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名校价值和名师尊严究竟在哪
中国高校之窗
拙文《最好的学校要招最好的学生?》前不久在《中国教育报》评论版发表后,引发了热烈讨论。看过几篇围绕拙文展开的讨论文章,我有了一些新思考。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的这篇文章是评论性质的随笔,有些概念可能不那么“严谨”。比如,什么是“最好的学校”“最好的学生”?如果您一定要说“最好的学校是让不同学生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的学校”,“最好的学生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强的学生”,那我只能说您字字在理。但我这里谈的是客观存在的教育现实——“分数是硬道理”,对很多学校和学生来说都是如此。
其实,所谓“好学生”也不好教。上一篇文章我就谈到,“尖子生”已经很出众,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让其学好,而是让其好上加好。学生基础越好、能力越强、天赋越高,教师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增值”就越困难。因此,我们不能简单断言“好学生”就“好教”。不少名校在培养超常儿童方面也的确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这是教“好学生”的价值所在。应当说,培养拔尖人才,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意义不可低估。但是,第一,现在的教育评价很多时候是看“升学率”,而不看所谓“增值幅度”,因此包括那些名校之间的竞争,也不过是由“一本率”变为“名牌大学率”“清华率”“北大率”甚至“常春藤率”。在这里,“牛校”和薄弱学校的足,统统穿上同一尺码的鞋——鞋的名字叫“高考升学率”。第二,即使是对尖子生的“增值教育”,也不能被某些名校垄断,难道普通中学的老师就只能教“名校”不要的学生?有人说,薄弱校的教师“素质不高”,把“优生”交给他们“真是可惜了”。我要说,所谓素质高低,是“名师”们长期教“重点班”,而“素质不高”的老师长期面对“名师”们不要的学生使然。如果一开始这两类教师就交换一下位置,情况会如何?
当然,我不至于天真到希望撤销现有“名校”以实现教育的“均衡与公平”。如果为了“教育公平”而人为弱化“名校”,好比是对某一区域著名文化景观的破坏甚至摧毁。
但我认为,尊重名校、“牛校”的现实存在,却不得不注意两点:第一,“名校”在宣传学校成就时不要浮夸。我从未见过任何一所名校在宣传高考成绩时“理直气壮”地说过,“成绩好是因为我们生源一流”。相反,如果考差了,倒往往会说生源不行。其实,天赋出类拔萃的学生能考上国内外著名大学,和其所在中学当然不是毫无关系,但或许这关系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否则,怎么解释生源大战现象?有学校老说“我校今年培养了好几个清华北大”,那请问,为什么不多培养几个?所以,“名校”说话一定要谨慎科学,实事求是。第二,地方政府不要强化名校的“孤峰卓立”,也就是说,不要再人为扩大名校与其他学校的差距,不要再继续在资金投入和硬件配备上进行倾斜。在招生政策上,更不要人为“照顾”那些“名校”。
还有这么一个现象,近年来一些地区出现了所谓“人造名校”。举个例子,某地要打造一所高起点、高水平的初中示范校。除了斥巨资建校,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还在政策上予以倾斜:第一,要求所在辖区内的各小学将毕业班最优秀的前几名学生送到该校去;第二,该校可以在区内任何一所学校选招优秀教师。说实话,这样的学校即使不做什么“改革”,都会“硕果累累”的!可以想象,三年后中考结束,有关方面肯定会谈机制创新,提炼各种模式,但唯独不会提那两条“倾斜政策”。如此速成“名校”,显然违背教育规律。
不错,家长选择学校是“市场行为”,谁愿意把孩子送到不好的学校去呢?但问题是,所谓“好”与“不好”更多地是人为造成的。面对既成事实,当然不可能“重新洗牌”,但请不要再继续扩大差距。还要特别说明的是,我这里讨论的教育,针对的是基础教育——再明确一些,是特指义务教育和公办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是绝对禁止“择优招生”的。公办高中因为动用的是财政拨款,所以依然必须体现教育公平原则,不应人为造成公办高中之间过于悬殊的差距。
“为什么最好的医院收治的都是最难治的病人,而最好的中学招收的却是最好教的学生?”我愿意再次重复这个发问,目的是想引起大家对“教育公平”更多的关注。我这里所指的“教育公平”,当然不是也不可能是“绝对公平”,我希望更多的教育者,特别是教育管理者一起来思考并探索,如何让中国的基础教育实现基本的、相对的公平与均衡。让每个孩子都享受适合自己的优质教育资源,让每个老师都能拥有源于公平教育资源的职业成就和幸福。
医生和教师当然有区别:医生面对的是肉体,教师面对的是心灵;医生着眼于去掉病痛,教师着眼于传给智慧……但是,当医生把别人没治好的病人治好作为自己的价值和尊严所在时,那些靠教重点班的“优生”而成为“名师”的教师,是不是应该扪心自问:“我的价值和尊严何在?” (作者李镇西,系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最好的学校要招最好的学生?
