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明中华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文明中华网 > 军事 > 军迷影院

中华文明网

“文化+”成文化产业新动力 仍需加强规范引导

发布时间: 2016-05-23 10:36军迷影院
随着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结合度日益提高,文化赋予了传统产业新的内涵和活力,为传统产业注入文化基因,“文化...

新华社记者刘硕 陈弘毅

长春(CNFIN.COM / XINHUA08.COM)--随着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结合度日益提高,文化赋予了传统产业新的内涵和活力,为传统产业注入文化基因,“文化+”的巨大推动作用凸显。专家表示,“文化+”是产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有利契机,有利于激活传统产业,也有助于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文化+”掀起创新潮

最近,一款名为“浴血长空”的游戏备受关注。在手机屏幕上就可以身临其境地驰骋模拟二战战场,让很多游戏玩家和军迷眼前一亮。动鱼数码商务副总裁李杨介绍,“浴血长空”的内容架构覆盖二战主战场。为了实现逼真的效果和良好的用户体现,研发团队历经两年时间反复设计研究,在历史细节、环境设计等方面力求做到完美。

李杨告诉记者,在这款游戏中,“文化+历史”、“文化+军事”、“文化+科技”体现在每个细节中,实现了各类资源和技术的深度融合。游戏正式上线之前便已凭借独特的文化创意和精良的制作屡次斩获业界大奖。

在技术与文化创意的深度融合趋势下,游戏正从单纯的娱乐产品向多元文化融合的复合型产品转变。长远看来,文化创意与游戏产业的融合有助于提升行业的整体层次。

从高空俯瞰,位于福州机场旁的“福建海西动漫创意之都”总部仿佛电影《星际迷航》中的“联邦星舰企业号”。这个全国动漫企业最大单体园区目前已经形成面向全球市场的动漫研发、无线互联技术以及在线教育等相互链接、产学研一体的创意产业集群。在这个园区中,“文化+”与生活各方面的结合随处可见。

据投资建设“福建海西动漫创意之都”的网龙网络公司董事长刘德建介绍,网龙将文化科技融入生产生活,打造“文化+互联网+生产生活”模式,助力民生安居乐业。打造了一站式云办公平台,可实现PC、Web、手机全平台覆盖,帮助企业实现“一个平台,轻松办公”,提升运营管理能力。目前注册企业3万多家,用户数达16.5万。同时,网龙推出了互联网装修互动平台“99家居”以及养花主题APP“花满城”,实现文化、互联网技术与生活的融合。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教授认为,“文化+”主要是包含了两层含义,其一是跨界融合。“文化+”体现为文化要素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层次的融合创新,推动业态裂变,实现结构优化,提升产业发展内含的生命力。这样的一种新业态、新形态,从思维模式、对文化概念的拓展到融合的深度,都与此前的模式大为不同。

“文化+”的第二层含义是用文化来提升各个行业,赋予一个行业和业态以更高的价值。陈少峰表示,以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为例,其实是双向的提升:文化赋予科技更多人性关怀和文化元素,提升科技的附加值;而科技也让文化得到了更好的运用。文化和旅游的融合里,则是在旅游中不断提炼独有的文化元素,设计出精美的旅游文创产品,可让原本单一的产业链越拉越长,附加值越来越高,从而促进消费和产业的发展。

——增加产业创新谋变动力

长春电影制片厂被称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自1945年成立以来,长影在新中国电影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但也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经济转型之痛。传统影视文化产业如何实现创新发展,长影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用“文化+”思维闯出了一条重生之路。

2005年,中国第一家世界级电影主题公园——长影世纪城正式运营,电影工业中的文化元素与娱乐手段实现了完美融合。如今,长影海南“环球100”项目正在紧锣密鼓筹建之中,总投资预计达400亿元,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一流的电影文化旅游产品。得益于“文化+地产”“文化+娱乐”带来的转型生机,长影不仅扭转了亏损的局面,还用文化产业的收益做大做强电影主业,近年来拍摄出《索道医生》《辛亥革命》等电影佳作。

