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明中华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文明中华网 > 历史 > 文化视点

今日时报

挡不住的归国创业路

发布时间: 2016-08-18 22:00文化视点
【节目导视】 “中国机遇”吸引归国人才创业(同期:始终都觉得自己是个外人,就不如回到自己的国家,能为自己的国家做点事情那么踏实); 海归创业折射中国之变(同期:在中...

      【节目导视】

      “中国机遇”吸引归国人才创业(同期:始终都觉得自己是个外人,就不如回到自己的国家,能为自己的国家做点事情那么踏实);

      海归创业折射中国之变(同期:在中国建立一所世界最高水平的眼科医教产学研一体化的机构,让全世界关注中国)。

      英才汇聚、与梦同行。他们为何选择回国创业?创业路上又承载着怎样的情怀?《新华视点》与您一同关注。

      新华视点,带您走向新闻制高点,各位好,我是邱浩。如今出国留学不是什么稀罕事了,据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15年年底,我国累计出国留学人数已经达到404.21万人,年均增长率19.06%。同时回国人数也不断增加,2015年中国留学回国人员突破40万人。我们正迎来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外人才回国创业“筑梦潮”。越来越多的海外学子感受到祖国的飞速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学成还乡、报效祖国、创新创业,活跃在中国“智”造的各个领域。

      29岁评上教授、入选首批“青年千人计划”、获“五四奖章”、长江学者……这只是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欣然的一部分光环,这个只有35岁、像邻家男孩一样阳光的学术“大牛”,对于原创科研有着近乎痴迷的认真和严谨。

  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戴宏杰的学生,在校期间表现优异,虽然有机会在美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但2011年在美国念完博士后,王欣然主动要求回国工作。

      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王欣然

      始终都觉得自己是个外人,就不如回到自己的国家,能为自己的国家做点事情那么踏实,这是一点。另外一点就是我们国家现在,这段时间对于科技、对于人才特别重视,包括提出来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这些战略。

      这个战略对于王欣然来说,是个难得的机遇。而中国日益改善的科研机制,能够更好地支撑他的原创研究。

      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王欣然

      随着我们国家的这个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科研条件也有很大的改善,那么现在我们实验室里的设备都是一流的,甚至有很多比国外的这些实验室还要好,所以这就让我们有一种安全感和放心感,就是说能够不受限制地自由发挥。

      王欣然告诉记者,他在斯坦福大学读博期间,用的很多设备都是工业界淘汰下来的设备。而回国后,他的实验室中新购进的设备,都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另外,他一回国就入选了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国家和学校配套了600万科研经费,还帮他解决了住房、孩子上学等生活问题。

      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王欣然

      总共是600万的科研启动经费,对于我们来说,开始购置些仪器设备等等就够了,那么还有我觉得就是学校里还是给了我们一些还是比较宽松的环境,能让我们去开展研究。

      科学界研究的二维材料长期集中在无机领域。为了获得竞争优势,王欣然在研究中引入有机材料,在无数次的实验中,他们意外发现,一些有机材料不需要依附无机材料,通过一种气相生长方式,可以生长成只有一个纳米厚的单层。由这种新型二维有机材料制造的晶体管,核心指标达到国际领先。2014年,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子刊,引起世界关注。  

      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王欣然

      在这方面,国外的学者大部分都做的是无机的材料,我们就觉得能不能另辟蹊径,找一类新的材料去做,所以我们当时就是想尝试一下有机的材料,但是一开始也没有想到能够做出外沿出这么薄、质量这么好的晶体,后来也是我们经过不断地尝试,也是一个偶然的发现,就是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突然发现,我们可以长出单层晶体,而且质量也非常高。

      整天和“超薄”的二维材料打交道,王欣然对科研的“厚度”却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每周他都带领团队成员梳理分析世界研究的最新进展,讨论研究方向。对于实验的每一个数据,论文的每一个单词,他都反复核算,确保无误。

