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协警示:社会类培训领域“卷包跑路”风险正在累积
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 张鑫)4月26日上午,中消协发布《社会培训投诉情况专题报告》。中国消费者协会投诉与咨询系统分析显示,第一季度社会类培训投诉同比去年增长80.12%,在各类投诉中增幅明显。有关社会类培训投诉主要集中在语言、艺术、幼教等领域。中国消费者协会特别警示,社会类培训领域“卷包跑路”风险正在累积,消费者群体权益受损可能性增大。
社会类培训从针对孕妇的产前培训到老年人的健康知识讲座,市场需求巨大,培训机构遍地开花,培训质量参差不齐,有关培训侵权问题时有发生,消费者投诉数量增长明显。中消协上午发布数据显示,第一季度社会类培训投诉同比去年增长80.12%,在各类投诉中增幅明显,达到3579件。
中消协总结投诉情况发现,目前培训机构存在培训机构资质不健全、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培训质量参差不齐、格式条款显失公平、预付式消费方式遭诟病、以培训之名行销售之实、培训场所存在安全隐患、网络培训乱象丛生等8大问题。有关社会类培训投诉主要集中在语言、艺术、幼教等领域。
此外,据中消协统计,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4月21日,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了414件社会培训类消费纠纷判决书,同比增长33.55%,其中基层法院和中级法院判决的案件占比分别为85.27%和14.73%。
从判决文书内容看,关于社会培训纠纷的案件中,主要集中于三类:一是由于培训机构资质不全、或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导致合同无效的案件;二是承诺保过培训案件;三是由于经营不善,公司倒闭引起纠纷的案件。其中,有部分案件性质恶劣,涉嫌合同诈骗。
对此,中消协特别警示,社会类培训领域“卷包跑路”风险正在累积,消费者群体权益受损可能性增大。
中消协同时建议社会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涉及教育行政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市场监督管理等多个部门,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监督力度,消除监管盲区,净化教育培训市场。行业协会应当发挥引领作用,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培训机构应规范经营、诚实守信。
中消协也提示消费者在参加各类培训时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首先应评估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参加培训,避免冲动消费;其次,要考虑自身经济实力,不要盲目赶时髦。在选择培训机构时,从培训机构的资质、口碑、服务、管理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同时签订正规合同,尤其是对培训范围、培训费用、退费程序、培训时间、培训地点等重要条款要特别留意。遇到纠纷,合法、合理维护自身权益。
- 上一篇:本田召开“梦享会”,支持青少年梦想回馈中国社会
- 下一篇:下一篇:带你看服装万花筒中的社会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