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與滿足視角下“吐槽”式脫口秀節目熱播探析
摘 要:近年來,網絡脫口秀綜藝相繼成為燃爆網絡的現象級綜藝,其關鍵就是抓住了觀眾,從“使用與滿足”的受眾視角進行內容策劃。《吐槽大會》作為一個有代表性的“吐槽”式的脫口秀節目,觀眾對節目的媒介使用和節目對觀眾的需求滿足相互轉換,最終收獲收視和口碑雙豐收的成功。
關鍵詞:使用與滿足﹔觀眾﹔《吐槽大會》
中圖分類號:G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3-0113-03
2017年網絡綜藝《吐槽大會》第一季以15.9億的總播放量紅遍網絡,2018年2月第二季更是以18億的總播放量收官,成為繼《奇葩說》《火星情報局》之后的又一個現象級的網絡綜藝。近年來,“脫口秀”節目成為各大電視台以及視頻網站必不可少的節目樣式。但是模式化、同質化的現象也出現了。為了增加在同類型節目中的競爭力,脫口秀節目使盡渾身解數尋求創新。其中突破最成功的當數笑果文化制作的網絡綜藝《吐槽大會》。本文以兩季《吐槽大會》為例,從使用與滿足理論出發,分析節目的內容是如何迎合觀眾,滿足觀眾的使用需求,從而成為爆款網綜的。
一、《吐槽大會》簡介
《吐槽大會》是一場以喜劇脫口秀為表演形式的大型喜劇演出。每一期節目都會邀請一位話題名人,讓他們接受他人調侃以及對自己進行自嘲,傳達“吐槽是門手藝,笑對需要勇氣”的節目宗旨。在被吐槽期間不可以打斷別人說話,取消傳統脫口秀的“即時”性,讓嘉賓隻能忍痛聆聽。而節目中“優雅的吐槽”,名為吐槽實為一種別致的交流方式,讓人在吐槽中釋壓。
二、《吐槽大會》內容特征分析
表1 《吐槽大會》三期節目概況
首先筆者通過分析《吐槽大會》的具體內容特征,從中探求節目是如何吸引觀眾的。本文選取《吐槽大會》第一季單期播放量最高的、也是播放量超過2億的三期節目作為樣本進行分析。三期節目概況如表1所示。
(一)節目設置特征:對抗性強、嘉賓多元、充滿懸念
在節目設置上,《吐槽大會》是一個對抗性強、嘉賓多元、充滿懸念的節目。
《吐槽大會》的精髓就在於吐槽。每期節目,都會有一位主咖和幾位與主咖有聯系的嘉賓輪流上台,吐槽在場的其他嘉賓。而后上台的嘉賓會對前面嘉賓針對自己的吐槽做出反駁,這就形成了嘉賓之間“互懟”的態勢,增加節目的對抗性與沖突性,迎合觀眾“愛看熱鬧”的心理。
《吐槽大會》的嘉賓涵蓋影視演員、喜劇演員、歌手、網紅、素人等多個領域。首先,不同領域的人相互吐槽,往往能夠產生驚喜,因為大家會換個角度表達對對方圈子的看法。其次,嘉賓多元能夠滿足觀眾對明星的獵奇心理,觀眾也不易審美疲勞。再次,同一期嘉賓大多是好友或者工作伙伴,熟人之間相互吐槽,對方的接受度會高一些,能夠緩解突發的尷尬,增加節目的娛樂效果。同時好友熟識,相互了解,還體現了節目的真實性。最后,好友相互吐槽,這一人際傳播中發生的事情卻將明星私人化的東西以大眾傳播的方式展現出來,能夠滿足觀眾對明星的好奇心。[1]
而《吐槽大會》的懸念感則主要體現在面對其他嘉賓的吐槽,嘉賓究竟會怎麼回應一直以來網絡上關於自己的言論。如何絕地反擊,是觀眾們最為好奇的。例如,李小璐面對一直以來網友稱自己“整容臉”“網紅臉”,在節目中耿直回懟“我就是網紅鼻祖”。在“群起而攻之”的時候,她絲毫沒有軟弱,沒有否認,而是一副“我就這麼樣,礙你什麼事兒”的強勢態度。這是觀眾們始料未及的。此外,《吐槽大會》在節目的結尾設置了“Talk King”環節,讓主咖選擇一位自己認為本場吐槽地最好的嘉賓,頒發獎杯。此環節不僅化解了節目在進行中的對抗意味,還增加了節目的游戲性和趣味性,充分考慮到了觀眾的接受程度。“Talk King”的得主成為了懸念,它使觀眾好奇最終得獎的是不是自己心目中的那個人。
(二)節目形式特征:吐槽、自嘲式的價值觀傳遞
在節目形式上,《吐槽大會》是以“吐槽”“自嘲”為外殼、實為傳達價值觀念的脫口秀節目。
