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联姻”再现民居古韵
“文旅联姻”再现民居古韵 ——耀州区探索古城文化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新路
2016-05-25 07:50
摘要:一座城市的历史人文保护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尊重城市的历史,如何使城市风貌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更具内涵和底蕴成为当前诸多城市发展的棘手问题。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加上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一座座古城原有的古雅风貌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损毁,而且愈演愈烈。高楼拔地而起,百楼一面,一些珍贵古建、遗迹在不断消失。
耀州区老舍“故居”一景 本报记者 彭冰摄
林徽因故居
于右任纪念馆
一座城市的历史人文保护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尊重城市的历史,如何使城市风貌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更具内涵和底蕴成为当前诸多城市发展的棘手问题。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加上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一座座古城原有的古雅风貌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损毁,而且愈演愈烈。高楼拔地而起,百楼一面,一些珍贵古建、遗迹在不断消失。
耀州是一座历史名城,由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及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自古号称:“北山锁钥”,“关辅之襟喉,延庆之腰膂”,为渭北乃至陕西一座久负盛名的名城重镇,城中至今仍保留有段家、胡家、雷家等十余处古宅。因此对古城各种历史文化资源认真保护、深入研究、积极宣传、合理开发、永续利用,使其有利经济发展,永续利用至关重要。“十二五”以来,耀州区以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出发点,遵循“古城新城并进,区市错位发展,地域优势互补,传承传统文化,再现市井生活”的城市发展思路,打造“文旅联姻”新模式,发展城市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在保护原有古民居风貌的基础上,修复了一批古民居、古街道和古牌楼,保护了一大批文物古迹,为恢复历史上的辉煌耀州、发展古城特色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
耀州古民居以传统民居为代表,由于地处陕西关中和陕北黄土高原之间,造就了以砖雕、木雕、石刻为主的耀州建筑风格。耀州古民居所蕴含的丰厚的文化内涵,确实值得每一位耀州人骄傲。从2015年至今,耀州区先后完成了三处古民居的修缮保护工作,2015年5月至2015年4月修缮西仓巷11号,2015年1月至2015年11月修缮槐新巷4号,2015年8月至2016年3月修缮城隍庙巷36号四合院,按照“安全为主、风格统一、旧料利用”的原则,结合这三处古民居实际受损情况,进行了修复。
最早开始修复的西仓巷11号历经了78年的沉浮,见证了耀州古城78年的变迁,1934年夏,建筑大师梁思成和林徽因登临耀州,曾下榻于此。经过11个月的紧张施工,耀州区传统民居西仓巷11号修复完工,为了促进耀州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文化旅游业作为“动力产业”的功能,耀州区在古民居修缮的同时深入多地挖掘史实,经过近半年的资料搜索、编排规划,终于将这座留有前人余味的古宅呈现在了世人面前。这是耀州区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古民宅,它叙述着耀州人对梁思成林徽因两位建筑大师的思念和缅怀,也承载着耀州古城辉煌开篇的起点,拉开了耀州古城改造新的序幕,带动耀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的局面。
西仓巷11号的修复开放,是传统民居保护工作的新起点,耀州区坚持每年修复1—2座古民宅,如槐新巷4号:这里是铜川唯一一座以纪念于右任先生耀州之行、展出大师生平巨作、传播耀州奇石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古宅;城隍庙巷36号:该展馆是耀州传统民居系列展馆中,以老舍先生两次来耀为引线,纪念老舍先生的一生,展示其极高的文学成就为载体,融入耀州美食、非遗面塑特色文化,打造出的具有耀州特色的文化艺术展馆。
下一步,耀州区还将建设渠岸巷40号“高三武馆项目”以及里仁巷雷天一故居,通过“文旅结合”的模式,让耀州名人和来耀州的名人都有一个家,让古城有载体、有故事、有韵味,让耀州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人人称颂,吸引更多的游客、百姓、文化人,人们或漫步城中,探寻一座座百年老宅,于青砖灰瓦间感悟耀州的历史积淀,品味民俗、研究古城,创造独具魅力的新耀州。
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如何将历史文脉传承下来,感受历史,发扬历史,打造独属于耀州的城市个性,耀州区探索古城文化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新道路已豁然开朗,今后,走在耀州的街道上,人们不仅能看到林立的高楼大厦,也可以看到别致雍容,充满古典韵味的古建筑,她有着精彩厚重的历史,也有着充满自豪的当下,更有着色彩斑斓的未来。(本报记者 原玉红 张欢欢 焦悦)
责任编辑:张明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