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明中华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文明中华网 > 纪录片 > 文化

中华文明网

土生土長的文化味兒(解碼·鄉村文化振興)

发布时间: 2019-08-01 03:35文化
核心閱讀 河南探索以文化建設激活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既補短板、又做內功,既抓硬件投入、又重機制完善。音樂...

原標題:土生土長的文化味兒(解碼·鄉村文化振興)

土生土長的文化味兒(解碼·鄉村文化振興)

  核心閱讀

  河南探索以文化建設激活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既補短板、又做內功,既抓硬件投入、又重機制完善。音樂廳村裡扎根、圖書館書香進門、千村聯歡喚醒“村文化”……一系列探索孕育著一股向上的力量,並不斷輻射到千村萬戶。

  3月,25所“鄉村音樂廳”,在河南省駐馬店、商丘、信陽、周口的25個村庄相繼揭牌。這些村子裡共計3000多個孩子,將告別沒有老師上音樂課的日子。

  在3月3日駐馬店市確山縣秀山村的“鄉村音樂廳”啟動儀式上,文化志願者、河南廣播電視大學藝術學院李俊生院長給830多個從沒上過正規音樂課的農村娃上了一堂歌唱方法基礎課。一個四年級的女孩說:“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歌也可以唱得那麼好聽。”

  這是河南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用文化激活鄉村振興的縮影。2016年以來,河南已建設完成“鄉村音樂廳”近200個,倡導推廣“鄉鎮圖書館”建設,既補上短板又做足內功,從硬件投入、內容豐滿到機制完善齊頭推進,在9萬名注冊文化志願者中征招了1.6萬人,組成一支支文化志願小組,分赴全省貧困鄉村。

  鄉村音樂廳,讓村裡的文化生活從不間斷

  平頂山市魯山縣樓子河村的命運,就隨著一個“鄉村音樂廳”的落地而改變。樓子河青山環繞,交通便利,向周圍輻射范圍廣,但村子窮,過去很多村民靠外出拾荒謀生,貧困的局面多年沒有改變。

  兩年多前,河南省文藝志願者團隊帶著曲劇、豫劇名家名段和歌舞,走進樓子河。那天飄著小雨,但來看“鄉村音樂廳”演出的人比過年趕集還多,整塊場地都擠滿了。起初志願者還擔心現場會鬧哄哄,沒想到鄉親們都很專心,沒有一個人說閑話,更沒有一個人提前離場。

  從此,樓子河村的文化生活就沒有間斷過。每周五下午到周日下午,不管刮風下雨,志願者都會趕來,不僅演出,還會在村民中開展文化培訓。每次有志願者授課,不少村民騎車跑幾裡路過來學。因為場地有限,經常有沒報上名的孩子踩著凳子扒著窗聽課。村主任周營閑說,過去沒有專業老師,班主任帶著學幾句歌,孩子們唱歌“都是喊出來的”。如今,村裡組建了自己的舞蹈團、戲曲團、器樂團,孩子們不僅在縣裡拿獎,還去省城演出。“吃飽、吃好了,還想唱出來。一旦唱上了,就一天也離不了。”周營閑說。

  村民丁桂芝說,原來以為音樂就是唱唱歌,學了才發現裡邊這麼多門道。她過去趕黑跳廣場舞,現在才知道那隻能叫“熱身運動”,在老師教導下,已會跳三四種舞、唱四五段豫劇。

  河南建“鄉村音樂廳”,源於一次對鄉村文化生活的調查。調查取樣了346個行政村,發現93%的村沒有音樂、美術、體育等文化活動人員,連兼職的都沒有。個別村組織過活動,也是打鼓、敲鑼、扭秧歌等幾十年前的老花樣。文化下鄉,一次隻能管3天,滿足不了全年。隨著扶貧深入,農村更像荒漠渴求水一樣需要文化浸潤生活。

  群眾需要“鄉村音樂廳”,它落在哪就能在哪扎下根。據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的規劃,下一步“鄉村音樂廳”側重點單式建設,按鄉村需求協調配套資源。河南省文化館黨總支書記馮莉介紹,現在,靠一年半載送一場演出進農村已是杯水車薪,農村需要一場文化生活的供給側改革。在設施薄弱、人才匱乏、文化土壤貧瘠的現實下,河南嘗試匯集志願者等多方力量,從補短板入手,逐漸讓鄉村生長出一支永不離開的文化隊伍。

