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明中华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文明中华网 > 新闻 > 体育

中华文明网

奥运冠军才能改变命运 功利只能是扼杀体育

发布时间: 2016-05-26 09:54体育
日前,英国《每日邮报》刊登出一组图片报道,展示了中国体校对六岁孩子进行训练的日常场景...

  日前,英国《每日邮报》刊登出一组图片报道,展示了中国体校对六岁孩子进行训练的日常场景。其中的一张照片拍摄于上海杨浦青少年业余体校,体操教练正在安慰女孩拭去她脸上的泪水。
  奥运冠军才能改变命运? 功利只能是扼杀体育
  作为一名曾经长期采访各级国家队的体育记者,我的内心仍然被这组照片重重地锤击了一下,那种难受的心情难以言表。我见过太多以命相搏冲击奥运冠军的运动员,体育对于他们来说就像一辆没有刹车的烈火战车,他们必须站在车上像一个战士一样拼杀到最后一刻,从上车的那刻起就已经没有选择。
  我的家乡大连号称足球城和田径之乡,从小到大我就见过很多杰出或边缘运动员,但他们在普通人眼中不过是“体育棒子”。“体育棒子”是一个充满侮辱性的词汇,只有那些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读书没有出路的孩子,才会选择去练体育。在很多家长看来,“体育棒子”们永远精力旺盛,他们打架斗殴抽烟喝酒,反正都是劣迹斑斑的代表。
  我记得有次去体育总局采访田径队的时候,路过体操馆,看到程菲带着一帮小孩进馆。这些孩子太小了,但每一个都看上去精神饱满。他们必须打足十二分的精神,首先体操是一项具有相当危险系数的运动,另一方面对于他们来说,每一次训练的动作完成度,都关系到谁能继续留在这个队伍中,留下来的人就向着奥运会又迈进一步。
  当时看到这些孩子的时候,我想到小时候的一个同学,他初中的时候就去旅顺体校练习竞走了。他的训练太苦太残酷了,我们每次见面,他都会给我看他脚上的水泡和伤口,他说有时候走到鞋里全都是血,就是这样仍然要坚持训练。对于中国体育的初始印象,就是一种复杂的痛苦。
  奥运冠军才能改变命运? 功利只能是扼杀体育
  这些人很可怜,他们大多数人可能连省队都进不去,毕业后连就业都成问题。普通学生至少还可以考个大学,为人生谋取一条相对牢靠的道路,而他们完全没有选择,他们什么都不会,很多人最终只能给老板看场子当打手。
  只要是稍微有点人生出路的人,都不要轻易走入竞技体育这个门槛,尤其是中国的竞技体育,完全就是一种比中六合彩还难的人生赌博。中国体育的残酷之处在于,它从刚开始就是错误的,除了足球、网球和高尔夫这样极个别的职业运动外,任何想在体育上有所作为的孩子,都必须进入体校系统,这是举国体制的第一道门槛。
  如果你想成为奥运冠军,就要过五关斩六将,越过一道道门槛,淘汰率实在太高了。举国体制的本质诉求就是培养奥运冠军,亚军是没有意义的。孩子们从小接受系统而残酷的训练,他们必须在不同年龄段夺得相应的冠军,才有机会继续走下去。但是过早让孩子进行竞技体育的训练,无论对他们的生理还是心理,都是一种巨大的摧残。
  很多家长认为,竞争意识要从小培养,他们并不认为从小让孩子进入竞技体育的名利场有什么不妥,顶多会觉得身体上可能会吃不消。事实上完全不是这样,一个人只有在童年获得安全感,他的心理素质才会更好,关键时刻更能顶得住比赛的压力。国外的很多伟大运动员,他们都是从六七岁才开始竞技体育的训练,而且只是循序渐进,以兴趣来维持向前的动力。
  中国的好多孩子,他们很小就进入到体校里,有相当一部分人连生活自理都成问题。教练把他们的成人意志强加给他们,达不到目标就要进行各种惩罚,这会让孩子很容易患上强迫症,这会为他们将来站在顶级赛场上埋下隐患。这种状态下的运动员,他们的心理问题都相当普遍。
  从心理学上说,一个极端的功利主义者和一个妄想中的精神病人,其心理机能是一样的,他们都无法和世界建立正常连接,以一种病态的方式存在。竞争的后果往往不是打败别人,而是击倒自己。有多少人辛辛苦苦二十年,站在奥运会赛场上却功亏一篑,那种孤绝的冠军目标最终引爆了心理痼疾。
  比如网球大满贯冠军李娜就说过,中国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普遍没有国外运动员好,我们能够取得一些好成绩,完全就是机械而大量的训练换来的。李娜本人就很厌恶启蒙教练余丽桥的训练方式,后来遇到海宁的前教练卡洛斯,她才重新找到打网球的乐趣。童年过度训练,人的热情就可能过早被透支,就像普通学生厌烦学习和考试一样,他们也会很厌烦自己每天必须要从事的训练,以及必须要面对的鬼门关一样的比赛。
  奥运冠军才能改变命运? 功利只能是扼杀体育
  李娜与卡洛斯
