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明中华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文明中华网 > 综艺 > 访谈

中华文明网

河北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发布孟春生等5位河北好人事迹

发布时间: 2016-08-11 15:51访谈
涉县合漳乡下坪村党支部书记孟春生:危急时刻,做人墙挡决口 7月20日上午8时,在赵军凯的带领下,邢台公益宁晋...

     涉县合漳乡下坪村党支部书记孟春生:危急时刻,做人墙挡决口

    

    山洪引发泥石流,合漳乡下坪村受灾严重

    7月19日上午10时,下坪村,雨越发大了。村民出门一看,却一脚踩进水里。一尺多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扬威了。

    支书孟春生正拄着棍子在村西排查,前些天他的小腿刚做了手术,腿上还有厚厚的绷带。身后,妻子正寸步不离的跟着他。

    “孟书记,村东头进山水了,院子都淹了!”村民高海学气喘吁吁的喊道。“走,赶紧过去”,孟春生回应道。“不要腿了?不许去”,妻子死死的拉着他。“都什么时候了,我要腿干啥?”孟春生一把推开妻子,趔趄着向村东奔去。

    “党员们,村东进水了,跟我上”,孟春生边跑边喊。他的伤腿疼得厉害,每跑一步如刀扎一样。到了村东口,孟春生扔下棍子,搬起石头就往缺口处堵!山洪将他连人带石狂甩出去。小腿伤口处顿时磕出一片血来。“孟书记,没事吧”,乡亲们赶紧把他扶起来。“别管我,快去背沙袋”。他强忍着站起来,蹒跚着向放置沙袋的地方奔去。孟春生艰难得扛起沙袋,没走几步,又是一跤。泥土和雨水夹杂在一起,完全把他变成了一个泥人。“大家快点,一分钟都不要耽误”,他大喊一声,扛起沙袋接着往前冲。

    在凶猛的洪水前,沙袋丝毫不管用。孟春生率先冲到缺口处,斩钉截铁的喊道“共产党员站过来抱成团,其它同志去扛木桩、拿沙袋”。危急时刻,他们做人墙挡决口。经过4个小时奋战,山洪堵住了,村东的群众得救了!

    堵住村东缺口,已经下午2点。孟春生此时早已饥肠辘辘,腿上的绷带也被渗血和泥水染得乌黑。“雨太大了,死守不是办法,得转移群众”。说干就干,孟春生立马组织村两委开始大转移。

    70多岁的杨姓老人,正死死盯着家里的院子。因出水不畅,家里的积水已接近一米。“您得赶紧走”,孟春生说道。“我老了,那都不想去”,老人回应道。“好,那我就陪着您”。孟春生缓缓坐下,脸煞白煞白的,任凭泥水浸泡着自己的伤口。老人看不下去了,终于随着他转移了出去。

    “春生,你就别去了,其他几户我们去通知”,“关键时刻,支书就是群众的主心骨,我去了,群众心里会踏实些。”孟春生不顾两委班子的劝阻,同村干部一起冲进了雨幕。被他转移的群众个个泪流满面,“多好的干部啊,咋就不知道心疼自个!”。

     邢台公益服务协会宁晋分会会长赵军凯:在洪灾面前筑起“爱心堤坝”

    

    赵军凯(右一)和他的公益团队。

    “咱家的地都被淹了,可怎么办啊?你快回来看看吧!”“淹都淹了,看也没用,我正忙着呢,回不去,你把家里照顾好。”赵军凯匆匆挂掉爱人的电话。此时的他,正忙着与邢台市公益服务协会宁晋分会的其他负责人商议抗洪救灾方案。

    7月下旬以来,宁晋县遭遇了特大洪涝灾害。赵军凯家位于河渠镇浊南村的30亩土豆和100多亩白山药全部被淹,直接经济损失达150万元。可是作为邢台市公益服务协会宁晋分会会长的他,全然顾不上自家的惨重损失,一边与分会的其他领导商议支援抗洪救灾方案,一边在协会群里发出志愿服务的倡议。

