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明中华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文明中华网 > 综艺 > 时尚

中华文明网

北京人藝《全家福》時隔7年登場賀歲

发布时间: 2019-01-28 11:04时尚
北京人藝《全家福》時隔7年登場賀歲 史春陽 攝 中新網北京1月26日電(記者高凱)北京人藝一部團團圓圓的溫情大戲《...

原標題:北京人藝《全家福》時隔7年登場賀歲

北京人藝《全家福》時隔7年登場賀歲

  北京人藝《全家福》時隔7年登場賀歲 史春陽 攝

  中新網北京1月26日電 (記者 高凱)北京人藝一部團團圓圓的溫情大戲《全家福》時隔7年再度登台,此番演出於昨晚啟幕,演至2月10日,是為非常貼合的賀歲大戲。

  《全家福》首演於2005年,根據葉廣芩同名小說改編,由一向善於京味兒題材的導演任鳴執導。馮遠征、王長立、梁丹妮等全實力陣容出演。

  作品以主人公王滿堂一家的經歷為線索,講述了老北京古建行裡,半個世紀的風風雨雨,一群人的悲歡離合,也從中折射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變化。幽默的語言,豐富的人物,頗具時代性的情節,讓《全家福》好看、好懂。而“平如水、直如線”的古建行規矩,也著實讓人看到,什麼是真正的工匠精神和對人心的堅守。

  該劇以編年體來敘事,這樣的風格在話劇舞台上雖然屢見不鮮,但是能夠用七幕戲來完成五十多年的跨度絕非易事。

北京人藝《全家福》時隔7年登場賀歲

  北京人藝《全家福》時隔7年登場賀歲 史春陽 攝

  用主演馮遠征的話說,《全家福》中的變化全都是“漸變”,“這個戲最難的就是十年一個跨度,其實十年人的變化是不大的,話劇舞台上如何表現這種細微的變化就是個挑戰,演員隻能通過聲音、形體去演出變化,到了后幾幕逐漸步入老年,觀眾看到的是一個過程。”

  演了14年,百余場,馮遠征坦言這個戲是自己話劇的代表作之一,王滿堂身上有自己不斷積累的閱歷,“原來演到最后是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是用我的想法去揣測,今天再演我覺得自己比那時候更接近他的狀態。”

  作為代表北京人藝風格的作品之一,《全家福》最突出的特點是滿台鮮活的人物形象。馮遠征扮演的王滿堂、王長立扮演的老肖,梁丹妮扮演的春秀嬸,張永強扮演的周大夫等,他們有的悲,有的喜﹔有的身上是正劇人物的力量,有的身上是略帶喜劇色彩的小人物式詼諧。

  “我們這批年長的演員十四年合作下來的默契,呈現出來一種在舞台上的和諧。在這些人物身上既有歷史的厚重又有生活的趣味。每一個都是鮮明的,都會讓觀眾記住。”扮演春秀嬸的演員梁丹妮稱。“我們在全劇最后是團圓圓滿,也希望借此傳遞出對觀眾平安、健康、美好的祝福。”

  除了大戲,此番新春人藝小劇場亦流光溢彩。

  1月27日至2月11日,一部觀眾熟悉的精品之作——《我愛桃花》將再度與觀眾見面。

  《我愛桃花》屢次被作為春節檔的賀歲劇目,不僅因為這部作品叫好又叫座,更是源於其永恆不變的情感主題和中國古典的浪漫風格。

  2003年,編劇鄒靜之、導演任鳴,這對話劇界的金牌搭檔首度合作所碰撞出的火花一直延續至今,讓這部作品歷經數年打磨,仍然不斷吸引著新的觀眾。

  此輪將迎來第300場演出的《我愛桃花》是北京人藝小劇場話劇中第一部演出超過300場的作品。

  該戲別具一格,巧妙地取材於明代崇禎年間刊行的擬話本小說集《型世言》,用寓言的形式演繹了一個戀人之間會錯了意的“戲中戲”。劇中有現代人的爭論,也有古代人的糾結,浪漫唯美之下帶著的是殘酷的思辨。

  “我總想劇場的效果有很多種,笑是一種,掌聲是一種,而凝神也是一種。出了劇場還在想這戲的話,那可能是更大的效果。”編劇鄒靜之曾在創作自己的話劇處女作時如是說。

  十幾年后,《我愛桃花》毫無疑問地實現了這樣的舞台效果。

  “《我愛桃花》能演三百場,時間証明了它的生命力。它是話劇民族化的實踐,代表了東方美學的探索,也是真正的中國故事。我們不僅將這個故事講給中國的觀眾,還將這個故事帶到了日本、意大利、羅馬尼亞、哈薩克斯坦等國參與國際交流,受到了當地觀眾的喜愛,展現了我們中國文化的魅力。”導演任鳴表示。

  劇本與二度創作的強強聯合,也讓《我愛桃花》成為青年演員成長最好的舞台,徐昂、於震、吳珊珊等不少觀眾熟悉和喜愛的演員都曾出演《我愛桃花》。

  如今由朱曉鵬、吳娛、李珀這一批青年演員演出的版本也歷經幾年打磨。進入北京人藝超過十年的他們通過這部作品,讓觀眾看到人藝青年一代的不斷成長。(完)

(責編:蔣波、吳亞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