  伟大的运动员,并不是后天强制能够训练出来的,他们都是天生的,或者说那种竞争意识是与生俱来的。就算教练进行一些引导和刺激,那也是在科学的方式下进行的。总而言之,竞技体育本身就是反生理反人性的,决定走这条路的人,都是非人类。
  当然有极个别天生为体育而生的天才,毕竟人和人的心理和生理上都会有差异,他们可以通过短期的训练,就能很快见到成绩。举国体制的目的,就是把这种人挑选出来,尽管这个过程会造成人力上的巨大浪费。这就像一个永攀金字塔的游戏,大量的无法进入到金字塔尖的人,只能扮演一将功成万骨枯的那一把枯骨角色。
  前苏联和东德同样曾是举国体制的实践者,这两个国家解体后,有大量的资料被解密。尤其是体操队的一些资料,让人无比震惊。比如教练给运动员使用兴奋剂,抑制身体生长的药物,还有控制生理周期的种种做法,导致不少运动员在退役之后就连基本的生育能力都丧失了。
  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举国体制也在进行相应的调整,但仍然不能根除其固有的顽疾。从本质上说,举国体制是一种社会资源匮乏的国家才会选择的体育人才选拔制度,国家倾注金钱等资源,用集中训练的方式来进行探宝一样的游戏。而发达国家则不需要使用这种方式,因为体育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生存方式。大量的体育俱乐部的存在,为国家队的人才选拔提供了很大的选择性。
  比如欧美的学校体育和俱乐部文化,就是两条平行走路的腿,所有的人才都从中产生。美国有一套全世界最好的学校体育系统,有的地区的高中联赛都会有很多观众,校队的主力是当地的明星。至于到了大学,尤其是橄榄球运动,更是大家热捧的项目。校队的四分卫往往智商极高,懂得如何凝聚团队力量,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未来华尔街的翘楚。至于欧洲,比如体操这个运动在德国就有很多俱乐部,很多年轻人练习体操只是因为热爱。
  奥运冠军才能改变命运? 功利只能是扼杀体育
  美国大学橄榄球赛
  热爱才是推动体育前进的本源,功利只能是扼杀运动的毒药。比如中国足球,从来就没按照规律办过事,中国的顶级职业联赛有22年历史,中国最好的足球运动员,比如郝海东和孙继海都有体校的训练背景。联赛中的欧美大牌越来越多,本土的人才却愈加匮乏,导致很多人病急乱投医,呼吁让足球项目重新进入体校系统,变相否定了职业俱乐部存在的意义。就像改革开放一样,如果否定了足球俱乐部人才梯队培养的意义,那么这显然是倒行逆施的一种做法,实在也算是一大奇特的时代怪现状。
  欧美的运动员代表国家队出战奥运会,不过是他们的一种荣誉,仅此而已。比如高尔夫入围奥运会,先后有高尔夫大满贯冠军、澳大利亚的亚当·斯科特和南非的路易斯·乌修仁宣布不会参赛。而中国的李昊桐、梁文冲和吴阿顺为了两个名额上演各种暗战,中国最为职业化的体育项目都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乒乓球羽毛球等纯举国体制项目。
  说来说去,还是我们这个国家,始终没有走出锦标主义的桎梏。体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奥运会则是指导中国体育的红头文件,奥运会的一切变化,都会决定某一个项目在中国的兴衰存亡。
  今年是奥运年,谈论这个哀伤的话题,更有其现实意义。体操女童出现在上海北京这样的中国一线大城市,真的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我们的国家已经跃居GDP世界第二的位置,社会结构却没有本质的变化,通过上海体操女童的境遇就可见一斑。家长肯定明白从小让孩子练竞技体育苦,而且这很可能是一条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不归路,比考清华北大还要残酷千万倍。因为这些人的终极诉求都是奥运冠军,但奥运冠军四年只有一个。就连上海北京的家庭都会选择这种残酷到自虐的命运突围之路,更何况其他的二三四线城市,这就是残酷的中国现状。
  中国已经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从物质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思想解放方面还差得很远。只有有一天体育真正跟传统教育结合,孩子们不再把练习体育当成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不再把奥运冠军作为改变自己命运的终极命题,这个国家的体育才算是真正的成熟和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