      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 于志浩

      他拿到我翻译完(论文)以后,就是逐个逐字(检查),就是我觉得很多都不算错误的错误,他都给我改过来了,非常认真。只要对于学术的问题,卡得都是非常非常严的,然后但是在平时的时候,他就是感觉像朋友一样,你可以找他吃饭找他打球。

      正是由于这种严谨的科研作风才使得回国短短5年的王欣然就带领团队在《自然》子刊、《物理评论快报》、《先进材料》等国际顶级杂志发表10余篇论文,被美国物理学会、自然出版集团等进行专题报道,至今仍保持着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开关比的世界纪录。像王欣然这样身怀报国情的优秀高层次人才并不鲜见,希望用自己所学来建设一个强大的祖国,是不少海外高层次人才纷纷回国创业的根本动因。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国外留学期间学到的技术原理和产品知识以及国内的创业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有利于个人发展的同时不仅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而且让他们的科技创新梦更加坚定。

      2015年的夏天,两个年轻人扛着摄像头,在深圳市龙岗区的街头采集光线,推敲设计细节。没人能想到,这两位“施工人员”竟然是“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他们同为佐治亚理工学院电子工程博士,也是深圳云天励飞技术有限公司的两位联合创始人。他们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根据现场特点为智能视觉系统设定最合理的参数。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们研发出的第一代基于人脸识别和视频大数据的视觉智能系统——“云天深目”在深圳市龙岗区上线,实现了全球首创的“百万人群、秒级定位”,还被采纳为2016年杭州 G20 峰会和乌镇互联网大会的安全系统提供服务。

      深圳云天励飞技术有限公司CEO、联合创始人 陈宁

      商超防损的这个子系统上线的第一周,(惯偷)37人次在一周之内再次来光顾这个商超,那么其中有两人,再次偷窃被当场抓住然后扭送到公安机关,但是有趣的是,第二周基本上就降到了大概8人次,就是再次光顾的这些惯偷,那么一个月以后,基本上每周再次光顾的惯偷的人次降到了2-5次这样的一个规模,连周围的这些老百姓其实也开始在讨论,说这个商超上了一套很厉害的人工智能系统。

      深圳云天励飞技术有限公司CTO、联合创始人田第鸿给记者演示了“云天深目”系统的应用场景,目标出现在摄像头范围内后,自动进行人脸识别、人脸跟踪、人脸比对,在眨眼之间就可以调出这个目标的行动轨迹,在刑事案件侦破中,需要人工几天甚至几周来完成的查找识别工作,可以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数秒完成,而且准确率也大大提升。

      为了解决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现有算法效率和的痛点,云天励飞开发出面向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架构下的高度并行的DSP芯片,其运算效率高于现有CPU和GPU,运算能力又强于一般的DSP。芯片能高效实现神经网络运算,具有高效和灵活的特性,并且可编程重构,在云端更新算法。

      41岁的陈宁曾在美国任中兴通讯芯片技术总监,曾设计中国第一套矢量处理器指令集,实现了全球最强单核处理能力,提供了基于 4G-LTE 的无人机高清视频传输的唯一商用化芯片解决方案。

      深圳云天励飞技术有限公司CEO、联合创始人 陈宁

      因为我们做的是人工智能时代里面的这样一个视觉系统,尤其核心技术是要做一棵深度学习的处理器,而深圳具备非常完整的电子信息的产业链条,而我们要做的这件事,实际上就是电子信息时代的一个转型升级的,到下一个时代的一个核心技术,所以依托这样的一个完善的电子信息的这样一个链条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像我们的上下游在深圳就非常健全,可以足不出户,足不出市我就可以解决我所有的问题,这个非常重要。

      

      回国创业以来,陈宁屡屡被各个环节为创业创新开路的中国速度所震撼:在一次圆桌会议上与天使投资人徐小平见面,15分钟内签订合同,2周之内天使资金全款到帐。而在深圳市龙岗区工商注册更是火箭速度,2014年8月16日双方表达了初步合作意向,4个小时内公司通过注册,公章竟然也刻好了。