吐槽,源於日本動漫,本意是從對方的語言或行為中找到一個漏洞或關鍵詞作為切入點,發出帶有調侃意味的感慨或疑問,其核心是強邏輯梗。“吐槽”一詞傳入中國之后,與中國近年來迅速崛起的互聯網相互碰撞,逐漸演變成個人情緒表達的一種方式。而隨著Papi醬通過吐槽或者自嘲的方式籠絡大量粉絲,“自嘲文化”在中國興起。於是,《吐槽大會》在節目形式上,以戲謔、反諷、調侃的語言來適應當今互聯網的吐槽和自嘲風氣。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給綜藝節目帶來了彈幕互動。縱觀兩季《吐槽大會》20期節目,主持人張紹剛以及嘉賓在節目中非常有“彈幕意識”的。在《吐槽大會》中,彈幕一詞的提及率很高,張紹剛經常自黑說主持節目時候要躲彈幕,池子、李誕等嘉賓也常借“張紹剛不要臉”“王自健回來”等網友的彈幕來吐槽張紹剛。可見,《吐槽大會》的彈幕已然成了節目的重要素材,同時又能和觀眾產生共鳴,讓觀眾產生一種被認可的心理優越感。
無論以何種方式來“吐槽”或者“自嘲”,實質都是在傳達價值觀。隻不過“彈幕”的高互動性吐槽增加了節目在進行價值觀引導時的可信度。一方面,這些有爭議的、自帶槽點的嘉賓、主咖通過這個平台“吐槽”或者“自嘲”自己,都算是對外界的一種回應,也是在直面自己的過程中向外界表達自己的態度。另一方面,節目通過“吐槽”的形式,來實現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別致的交流,正如節目口號所說的“吐槽是門手藝,笑對需要勇氣”。笑對人生的起起伏伏,在戲謔中進行思考,是《吐槽大會》最終要向觀眾傳達的價值觀念。
(三)廣告投放:與內容渾然天成
在傳統媒體時代,無論是報紙、廣播,還是電視,綜藝節目的內容和廣告都是分離的。在節目進行的過程中,硬植入廣告。這就形成了廣告是廣告,節目是節目,枯燥的廣告甚至會影響觀眾看節目的熱情和耐心,容易給觀眾造成審美疲勞。
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之下,廣告贊助商就是綜藝節目的主要收入來源。但是,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最厭惡的就是突如其來的硬性廣告插播。如何協調廣告與觀眾之間的關系,讓觀眾願意接收廣告就是網綜節目要解決的問題了。《吐槽大會》就找到了兩全其美的方法。《吐槽大會》節目本身就是由一個又一個的段子有機組合而成的,它依靠具有強邏輯的眾多段子來推進節目往前走。因此,編劇們將這些廣告不刻意地編入段子中,隨著嘉賓語言的“包袱”一個個被抖出來,如此便不易引起觀眾的反感。因為這些廣告都是前后有故事的,具有邏輯性,觀眾在被逗笑之余,還會回味段子中的邏輯,加深對廣告的印象。這就是一種委婉的廣告植入。
除了將廣告編入段子,《吐槽大會》還採用情景短劇的形式在節目開播前和結束后將廣告作為彩蛋播放給觀眾。電視播放廣告不僅僅是讓提高產品的知名度,不止於“知”,更重要的是讓觀眾產生購買欲。這就需要搭建產品與觀眾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讓觀眾把對某種價值觀念的追求轉移至產品上去。《吐槽大會》專門為廣告產品設立一個現實生活中的情景,讓產品不動聲色地進入生活情景中去,通過生活化的情景把觀眾帶進來,再依靠劇情潛移默化地推銷廣告產品。例如,李誕作為節目的策劃人的身份,通過開策劃會找冠名商的形式來推薦京都念慈菴。
【1】【2】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 上一篇:侠客岛:金正恩会见王毅 这几点信号值得注意
- 下一篇:下一篇:以香港为跳板 拍卖巨头竞夺艺廊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