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8年抗战 1.5万门火炮重庆造
战时造炮:
工人和厂长都是好样的
“我是1939年10月5日进50兵工厂的。”家住郭家沱望江村4栋18号的何兴元,年逾九旬,仍清楚记得进厂的日子。何是长寿葛兰人,生于1918年,“当初我正在城里干挑水工,听说郭家沱的兵工厂在招人,丢了扁担就往这边跑。”
其时,50兵工厂刚从广东迁来,不少机器设备正缺人搬运,“管事的一见我,就收下了,说,抬东西去!”
从进厂到上世纪80年代退休,何兴元和炮打了40年交道。最早教何兴元造炮的是广东师傅丁贵林,“他是个技师,有本事,见我人勤快,就问想不想跟他学技术,我可巴心不得呀!”于是拜丁为师,学造炮,“那是1940年前后的事。”
何兴元先后干过60炮底座、37战防炮热处理等工种,“当时没电炉,37炮要开炮管膛线,得先用柴火将炮管烧软再开,有时上面半截开出来了,下半截却冷凝了,炮管就得报废,真心痛啊!”
他还记得,50兵工厂外地人特别多,“他们大多是技师或技工。但不管来自哪里,大家很团结,一心想着多造炮。”1941年8月11日,日机袭击50兵工厂,炸死员工28人,“全厂愤怒了,大伙边建厂房边造炮。”据《望江厂志》载,50兵工厂在1939年恢复生产,当年就修造出86门150毫米迫击炮,制造炮弹41800发;1941年研制出中国第一门37战防炮,并大量生产60迫击炮。
“50兵工厂能迅速复工,与专家治厂有关。”现任国家59所正研级高工郑光宇告诉记者,“解放前我在50兵工厂干过。它的历任厂长都是火炮专家。”譬如第一任厂长江杓,上海人,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毕业,任50兵工厂厂长时佩陆军中将军衔,“重庆兵工厂的厂长一般只是少将,可见当时对火炮之重视。”
何兴元记得,“江厂长身材高大,脑壳顶顶长一撮白毛,人有本事,就是脾气糙。每天晚上,他都要骑脚踏车到各个车间转,只要看见谁不认真干活,他抬手就打,说是要那人长记性!现在想来,战时军品任务重,江厂长压力大,脾气也大呀!”
50兵工厂还有一位著名厂长叫李式白,同济大学毕业,曾主持研制60炮和57毫米无后坐力炮,“李厂长还为解放西藏和抗美援朝立过功!”50兵工厂工务处长王国章,也是同济毕业,他从1933年进兵工署到1949年重庆解放,为火炮工作了16年。
这样的人才,为重庆造火炮奠定了基础。
初战尴尬:
血肉相拼与重炮威力
71年前爆发的那场关系民族存亡的 大血战中,中国火炮是什么状况?
“第一,悲惨。中国军人几乎是尸山血海以死相拼。第二,可怜。中国军队的炮火,不及日军十分之一!”军事史专家李意志告诉记者,“七·七事变”后,日军之所以能快速推进,除蓄谋已久的侵略野心外,“其火力凶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按说,抗战初期中国军队人数并不少,有作战师180个(包括归入建制的八路军3个师),但海空军力量悬殊,“特别是陆军火炮,更是差一大截。”抗战爆发前,陈诚曾主持炮兵督导整训,全国可用火炮仅457门,有的作战师根本没炮!
而进攻的日军以师团为作战单位,一个甲种师团(如进攻平型关的坂垣第5师团),下辖4至9个步兵联队(团)及1个野炮联队,兵力达2.5万人,拥有火炮120门,包括54门75毫米野炮,12门105毫米榴弹炮等,且每个步兵联队还有300余人的炮兵大队,拥有数十门迫击炮和反坦克炮。“日军凶狠的炮火,让初期参战的中国军队伤亡惨重,如淞沪会战时,中国军队为坚守大场、宝山、罗店等要地,与敌反复拉锯,日军炮火将阵地打成一片火海,大炮成了中国军人的绞肉机!”中方先后投入的71个正规师约75万人,伤亡竟高达30万,“有些师和团,开上去几千人,撤下来只剩几百人!”
唯一的例外是当时中国陆军炮兵第10团曾大显神威。“该团拥有从德国进口的150毫米重榴弹炮,最大射程15公里,弹重42公斤,全炮重约6吨,用汽车牵引,是全国唯一的机械化炮兵部队。”李意志说,这批大炮的监制者,就是后来任重庆50兵工厂厂长的江杓、李式白和工务处长王国章等。
重炮10团参加了淞沪会战,先后对日军野战机场和虹口司令部进行猛烈轰击,打得对手鬼哭狼嚎,“日本人根本不知道中国军队竟拥有射程超过10公里的火炮,曾派汉奸到处打探,终无结果。”此后,重炮10团先后参加台儿庄、武汉会战,江阴保卫战,长沙和缅甸会战,一路血雨腥风,竟建制不乱、装备不少,“如今,在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和北京军博,还各自保存了一门当年从德国进口的重炮,它们在亚洲已是炮中珍品。”
- 上一篇:哈尔滨工业大学实践团深入藏区开展志愿服务
- 下一篇:下一篇:首届半程马拉松接力赛开幕 数百大学生牵手人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