      深圳云天励飞技术有限公司CEO、联合创始人 陈宁

      它可以用市场来换你的技术,可以把你的技术、把你的团队引进,愿意把市场开放给你做试点,这个其实对于海外的技术团队,包括我们来说是更加重要的一个因素,比前期的启动资金要更加关键、更加重要。

      包容的创新文化、完善的产业结构和开放市场的政策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在高精尖领域潜心钻研的留学归国人员。2009年,盛况放弃了美国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的终身教职,回到阔别14年的母校浙江大学,着手组建团队开展基于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功率器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浙江大学教授 盛况

      我觉得一个人能够给自己的国家做一些事,可能是最大的一个成就感。

      回国以后,盛况心中有建一个用于芯片研发的超净实验室的梦想。这需要很大的场地以及大量的资金投入,校内有限的空间,已不足以支撑新建这样一个实验室。2011年2月,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揭牌,定位于建设技术国内领先、具备较强产业孵化能力的研发中心。在学校多方力量和苏州市的支持下,盛况的团队终于有了一个实现理想的空间。一个1500平方米的超净实验室,很快在当地建设起来。

      浙江大学教授 盛况

      首先回来了之后呢,在浙大建立了我们电力电子器件的实验室,这花费了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那么建成实验室之后呢,我们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碳化硅电力电子器件这个方向的研究,那么在几年的时间里面,也和国内的单位一起,协同国内的几家单位,一起做出了,应该说在碳化硅器件的方向,还是比较好的一些结果,缩小了跟国外这些领域的一些差距。

      如今,1500平方米的超净实验室在政府和企业的持续支持下,开足“马力”进行研究与试验。不久前,盛况团队刚牵头完成科技部一项重点专项。此外,团队联合合作单位攻克了碳化硅二极管和结型场效应晶体管芯片关键工艺技术,研制出国内功率等级最高的碳化硅芯片和模块。团队还针对智能电网,研发了一个全碳化硅的电力电子变压器。

      盛况告诉记者,目前各类电力电子装置市场的需求非常大,估计年均达万亿以上,装置中的器件价值大约占10%左右,每年就有千亿左右的需求量。

      浙江大学教授 盛况

      一方面呢是把我们现在关键的技术开发出来的这些技术,能够尽快地和产业化产业界一起,实现我们这个行业和技术在市场上的实实在在的应用。为经济和这个社会做出应该说是很具体的一些贡献。还有一个方向就是,我们将来希望在学术上和科研上,能够进一步地再往更高的方向去发展,能够在局部的一些应用领域里面和一些科研的方向上面,可以达到和世界顶尖水平一样,甚至超过、引领他们的这样一个程度。这是我们团队的两个方向的愿望。

      归国出于情,创业成就梦,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积极态势吸引了大批留学生回国创业,与此同时,国家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为具有先进技术和管理优势的海归人员提供政策扶持和帮助,通过生活理念、推广方式和融资途径的有机结合,在激发创造活力,不断促进科技创新成果交易和转化的同时,也让那些将个人命运和民族命运紧密结合的归国创业者找到了自己成功的价值。

      有8家眼科医院、1座医学院、1个眼产业科研基地的大型眼科集团掌门人,56岁的海归博士何伟当时的选择,是为了那些让他怎么也挥之不去的“期待的眼神”。

      27年前,作为中国公派的眼科留学生,何伟东渡日本九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随导师回国义诊的时候,一位因眼病而绝望的老人引起了他的注意。

      归国眼科博士 何伟

      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大爷因为贫困、失明,丧失了生存下去的愿望,就是绝望了,而且几次都想自杀。这个给我心灵上留下非常强烈的刺激,我没有想到过,一个盲人甚至苦到能够放弃生存的愿望,所以从那次以后就下定决心要回来。

      卫生部数据显示,中国人口眼病发生率高达80%,仅何伟的家乡辽宁就有白内障患者33万人,每年还以3万人的数量递增。当时何伟在日本已有丰厚的收入和优越的生活,但多次回国义诊的经历让他许下了一份承诺:“我是祖国培养的,我要回国,只为那些饱含期待的眼神!”

