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明中华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文明中华网 > 纪录片 > 旅游

中华文明网

背靠“绿水青山” 鼓起百姓钱袋

发布时间: 2019-08-26 19:03旅游
新华社郑州8月26日电 题:背靠“绿水青山” 鼓起百姓钱袋——河南栾川全域旅游发展见闻 31岁的新南村村民贺双丽是...

  背靠“绿水青山” 鼓起百姓钱袋——河南栾川全域旅游发展见闻

  新华社郑州8月26日电 题:背靠“绿水青山” 鼓起百姓钱袋——河南栾川全域旅游发展见闻

  新华社记者韩朝阳

  8月酷暑,恰是豫西山区栾川县的旅游旺季,来这里观景、避暑、休闲的游人如潮,为地处伏牛山区的这座小县城带来了兴旺的人气,而遍布乡村田野的农家宾馆和民宿也正在迎来送往中赚取一年中最大的“一桶金”。记者在栾川蹲点采访发现,旅游业已成为栾川百姓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  

  位于豫西伏牛山腹地的栾川森林覆盖率超过80%,旅游资源得天独厚,20余年前,就有先行者吃上了“旅游饭”,但栾川县新南村的旅游事业一年前才正式起步。

  31岁的新南村村民贺双丽是栾川县旅游从业者中的一名“新兵”,匆忙改造自家房屋后,两个月前,她的农家宾馆赶在旅游旺季前开业。“两个月下来,赚了1万多块钱,比打工厉害。”因家里仅改造了3间具备接待条件的标准间,络绎不绝的游客让贺双丽难以招架,“接待不过来,没提前预订的客人只能谢绝。”

  眼瞅着生意兴旺,贺双丽欢喜中夹杂着后悔,喜的是生意这么好,出乎意料;悔的是房间少,接待能力有限,今年将少挣不少钱。尽管如此,旅游已经为贺双丽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5年前我和老公结婚,5年时间我在家待的时间不足3个月。”贺双丽说,一方面是因为缺少就近就业机会,要外出打工挣钱,另一方面是家里条件差,山沟里的土屋瓦房,自己不愿回去住。

  乘着扶贫攻坚和旅游发展的东风,贺双丽搬出了穷山沟,最终在村中心的河畔旁建起二层楼房,这既改善了家里的居住条件,也成为她致富增收的希望。如今,每天操持农家宾馆的活计,并能老练地和游客打交道,贺双丽觉得这份工作“既挣钱,又体面”。她计划今年冬季再改造两个标准间,有了5间客房,她的老公就不用再外出打工,可以返乡与她一起经营农家宾馆,一家团聚的同时,每年还有可观的收入。

  2018年以来,在当地政府和扶贫企业的引导和支持下,新南村已建成87家农家宾馆。“新南村一度是深度贫困村,但凭借这里的好山好水,我们希望将新南村打造成旅游特色村,帮助村民就业增收,改善村民生活条件。”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洛阳机务段派驻新南村的驻村扶贫队员王延辉说。

  栾川将全域旅游作为带动百姓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目前,栾川的15个乡镇中13个有景区、45个村庄将乡村旅游作为主导产业,通过发展旅游,带动从业人员16万余人,其中,1.2万余名贫困群众借助旅游脱贫,旅游成为栾川人最实在的“金饭碗”。

  “旅游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发展旅游不仅是就业增收的途径,而且是对栾川人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的革新。”栾川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孙欣欣说。

  在栾川的老牌景区重渡沟,村民们“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的革新”尤为明显。20余年前住土屋瓦房,靠种地、养牲口生活的重渡村人,已将村庄建设成有350余家中高端农家宾馆和民宿、年接待游客约90万人次的热门度假区。重渡村人早已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他们正由单纯追求“富裕”,转向追求更多的“幸福”。

  “过去发展农家宾馆,村民会把最好的房子留给客人住,自家挤在楼梯下的小房间里,甚至有老人怕耽误子女做生意,搬出去住在以前的破房子里。村民们通过苦干实干确实致富了,但自己并没有享受到更多的幸福。”重渡沟景区总经理刘海峰说。

  近年来,重渡沟从观光游向休闲度假转型,发展模式由景区引领转向生活方式引领,村民们转变思想,通过改造升级农家宾馆,把自己从繁重的接待服务中解脱出来,并更加注重提升自家的幸福指数,学习新技能、新思想,与游客交流、交友,力求将重渡沟打造成一个让村民、游客、员工都感到幸福的温暖社区。

  在孙欣欣、刘海峰等人看来,随着中国旅游市场的火热,栾川全域旅游带动群众就业增收的同时,正改变栾川百姓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