阵后,突然对着徽州中学俯冲,先是以机枪扫射,接着投下炸弹数枚,将处在亥山的图书馆直接炸毁,图书馆书库、阅览室、音乐教室、图画教室,还有部分宿舍被夷为平地,亥山下的教室、自修室、办公室等炸塌数间。当时读初二的学生余汉臣被炸塌的墙体活活压死,数人受伤。

  休宁西街被投弹5枚

  1990年版《休宁县志》记载:“民国三十年四月三十日,日机3架空袭休宁县城西街,投弹3枚,并以机枪扫射,伤数人,炸毁房屋数间。”按照这一记载,当时未炸死人。2012年版《休宁县志》记载“伤亡数人”,但究竟伤亡多少人,不甚明了。为了弄清这段历史,陈吉祥他们又在原海阳二小校长汪定一、原海阳三小校长刘瑞德的热心引导下,登门寻访了几位见证人,证实日机轰炸休宁西街有4处,投弹5枚,炸死6人,年龄最大的48岁,最小的才12岁,伤10多人。

  时年95岁的程秀英老太太清楚记得,当年她38岁,农历三月二十四谷雨,午后,日军飞机好几架在西街上空低飞,她们一个个吓得往桌底、床底钻。突然“轰”的一声,她家那幢两层三开间楼房被炸塌,3人被压成重伤,她本人手受轻伤,皮肤中毒。对于这一颗炸弹,时年77岁的刘瑞德也比较清楚。那一年,他上小学二年级,那天午后,听到防空警报,他不敢上学,小姨怕房屋倒下压人,就带他躲到屋后麦丛中。他看到3架日机在房屋顶上,忽然一声巨响,后来知道是胡永泰宅程秀英的9号楼被炸毁。他家距胡永泰宅不远,当时,他家房屋玻璃也被震裂。他还回忆说,有颗炸弹落在西街胡公犀住宅内,炸弹从后天井直冲而下,将天井的明堂石板穿通,地面留下一米多深大坑,好在炸弹未爆炸。事后,他和许多小朋友都去看了,目睹了这一罪证。胡公犀宅即同安堂,后为齐云社区办公场所。就在作会堂的第三进天井内,当年日机还投下一枚炸弹,幸未爆炸。

  建防空洞幸免于难

  日机轰炸休宁西街,最严重的是李家厅,即远近闻名的“百客厅”。这段血腥史,通过时年90岁的韩惠仙老人的口述得以完整还原。

  韩惠仙老人悲愤回忆:“1941年4月30日,吃过中饭,日军飞机在西街上空飞,大家都听见了。我抱着仅出生4个月的女儿也出来看,这时,两颗日军炸弹投向‘百客厅’,一颗投在猪圈屋边,一颗投在后面四合院内。猪圈屋边当场炸死3人,我的旗袍被弹片撕开,女儿右脸被飞石击成一个口子,鲜血直流。”此外,日机还炸毁了西街振昌祥酒坊。据振昌祥酒坊后人程国斌介绍,父母曾告诉他,1941年4月30日午后两三点钟,日机在西街上空低飞盘旋,突然一颗炸弹落在酒坊店面左边,整个店面立时成为一片废墟,造成店面楼上楼下6间被炸毁、酒及财产和金银珠宝损失重大,邻居酱油坊也遭受损失。他们一家及酿酒人员20人幸免于难,多亏他祖父为防日军侵略,于1937年到1938年,耗时一年,建了一个长50米,宽1米,高2米的防空洞,其上是用石头、泥土筑成的假山,能容纳100多人。听到突袭警报,他们立即转入墙院外田园地下的防空洞,四周邻居也躲到里面。

  陈吉祥说那次调查历时一周,几位老人积极配合,非常认真,有的亲自书写并签字盖章,有的口述并听读后签字盖章。在隆重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他希望通过这一史实,告诫后人要牢记历史,珍爱和平。

[责任编辑:文潮]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