      归国眼科博士 何伟

      我本来回来就是想带着技术,回来给贫困的患者服务,但是贫困患者在国立医院还是有一些问题,你比如说收费,我不能做到我不收费。我不收费,别人的奖金发不出来,所以这些就是能够按着自己的想法,去特意为这些人服务,可能只能选择自己去创建一所医院。后来的情况也是,无论是创建大学、还是创建更多的医院,都能按照原来的初衷。

      1995年12月,何氏眼科医院开业。这所坐落在沈阳黄河大街的何氏眼科医院本部,里面装备着全国最先进的医疗和检查设备。这位年轻的博士,率先将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玻璃体切割手术和眼科激光治疗三大眼科技术引进中国,目前已经拥有多功能劈核钩、干燥活性羊膜制备方法等10余项眼科领域专利。

      归国眼科博士 何伟

      一个是技术,一个是手术量很大,因为患者很信任我们。这样就把手术的成本降得很低。那么我们用有支付能力的这部分患者的钱,实际上养活了一大堆,就是接近一半的没有钱的人那部分手术费用。

      何氏医院大楼旁边有一间小楼,没挂牌子,它的称呼是“平民眼科医院”。来这里就医的患者,都是通过各级政府介绍来的贫困百姓,医院对他们实行免费治疗。何伟还成立爱之光基金会,10多年来,共免费筛查患者116万人次,减免近两亿元的费用。

  何氏眼科医院通过县、乡、村三级眼保健网络建设、远程医疗、社区筛查、公共教育等项目,创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高品质、可持续的防盲治盲模式。国际防盲协会称该模式为“中国防盲模式”。

      归国眼科博士 何伟

      在中国建立一所世界最高水平的眼科医教产学研一体化的机构,让全世界关注中国、让中国医生讲述中国的故事,然后全面的,无论从医疗技术、人才培养、科技开发,最后是产品制造,都能基于中国一个13亿人口大国,来承担起民族的责任。同时通过一带一路,输出我们的文化、输出我们的慈善、输出我们的技术。

      1996年,辽宁何氏医学院成立,目前有在校生8000余人,就业率连年居同类院校前列。2009年,何伟在沈阳浑南区泗水科技新城打造以眼科药物、医疗器械、生物材料、眼保健产品研发及产业化为主旨的中国眼产业基地。目前基地已获批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国家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实验室。回想归国的创业经历,何伟深有感触。

      归国眼科博士 何伟

      跟随内心的呼唤,就是别为眼前的困难和利益而左右,坚持你最原始、最真实那份情感,然后做好规划,一旦启动坚定不移、百折不挠地坚持,你一定会取得骄人的成绩。

      复兴梦想、中国机遇。当年放弃优越条件回国创业的海归们,有的教学科研水平居于国际前沿,有的将科技成果、自主专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的凭借自己的一腔情怀在为国、为民服务过程中成就着自己的辉煌人生……通过节目中一个个鲜活的创业故事,我们不仅看到当代“海归”心系祖国、报国为民的爱国情怀,更感受到他们勇于创新、勇攀高峰的使命担当。好,感谢您关注本期新华视点,再见。

  片尾人名字幕

  总策划:刘思扬

  终审:郭维莹

  统筹:吴建青

  责任编辑:张如仪

  编辑:赵晓燕 许健

  电子编辑:赵龙兵

  记者:林凯、白瑜、李思佳、余静靖、夏亮、李涛、姜兆臣

  资料:夏青柳、莫小青

  配音:赵晓燕

  音响:田里

  视频技术:王剑英

  灯光:沙锋

  摄像:王越

  系统技术:贺新

  化妆:李水仙

  播出:余福卿

  技术统筹:郝剡

  技术总监:张大圣

  技术监制:王宏达、柳旭光

  监制:郭维莹、邢卫国

  总监制:赵鹏、何晓彤

  出品人:张浩

  新华社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