如果我问:“为什么最好的医院收治的都是最难治的病人?”估计人们的答案是一致的:“一流的医院条件最优越,设备最先进,医术最高明,所以谁家有了危重病人或绝症患者,首先想到的当然就是那些响当当的著名医院著名医生啦!”那么教育呢?众所周知,至少就中学而言,全国所有高升学率的名校,无一例外的又是当地高密集高垄断的“优质生源”学校。这种现象其实我们早就习以为常了。
但为什么所有一流医院收治的都是最难治的病人,而所有一流的中学招收的却是最好教的学生?谁能回答我?谁又能破解这个难题?而破解这个难题,也许是中国基础教育走向优质均衡发展的希望所在。(作者李镇西,原载《中国教育报》4月21日第2版)
假如最“好”学校招最“差”学生
在高中阶段,适度分流、分层也许正是实现优质均衡的重要举措。换言之,如果将学生按学业成绩均分成若干组,等分到各校,非但达不到优质均衡的目的,反而会增加学生压力,引发更加激烈而无序的竞争,最终强化应试教育。
假如最“好”的学校招最“差”的学生,情况会如何?第一个问题就是学校无法招生。第二,即便用就近入学的方式摇号或抽签招生,谁又能保证生源质量是均衡的?第三,如果学校之间不存在差异,即实现了所谓的“教育均衡”,那么学生也就失去了选择权。第四,必须承认,初中毕业生的学业基础已存在较大差距。在高校招生仍然以文化课学业成绩择优的情况下,高中有效组织教学将面临很多困难。(作者姚跃林,原载《中国教育报》5月5日第2版)
教“最难教”学生也是挑教育重担
一个明摆着的事实是:一所非重点学校所面临的困难真的是多得多,所承担的责任真的是沉得多;而这样的学校的老师对最难教的学生所付出的心血真的是多得多,所经历的困惑与苦恼真的是重得多。然而,这样的学校和教师所能得到的社会地位和价值认可度却很低。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正是这样的学校和教师把最难教的学生教成了有用的人才,把教育上的一副副最难挑的重担扛了过来,也从另一个角度为重点学校创造了集中精力培养最好教的学生的良好条件。这就是招收最难教学生的学校与老师的价值所在,也是尊严所在。在这样的学校中,难道就不能有一批学校得以“名校”定位?就不能有一批教师得以“名师”定位?(作者王仁甫,原载《中国教育报》5月13日第2版)
“最好的学校”要由未来评价
“择优录取”的招生对遏制腐败、实现形式上的基本公平,有一定作用;但社会可能会忽略问题的另一面,即“掐尖”“争抢生源”从另一层面破坏教育平衡,败坏教育品质。其实,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名校都在“抢生源”。这既说明体制机制和社会评价文化有问题,也说明所谓名校对自身教学质量缺乏自信。
名校条件已经很好了,就不要再哄抢高分学生了;同理,学生已经很有实力了,是不是一定要选择牌子最响的学校?同理,李镇西如果在一所名校当上校长,他是不是仍然会坚持招收低分学生的主张?
任何时代,都必须办对民族未来负责的教育。学校招生,是在展示教育姿态,“名校”是不是“最好的学校”,要由未来评价。(作者王栋生,原载《中国教育报》5月17日第2版)
中国高校之窗
- 上一篇:有个性的日文网名,今天是520,您有一份黄渤送的礼物。
- 下一篇:下一篇:美联储缩表加息货币战争进入深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