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村犯罪”现象凸显了乡村文化的缺失
近期,云南一个村子40多人涉“盲井式杀人”案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根据公开报道可知,近年来“涉毒村”、“诈骗村”、“造假村”等“整村犯罪”屡见不鲜,并呈现出作案手法专业化、科技化、暴力化等特征,犯罪嫌疑人以青少年居多,甚至有部分村干部也参与其中。(8月4日,《经济参考报》)
纵观古今中外,财富二字曾上演了多少人间悲喜剧。扮演喜剧者家族兴旺,身心愉快,芳流百世;充当悲剧者捶足顿胸,殃及家庭,悔恨千古。“整村犯罪,团伙杀人”便是悲剧者的真实写照,在欲望与金钱的驱使下,不劳而获的思想如今已经吞噬中国小部分农村。“衡量一个民族是否有风骨和底蕴、判断一部电影是否有价值和情怀、评价一名演员是否有教养和修养,看的是文化自觉”,著名演员陈道明老师的话可谓是一针见血,当前“涉毒村”、“诈骗村”、“造假村”等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背后凸显的正是文化的缺失。
当共同富裕成为整个社会的口号时,只求经济上的富裕成为了部分乡村农民唯一的生活目标,加之农村社会关系和结构的变动,农民忽略了精神文化的共同富裕,优秀的传统文化被丢失和抛弃,低俗的文化沉渣开始泛起。“衣食不用愁,住着小洋楼;田地不用耕,处处麻将声”,近些年来曝出的乡村街头色情表演也是屡禁不止,如此种种均暴露出了部分农民已经并非过去那般淳朴了。时下国家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虽然政府明确要求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并举,然而部分村镇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对于“改水、改电、改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投放比较重视,却忽略了农村文化建设、良好生活习气的养成和道德水平的提高等软件建设。先进文化的隔绝,本土文化的沦丧,让部分农村空剩一副架子,丧失了原有的文化内涵,文化的吸收与传承更是无从谈起。没有了高尚的精神文化作支撑,农民对事物好坏的辨别力进一步削弱,也无法较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在一些不法分子的蛊惑和威逼利诱之下走上了犯罪之路,“整村犯罪”也成为了可能。
社会需要文化来润养,想要改变和预防这种“整村犯罪”现象,基层党组织还得同心同力。面对当前“整村犯罪”现象,唯有用先进的文化去占领农村基层文化阵地,才能驱赶那些腐朽、落后甚至低俗的文化败象。毫无疑问,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创造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满足农民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是遏制“整村犯罪”的源头所在,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经之路。显然,让先进文化走入农民的内心,还有一段坚实的路要走,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家对新农村建设力度的加大,精神富裕和经济富裕必将齐头并进,社会主义文明的春天必将到来。
- 上一篇:【评论】文孟君:特色小镇“在地文化”的艺术味土地味和生活味
- 下一篇:下一篇:重视身边的传统文化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