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明中华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文明中华网 > 历史 > 战史传奇

今日时报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txt\pdf下载

发布时间: 2018-03-28 19:39战史传奇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PDF、TXT电子版大全【完整版免费下载】,电子书【全文在线阅读】。图书下载文件大小:9.5M,出版...

精华书评(读后感)

匿名书友2015-4-7 14:16:28

   如果您知道这本书的原名叫什么,您就会对该书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推测了。书的原名叫做《大战真相》。    首先,书的作者是李德哈特,是为二十世纪英国比较有影响的军事理论家。上海人民出版社这次出了他一套书,包括之前就有的《二战史》,这本《一战史》,还有《战略论》和《山的那一边》。    既为名家出品,质量自然就有了一定的保障,该书出版于1930年,应该属于比较早的有关一战的著述,自然带有一些时代的特点。李老先生在写这本书时,很多时候都采用了“辟谣”的方式,终结了许多原本激动人心的故事。于是,“没有所谓的马恩河会战”,而坦能堡会战也不是“有意设计出来的坎尼式会战”,俄军的冬季攻势“原是大战中最大的神话”,日德兰会战“从来就不该发生”“只给人多一些写文章的灵感而已”。但是这种态度无疑是严谨的,虽然它会使这个故事显得过于平淡了些。    另外的特点在于作者对各位将领的批评非常幽默,兴登堡,鲁登道夫被拉下了神坛;霞飞,康拉德都被讽刺了一通;法金汉,尼古拉大公更被骂的狗血喷头。虽然关于霞飞在马恩河会战中的作用还有不同看法,李老先生的评价也有道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本国的两位海陆将领——杰里科与道格拉斯黑格的评价。相对于丘吉尔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对杰里科提督的批评,本书对他的评价要客观许多。    至于对战争的描写,一来一战的主要作战样式为堑壕战与突破,就决定了它不会像二战那样多姿多彩。二来作者主要着眼于两个问题,同时也是贯穿全书的两个矛盾,即战争指导者计划中的样子和最终失控了以后形成的样子,即计划与实战的矛盾,以及其产生的原因。所以导致的结果就是读起来不免枯燥,没有丘吉尔式的叙事与关于战场的细致描写。三来这本书如同李德哈特的二战史,西线的侧重点要大于东线。四来该书的形式是把每一年的战况大致说一遍,再把该年内发生的几个重要战役拿出来详细解读,在有的地方就不免繁琐和重复。另外,地图配的不少,而且很细致,但考虑到国内读者队一战毕竟不如二战熟悉,有的章节,比如前期的意大利战线可以再配一点地图。    由于本书出版于三十年代,关于坦克和飞机的三章是一个亮点。作者认为1918年“是坦克胜利的一年”,而大战中飞机“影响作战功效甚巨”。另外作者写道“但愿坦克艰辛的成长,是下一时代引以为鉴的实例”,思来令人感慨万千。    导致本书比较枯燥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翻译带来的。我英语不好……

匿名书友2015-10-5 7:54:10

  看完Liddell Hart这本The Real War, 作为接近100年后的人心惊肉跳,如此之远,如此之近。过程之惨烈,方式之野蛮,回想起之前看的电影《帕斯尚达尔之战》,还有之前,之后的战争。实在是太残酷的战争(当然,人们不知道十几年以后等待他们的是更残酷的战争)。      世界的版图被彻底的改变,德国人表现出极其夸张地坚毅和强大。仅仅一国,带领着不堪一击的几个盟友,挑战着世界,英,法,俄,意,比,希腊,阿拉伯,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加印新澳等英联邦,还有美国。而且很明显,他们击溃了俄国,意大利及整个东线的对手,只有西线遭受惨重损失的英法联军,德军在明显劣势时都可以抵抗,当东线的部队腾出手来调转到西线,整个英法联军面临完全崩溃的压力。德军有太多经典成功的战例,完全是教科书式的胜利。      唯一的意外是美国。当欧洲大陆出现了200万美军以后,如同你爬到山顶已经精力耗尽,结果发现前面隐藏着另一座高山。德国后面的失败和错误是完全基于美军开始介入的前提之下。      我想,如果英国的国策是把欧洲大陆搞得一团糟,那美国的国策就是把欧洲大陆和英国搞得一团糟。      书里有两段话,让我印象深刻。摘录于下,我想这两段话是大战最好的注解。      -- “ 该为这次泥河浴血负大部分责任的某位要员,曾无意间对这场会战表现出悔恨的心情。这种心情也许可为这次计划的不当,作出最贴切的注脚。英军总部的这位权重位高者,在历时4个月战争结束后,首次踏上了这段前线。当车子接近战区沼泽地带边缘时,他愈发不安。最后突然流泪道,”天哪! 我们真的把人送到这种地方打仗?“他的同行者回答说,再往前走的情形更凄惨呢。      注:第三次伊普斯战役结束,即帕斯尚达尔战役,双方在4个月里面持续交战,代价是每天5000人阵亡。      -- 没有任何赞美,可以高过于对英军不屈不挠精神的激赏。是不屈不挠的精神,鼓舞了他们的整体毅力。从某种意义来说,它是一种特殊产物。我们知道,敌人并不欠缺勇气,纪律也一样刚强;以战术成效而言甚至过强。但是小型的英国军队,却拥有独特的团结意识。由于这种独特的团结意识,英国军人建立了他们小而精悍的一面,以及相关的服务与传统的形貌。第一次伊普斯之战对英军而言,它不仅是一场大兵之战,而且是一场族群之战。族群精神是其致胜精髓。当编组被攻破,群体削减为残部之时,这奇迹……

