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明中华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文明中华网 > 历史 > 史实见证

中华文明网

600年前的铁锚见证石狮“海丝”渊源

发布时间: 2018-03-02 12:34史实见证
▲郑和行香碑 宋元时期,泉州港口繁盛,史称三湾十二港,即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石狮位处两湾,拥有三港,...

600年前的铁锚见证石狮“海丝”渊源

600年前的铁锚见证石狮“海丝”渊源

▲郑和行香碑

600年前的铁锚见证石狮“海丝”渊源

  宋元时期,泉州港口繁盛,史称“三湾十二港”,即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石狮位处两湾,拥有三港,即泉州湾的石湖港、祥芝港,深沪湾的永宁港,而石湖港最为突出,舟楫成群,千年林銮渡见证了泉州“海丝”盛景。上世纪80年代,石湖港曾打捞出明代铁锚,有力印证了当年郑和下西洋途经泉州的史实,而今,在石狮市博物馆的努力下,又在一本古籍中找到图片佐证,更加说明了石狮与“海丝”密不可分的渊源。

  A.石湖流传的“镇海神针”传说

  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郑和第五次下西洋经过泉州时,曾到泉州灵山圣墓和城南天后宫行香进谒,有“行香碑”为证:“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到此行香,望灵圣保佑,镇抚蒲和日记立。”

  因“三宝公”郑和的船队在石湖码头停泊过,石湖民众把当年船队停泊的那片海域叫做“三宝澳”“三宝溪”。自古以来 ,蚶江石湖就流传着关于“铁锚”的传说,据传,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时,船队停泊在泉州港。出海时,船队经过石湖六胜塔附近洋面,突遇狂风,情况危急,郑和遂下令将“镇海神针”投入海中,顿时风波平息。

  而石湖村民传说中的郑和“镇海神针”,极有可能是当年郑和船队遗留下的一个铁锚,现陈列在泉州开元寺古船陈列馆中。

  B.掩藏在明代图画中的印证

  1981年,石湖港水域打捞出一件明代四爪铁锚,锚爪残长在80~120厘米之间,口径12~13厘米。锚杆残长268厘米,口径17厘米,总量785.3千克,经多方面研究,专家认为该铁锚系郑和下西洋船队的遗物。

  据闽南民船关于海船载重量与锚具的比配公式计算,使用这门大铁锚的海舶,其载重量当在400吨以上,其规制之大远超过泉州港后渚湾出土的宋代海船。石湖古铁锚的发现,是泉州湾后渚港宋代海船出土之后又一海湾考古重大收获,为蚶江、石湖在泉州古代海外交通史上的重要地位提供了实证。

  市博物馆馆长李国宏介绍,今年,市博物馆加强对这一明代铁锚的研究,在一本明代著述上找到了佐证。在1597年罗懋登的著述《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有一张船员打造船锚的插图,其中绘制的铁锚形状与在石湖港发现的明代船锚外形接近,更加印证了郑和下西洋船队经停泉州的历史事实,是一项珍贵的史料,这一插图将在“古泉州(刺桐)史迹”石狮申遗点展示馆中展出。

  C.蚶江人开拓航运新时代

  从林銮首航渤泥到郑和下西洋,当年那“云帆高涨通四海”的壮举为石狮的“海丝”文化增添了辉煌的篇章,培育了石狮人“敢于挑战,勇于拼搏”的人文精神。蚶江拥有悠久的航海传统和航运历史,蚶江人面朝大海,开拓进取,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如今的石湖港、安通物流等,成为新时代泉州港上的新活力。

  近日,泉州市人大常委会莅临石狮检查《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宣传贯彻情况,在座谈中,泉州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强调,要在做好申遗工作的基础上,要把《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作为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着力点,要以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提升民众对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点的知晓率,充分挖掘有关的故事、人物、习俗等,让大家更充分认识“海丝”文化,使古泉州(刺桐)史迹更有温度、有内涵。

  李国宏表示,铁锚看似简单,却凝结着历史的往事,通过它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当年这伟大的“海丝”故事,和石狮密切相关,增强市民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记者 胡丹扬 林富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