    7月20日上午8时,在赵军凯的带领下,邢台公益宁晋分会的志愿者迅速开始了抗洪抢险的志愿活动。

    暴雨过后是接连的大晴天,最高气温高达38度。赵军凯带着志愿者们顶着烈日搬运救灾物资,送往前线和灾民安置点。不一会儿的工夫,很多人的汗水顺着脸颊和后背往下流。但为了能多装一些救灾物资,志愿者们根本不舍得浪费时间,累了坐在地上休息三五分钟又马上投入到“战斗”中。

    在县实验初中灾民安置点,除了为灾民分发食物和生活用品、打扫卫生外,赵军凯注意到,有的灾民情绪消极、心态不稳。他马上抽调了几名女志愿者,闲暇时间与灾民谈心拉家常,以安抚灾民情绪。之后,又与县四院联合,为受灾群众做了专业的心理辅导,使他们消除忧虑、积极应对。对于进水村的孤寡老人们,赵军凯不仅带领志愿者积极帮助他们转移安置,还亲自照顾、耐心安抚。

    

    受灾村的孤寡老人也牵动着赵军凯和他团队的心,赵军凯为河渠村、褚家庄村、郭家台村、黄赵台村的15位孤寡老人每人送去了200元钱,米、面、油、挂面等生活用品。

    在赵军凯的倡议下,协会会员们积极捐款、慷慨解囊。他主动向邢台总会申请物资救助,获得食品、药品等10000余元物资,直接发放到灾民安置点;他积极联系商家组织义卖活动,并将义卖所得2560元送交给北河庄镇政府……

    舍小家、顾大家,赵军凯在洪灾面前筑起了一道“爱心堤坝”。

     晋州市供电公司抗洪抢险突击队:抢通电流送灾区,爱心捐款暖千家

    “太感谢了!我们村在遭遇‘7.19’特大暴雨灾害后,在断水、断电、断交的危机关头,是你们首当其冲,冒险涉水到我村抢险救灾,恢复供电……”7月29日,井陉县天长镇秀水村村委会领导和村民代表将一封慰问信送至国网晋州区供电公司抢修队员手中,并连声道谢。

    位于太行山区的井陉县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山洪暴发、山体滑坡、桥梁、道路被毁,通讯设备、电力设施严重受损。7月23日,大雨稍停高温继续,晋州市供电公司紧急集结应,成立抗洪抢险突击队,准备救援物资、装备,赶赴井陉县受灾最为严重的西部村镇——天长镇、小作镇进行电力支援。

    应急抢险的“集结号”吹响后,晋州供电公司先后组建3支共计62名技术骨干人员组成应急抢险队奔赴灾区进行电力支援。抢修队员所经村庄到处都是淹没的农田、倾倒的庄稼,折断的树木和被冲毁垮塌的公路、桥梁。他们硬是在险难中,趟过泥潭,清除倾倒的树障,填平洪沟,一步步地向故障点驶进。

    “电力抢修人员来了,物资也进村了!”你们是怎么来的?”实在太危险,太辛苦了!”期盼早日恢复供电的村民们见状惊喜万分,一窝蜂似的赶来接应、致谢。

    队员们积极投入灾后抢修,争分夺秒、废寝忘食,先后参与了天长镇叁峪村、鲁家峪、梨岩村、秀水村的现场保电,累计保电时间超过132个小时。在井陉县小作镇梅家庄村,突击队完全靠肩扛人抬完成电杆架设5基、铺设电缆200米,并修复受损变台、整理恢复居民低压线路供电30余处,将电力暖流安全输送到全村400余户家中。

    “你们这种崇高的敬业精神,彰显了供电企业‘人民电力为人民’的宗旨,你们才是一支真正的冲不跨的电力铁军,值得全村人尊敬!……”秀水村支部书记在感谢信中感慨地写道。

    洪灾面前,晋州公司生产一线员工冲在灾区一线,其他电力职工没有丝毫懈怠,为切实帮助灾区群众度过难关、重建家园,全体职工于7月29日下午自发开展了为灾区人民捐赠活动。现场异常安静,秩序井然,只有沉重的步伐回响在捐赠现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短短1个小时,捐款已达万元,不能及时赶到捐赠现场的职工第一时间打回电话,第一句话就是“献爱心不能少了我,等我”。天灾面前,广大电力职工上下一心,争相为洪涝灾区人民奉献一份爱心!

