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真人秀 为何吸引力不再
明星真人秀在卫视、网络平台上的出产量依然很高,最近比较吸引人关注的有《我家那闺女》《女儿们的恋爱》《妻子的浪漫旅行》《小姐姐的花店》等。但在收视率、话题热度、社会影响等方面,明星真人秀的生存状况,与前些年相比,可以用有点“萎靡不振”来形容。
在节目形式的设计、节目内容的呈现、明星嘉宾的构成上,现在的真人秀已经做到轻车熟路。随便拿出一档节目放在十几年前或者几年前,都会吸引众多的眼光,明星的一言一行,以及他们有意无意传递出来的观点,都会被放大,成为被讨论的对象。可现在,除了真人秀中涉及交友、相亲、催婚逼婚等话题能引起一些关注,舆论对这类节目几乎已经呈现出“麻木”的状态。真人秀的生存环境,到了只有引起“骂声”的时候才能成为一时热点,那些细腻呈现人物真实美好一面的细节,越来越没法感动观众。
不再相信真人秀里的感动、眼泪、温暖的瞬间,除了这些瞬间有“安排”“生造”的嫌疑,还有一个原因是,真人秀给观众给得太多了,“套路化”之后失去了新鲜感。观众对真人秀的口味在变重,面对真人秀的迎合,又很快觉得厌烦,这形成了一个恶性重复的闭环。
明星子女、奢华旅行、明星夫妻……真人秀把主题集中于此,时间久了会形成一种隔阂,明星越是竭力表现自己普通人、烟火气的一面,观众越会觉得,这是出于某种展现的目的,并非为了带领与交流。缺乏参与感,使得真人秀开始与观众渐渐走远,节目制作方累了,观众也看累了。
如果注意观察的话,会发现最近真人秀节目在一个时间节点上,已经进行了一次集体转向。“吃吃喝喝”“跑跑闹闹”,再加上无关痛痒的一个话题被拉长至一整集,这些鸡毛蒜皮的内容很难再让观众产生跟随感。
早期影响很大的真人秀节目,如《爸爸去哪儿》《极限挑战》《奔跑吧兄弟》等第一、二季,在其娱乐表象之下,可以触摸到严肃内核,节目对于社会心理是有着一定折射的,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出视角的新鲜感与深刻度。
而现在,公众对于明星的关注,既不集中在电视荧屏上,也不体现于大银幕上,更主要地集中于社交媒体,每每明星身上发生大事件,比如结婚“官宣”、吸毒嫖娼、学位造假等,都会瞬间带来超大流量,甚至大家已经习惯用“服务器是否会宕机”来考量一位明星的人气。
社交媒体拉近了明星与观众的距离,在一位明星陷进舆论漩涡的时候,有关其方方面面的信息,都会在极短的时间里被曝光出来,这些八卦才是最为吸引眼球的“娱乐产品”。在经历了几年社交媒体的娱乐热点追踪之后,网友已经对真人秀这种电视娱乐形态失去了大部分兴趣。
当前,真人秀的“双刃剑”特征已经显露无遗。“明星”在本质上是一种“产品”,像魔术一样,一位优秀明星的养成,需要幕后的训练与创作的滋养,想要让明星拥有持久的吸引力,就必须要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明星的神秘感。对一位明星作品的了解,会强化观众对明星的喜爱,而对明星本身的不了解,则更会提升观众对其新作品的好奇心,如此才能形成良性循环,让娱乐业保持活力——好莱坞早年的造星工程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真人秀不是造星而是“毁星”的。真人秀邀请来的本身就是明星,无需再造。明星无论在真人秀中表现出色还是发挥失常,都会成为真人秀的卖点。也就是说,真人秀对明星是有着“吸血”本能的,从这点看,为明星付出更高的报酬是合理的。
鉴于当下明星真人秀的状况,有两个建议,一是建议制作与播出平台如果目前在寻找不到新突破口的前提下,不妨忍痛断掉对真人秀的过度依赖,用庞大制作开支的一部分去研发一些真正有品质的新内容,比如具有文化底蕴的《声临其境》是一个例子;二是建议明星慎重选择真人秀节目,除了不菲的报酬,真人秀没法成为明星真正的加分项。
- 上一篇:霍尊录制真人秀节目 艺术其实挺残酷
- 下一篇:下一篇:“代际真人秀”缺失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