  鄉鎮圖書館,為留守孩子、村民建起第二課堂

  3月17日是個周末,信陽市平橋區圖書館陸廟分館裡到處都是正在看書的孩子。圖書館緊挨著一所農村小學,有點不同的是,這所學校的學生80%是留守兒童。

  在明港鎮新集村,小學斜對面一座破敗的農家院被改造成兩層明亮的繪本館。小學生們常常從校門沖出來,就一頭扎進繪本館裡。新集小學老校長張立培說,在這裡,圖書館成了留守孩子的另一個“家”。

  河南倡導推廣鄉村圖書館,平橋已經先行一步。為了讓圖書館全面覆蓋農村,平橋區採用了涵蓋到村的總分館制,1個總圖書館之下,有18個鄉鎮圖書分館,再往下還有50個村級分館。不僅村裡和全區圖書資源打通,各學校圖書室等也被納入圖書館集群系統管理。農民持“一卡通”可以在任何一個點借書還書。

  圖書館建設有賴財政投入,也需要各方支持。如此高標准的鄉村圖書館,平橋本地人已是習以為常,對於全國來的參觀學習者來說,還是頗超前。其實,平橋建設之初,也曾引來不小的爭議:有人說農民不愛看書,沒有閱讀習慣。鄉鎮剛開館時讀者稀少,有人質疑是搞“形象工程”……然而平橋區委非常堅定:越是沒有閱讀習慣,越應該建圖書館﹔正因為讀書人少,才更要用優質圖書館培養讀書人。如果圖書館和菜市場一樣人來人往、效益可觀,那麼還用等政府建嗎?

  事實証明,圖書館在鄉村孕育著一股向上的力量,並不斷輻射到更廣闊的地方。不僅孩子,越來越多的人也踏入圖書館的大門。如今,圖書館已經成為鄉村活躍的文化陣地。明港鎮分館實行“圖書回購”,收集讀者手中的好書﹔肖店分館成為泥塑、剪紙等非遺的第二課堂﹔長台分館整理的《花生種植大全》《淡水養殖寶典》等資料讓農民如獲至寶……

  在焦作市,圖書館同樣向著農村和山區延伸,在兒童福利院、特殊教育學校等多處開設分館和流通點。在孟州市莫溝村,幾間寬敞的窯洞被修復改建,24小時向讀者開放,被網友稱作“最美的鄉村圖書館”。

  村晚大聯歡,給千余個村庄、數萬名鄉親一個舞台

  今年,河南的鄉親們度過了一個不同以往的春節。

  一聲倡導,引來數以千計的鄉村晚會、數以萬計的參與群眾。1120多個村庄辦出了屬於自己的鄉村春晚,並參與了鄉村春晚大聯歡。10多萬“民星”登上舞台,參與的農民群眾以千萬計。

  這是河南首次把全省村庄打通來開展的一場文化互動,自啟動之初,就吸引了全省甚至全國鄉村的目光。發出號召幾天內,全省326個行政村、21萬村民報名參加。10場鄉村晚會脫穎而出,通過全媒體向全省播放。魯山縣的樓子河村再一次成了焦點。除了節目豐富、演員訓練有素之外,村裡102歲的老人李文盤在一大家50多人的簇擁下登上鄉村春晚舞台,五世同堂的場面讓許多觀眾為之動容。

  在確山縣,一場鄉村晚會的主題是“琴聲到永遠”。這裡是抗日英雄楊靖宇的家鄉。楊靖宇將軍在東北抗日時,隨身帶著一把口琴,經常吹曲給戰友聽,也借琴聲驅散嚴寒。這台晚會以口琴為主題,致敬英雄,在網絡上得到了20萬人次的點贊。

  在商丘市,鄉村春晚大聯歡遍地開花。據統計,全市共385個村舉辦了聯歡晚會,其中貧困村就有近300場。在濮陽縣,全縣993個村,有530個村都在春節期間舉辦了聯歡晚會,約53萬群眾參與。

  《 人民日報 》( 2019年03月20日 12 版)

(責編:焦隆、周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