     邢台日报记者张驰:赤脚在淤泥中采访

    

    7月31日,在邢台市桥西区对口帮扶的开发区景家屯村,大型机械正在帮助一家板厂清淤恢复生产。邢台日报记者张驰为了抢拍一个镜头,直接穿着凉鞋趟进又脏又臭的淤泥里。淤泥没过她的脚踝,拔出脚的时候,鞋却被吸住了。她干脆就光着两只脚站在淤泥拍摄。一旁的村民看到此情此景,深受感动。主动上前接过两只泥鞋,找地方给她清洗,并主动把自己的雨靴送过来给她穿。村民说,你们都是为了我们,太辛苦了!太辛苦了!

     唐山路北区裕华楼王丰年:94岁老人乘公交捐救灾款

    

    燕赵都市报冀东版记者 李中平 师源

    家住唐山市裕华楼的王丰年老人,今年94岁,前几天,他不顾天气闷热、行动不便,坐公交车到唐山市红十字会,将省吃俭用攒下来的1500元捐给了我省此次因洪涝受灾的地区。从70多岁开始,他开始热心公益事业,只要哪里受了灾,他都会从自己的积蓄里拿出一部分捐给受灾地区。他记不清自己一共捐了多少次,捐了多少钱,但据不完全统计,20多年来,他的总捐款数超过了10万元。对此,他的回答很简单,“救灾如救火”。

     探访:吃喝穿戴不讲究, 每月生活费200多元

    走进王丰年老人位于一层的家,屋里陈设非常简陋,甚至没有一件像样的电器,老人独居在此,生活简单,“每个月除了买点菜、挂面、水果,没有什么花销,生活费基本在200多元,最多不超300元”。老人说最常吃的菜是炖白菜,“以前是半棵白菜加一个鸡蛋,现在岁数大了,也想着对自己好点,加两个鸡蛋”。至于衣服,王丰年说自己基本没买过,今年女儿给他做了两身衣服,他基本没在衣服上花过钱。“吃喝穿戴我不讲究,衣服能穿就行,吃得也不能太好。”这也是老人总结的养生之道。他工作30多年和退休后30多年身体一直很好,“没进过医院,没花过药费”。

    事实上,王丰年是一名离休干部,每个月的离休工资并不低,但是节俭是他坚持了一辈子的习惯,到老也是这样。但是,只要听说哪里受了灾,在报纸上看到号召大家捐款的消息,他总是慷慨解囊。

     善举:坚持做公益20多年,累计捐款10万多元

    近日,听说我省多地遭遇了洪涝灾害,94岁的王丰年老人从家坐公交车来到唐山市红十字会,捐出了1500元钱。据了解,不论是之前的湖南冰雪灾害还是汶川地震,王丰年都献出了自己的一份爱心,“这几年遇到红十字会号召捐款,我基本都是捐3000元,这个月钱有点紧,所以捐了1500元。”说起来,老人还有点不好意思,说下回还要多捐。

    从70多岁开始,王丰年老人开始关注公益事业,从一二百元到三五百元,从救灾到捐资助学,如今94岁高龄,还一直在坚持。20多年来,据不完全统计,他捐出的善款一共超过10万元。

     心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王丰年也是唐山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最熟识的捐款人之一,“为了不麻烦别人,前几年老人都是骑自行车来送善款,这两年岁数大了是坐公交车来。我们一般会把老人送回家,他还一直感谢我们。事实上,我们应该感谢老人的善心。”一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问起这么做的初衷,老人的回答很简单也很朴实:“以前唐山地震的时候,很多外地人帮助咱们,捐钱捐物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人应该长点好心眼儿,错不了。”就凭着这样的善念,老人一直坚持了2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