得益于“文化+”理念的深度整合,一些原本是“鸡肋”产业已经变得炙手可热,尤其在旅游纪念品、旅游周边产品开发等方面表现明显。走进福州市鼓楼区厝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墙面上一排融入了福州三坊七巷建筑风格的手机挂件、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剧明信片、近代著名历史人物林则徐和严复的Q版形象扑克等文创作品十分抢眼。公司负责人黄晓陈表示,经过用心提炼的文化元素和原本不起眼的产品的结合,会擦出新的火花,让产品成为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产品。

“来自故宫的礼物”也是“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很多游客印象中,以前的故宫,除了门票之外没什么有意义的纪念品。如今,故宫顺应市场需求,研发出手机壳、玩偶、服装等多个品类的独家原创纪念品。设计者大胆进行创新设计,让文化创意与历史有机结合,让不少人感叹“原来皇帝也能萌萌哒”。陈少峰表示,观察一些设计产业不难发现,可以发现很多运用“文化+”理念设计出来的生活化产品,通过设计让产品本身有了个性化特点和价值,避免了同质化竞争。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祁述裕认为,“文化+”应该更准确地表述为“文化创意+”。“文化创意+”对农业、制造业、生活服务业等传统产业都产生深刻影响。这些传统产业过去一般更注重其实用性,现在也更加注重将文化创意融入其中,更注重在产品和服务中体现审美价值和观赏性。大到城市景观、创意农业、小到手机等日常消费品,文化创意的身影无处不在。传统产业与文化创意联姻,价值与品质的提升效果非常明显。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了生活美学的普及。

——市场广阔期待引导

有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各类文化产业园已达数千家,文化创意产业产值不断提高。但专家指出,目前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还不高,市场开发手段还不够丰富,市场成熟度还不高。随着“文化+”概念广泛兴起,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蓝海将日益扩大,产业规模不可估量,但仍需破解一些现实困惑。

一是管理相对分散。有基层文化干部表示,在当前环境下,“文化+”理念深度作用社会各个领域还有一定难度,因为社会对于“文化+”概念的理解还不深,一些产品和项目有名无实,套用概念缺乏实质创新。另外,有关部门的管理理念亟待创新,管理体系也需要面向新形势做出转变。

记者了解到,当前很多政府部门对于产业的管理是分散的,比如对文化产业的管理,涉及到文化、工商、发展改革等多个部门。而“文化+”可能与科技、金融、环境、教育等多个领域融合,必然会涉及到越来越多跨界的领域。陈少峰认为,应对“文化+”趋势,需要政府部门突破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探索跨界管理的新机制,在组织协调机制上营造有利于业态融合的制度环境,设置专门的管理方式。

二是政策需进一步融合。陈少峰等专家认为,不论是“文化+”、“互联网+”还是其他新兴业态,都不局限于哪一个具体行业,而是各种行业的有机、深度融合。因此,在有关管理、支持政策方面,基层期待进一步提高各部门的融合程度。

有关部门应及时转变观念与管理方法。此前有关部门已经探索类似文化、广电、电信联席会议这样的模式,今后还应该继续深化改革,制定新的“文化+”产业相关的政策、管理方法等,激发社会活力,加强机制创新。既要培育壮大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文化航母”,也要扶持中小微型文化企业做专做强,使其成为创新创业和融合发展的重要主体。

三是内容建设期待扶持。“文化+”概念火热、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需要相应的规范。专家表示,“文化+”发展中,内容依旧十分重要。应出台相应政策,支持相关企业多出精品、做好内容,充分融合互联网精神,做出走向国际的精品,通过相关行业协会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同时,特别要做好“文化+”产业的前瞻性研究,研究技术、产品、品牌等,以及产业结构的规划、市场网络的规划、政策法规的规划、评估体系的设计等等。

一些基层文化管理干部和业内人士建议,为了使“文化+”获得长久发展的动力,在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培养方面,也应当积极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可在专业设置上对于“文化+”有所倾斜,建立适应产业发展融合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培养更多跨学科、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和专业人才,为文化企业融资提供风险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