匿名书友2016-6-1 7:47:29

   终于我还是看完这本书了。在读的过程中总是对李德·哈特的种种言论表示不满。但是,要翻下最后一页却是不舍。    然而正如长达四年的一战终于要划下一个句号,我也只能合上这本书。    正如李德·哈特在书中所说,从来没有什么索姆河会战。我也要说一句,从来没有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后世人的眼中,1914-1918这四年只是人类所表现的集体愚蠢与脆弱的四年,而非是协约国与同盟国在欧亚非三洲血战的四年。上至国家元首在战前为了种种利益不惜一战的敌对意图,下至各军统帅在战时犯下的种种愚蠢过失,甚至到了战后,新的国家元首瓜分着用阵亡者的血与肉拌成的蛋糕。这都在告诉着我们,大战是一场巨大的错误,大战本不该发生。事实上,我们只能从一战中看到人性之愚蠢与脆弱。别无其他。    在这四又四分之一的两军对垒之后,双方终于对战争,新时代战争有了更深的理解。(此处的战争指的仅是战略与战术层面的战争,而非与军事无关的道德、政治、经济等层面。)当然我们要说,这样的理解加速了战争的结束,然而不幸的是,双方都好像未曾尽兴似的在短短二十年之后又发动了一次战争。于是在二十年后,残酷的战争再一次教育了各国领袖乃至世界人民一个早就应该被认同的真理,那便是战争不该发生,战争是全人类的整体失败。    在二三十年代写下此书的作者,也许并没有料想到不久,这样的错误竟再一次出现,但是,他的某些战略眼光和预测性的评论仍能使读者联系起不久后发生的第二次大战。    写到这里,不得不再次援引李德·哈特书中的话:这场战争虽已步入历史,但它可供后人鉴往知来。那么,战争能带给我们的究竟是什么呢?在战争中散发的坚强,勇敢等人性光辉能否掩盖住更深更重的脆弱与愚蠢等人性的阴暗面?或者说,人类对于战争的反思是否能有效的为后人造福?这些问题是否会有一个肯定的答案,还是说会有新的问题让人反思,会有新的教训让人吸取,会有新的鲜血正待流淌,会有新的失败正在发生?    静静的,看下去吧。……

匿名书友2015-5-18 12:36:58

           战争中固然有战争艺术,但在自法国大革命诞生了民族国家总体战的概念之后,本质终究变成了经济性和技术性的,受这两方面因素的制约无比明显。   以一战而言,庞大的步兵部队及其更加庞大的补给部队,一旦离开了有效占领的铁路线,机动能力立刻会急剧下降,这就意味着在本国内集中防御力量,比起在敌国领土上前进,要容易许多倍,对双方都是如此。   另一方面,当壕沟、地堡、曲射大炮与机枪等近现代防御设施武器得到相当发展的情况下,攻击者却依然只能依靠步兵脆弱的肉身和缓慢的双脚去执行作战,而当时火炮低下的机动力和大量的炮弹消耗意味着步兵的支援火力要么无法及时到位,要么其机动速度和后勤需求必然拖累整个部队的攻势发展,导致战线上的突破无法迅速发展,再度陷入僵局。      以上两个方面的真正含义是,在一战的技术条件下,只有手握巨大权柄的天才才能用手头脆弱低劣的进攻工具完成一次有效的攻势,而任何一个拥有普通指挥权的庸人都可以利用他手中优质的防御工具进行一次合格的防御——当战争变成举国力量的投入,指挥官中庸人的数量必然远远多于天才,于是攻守的结果不言自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