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明中华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文明中华网 > 公开课 > 历史人文

今日时报

佛山:留住历史文脉 重塑村居人文美

发布时间: 2018-07-26 02:05历史人文
佛山:留住历史文脉 重塑村居人文美...

佛山:留住历史文脉 重塑村居人文美

  佛山在美丽文明村居建设中注重人文内涵。图为顺德马东村通过开展永春文化活动,传承传统文化。/资料图片

佛山:留住历史文脉 重塑村居人文美

  禅城罗格孔家村恢复了祭孔、文昌诞、开笔礼等传统民俗,探索美丽文明村居建设之路。/何绰瑶摄

  春雨淅沥,一群摄影发烧友仍在隔巷相望的贞健家塾和耀唐书室前按下一连串快门。在三水长岐村,这种场面是家常便饭。村长虾叔说,长岐过百年历史家塾十余家,自古村推开活化工作以来得以重生,成为凝聚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距离长岐村60多公里的南海联星社区,入选“佛山好人”的冼惠间的孝德故事成为村民口中的一段佳话。以古文物孝德锦幛为切入,联星社区建设孝德社区,连续举办9届“孝德文化节”。冼惠间说,正是社区浓厚的孝德氛围鼓励了自己身体力行。

  像长岐村、联星社区这般的文明村居故事,在佛山越来越常见。一个个感人故事的背后,正是佛山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领悟和践行。作为珠三角发达地区,佛山城镇化很快,农村掀起积极的发展热情,但传统文化随着年轻一代的出走被淡化、被丢失,精神内核趋向贫瘠。“口袋富了,思想空了”的现状偏离了城镇化的轨道,佛山清晰地意识到村居建设既要打造靓丽外在,也要重塑人文内涵。

  村落古建活化,乡愁有所依归

佛山:留住历史文脉 重塑村居人文美

  三水区芦苞长岐古村耀唐书舍等通过古村活化,成为凝聚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陈浩森摄 

  “乡愁”是什么?是村口的老榕树,是祠堂挂着的花灯,是巷口卖的牛乳,更是祖祖辈辈的言传身教、乡风家教,根植于内心深处的乡土文化。当人们呐喊“回不去的故乡”,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一丝惦念。

  近年来,佛山尝试让乡土文化在城镇化过程中,寻找新的生存发展土壤。当“乡愁”有了新的寄托与附着物之后,因其所引发的“精神困境”得以缓解,而日渐空心的乡村文化内核亦得以填补。这份“土壤”首先是硬件优化,让“乡愁”有安放之处。

  长岐村是佛山古村活化的典范。村口丽泉书屋被修葺一新,内里挂满描述长岐山水人文的画作。“你们看看这侧门上的刻字,很多书画爱好者都说写得好,为了记录好每一个字,他们总是用相机拍很多张才罢休。”村民卢叔说,自从村中古建筑活化,不仅村民多了文化娱乐好去处,且每遇到游客都会主动介绍村中的历史文化,心中满是自豪感。

  在长岐,像卢叔这样的村民越来越多。丽泉书屋里不少写字画画用的宣纸是村民自发买来的;香港影星谢霆锋拍摄《十二道锋味》的贞健家塾,村民主动捐赠出古农具、旧器具、老桌椅等,用来展示长岐的特色农耕文化。随着两廊一亭、温泉小景、文化风貌墙以及展馆等主要参观路线的建设完善,一个古韵十足却又焕然一新的村落展现在世人眼前。虾叔说,长岐村的活化工作重新唤醒了村民对乡村的家园感和归属感。

  活动有场所 家门口享受文化服务

  当硬件条件优化了,文化活动同样要跟得上,“土壤”才能更加丰沃。在过去,村中的文化活动往往是“政府当主角,群众当观众”,即使有了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等,仍然无法对上村民口味。

  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发,佛山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过程中,要求在文化产品服务供给上,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把群众“要文化”和政府“送文化”匹配起来,开展更多“接地气”的文化活动。

  张槎唯一的一个龙舟龙狮训练基地坐落在莲塘村。43岁的陈汝安是龙狮基地的教练,他说龙狮文化对莲塘人而言是活化的图腾,凝聚起莲塘人的乡音乡情,“每年的龙舟盛会都会吸引海内外的游子归乡,同样在年轻一代心中留下印记”。

  顺德马东村有着同样的期望,村中的陈氏大宗祠活化成展览馆,村民自费筹建永春拳休闲健身公园开展永春文化传播活动。该村党支部书记徐兆祥说,永春拳在马东有深厚群众基础,村民几乎个个会打拳,开展永春文化活动,村民既喜闻乐见,又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还可以为村中旅游业的发展出一分力。

  在高明健力社区,为居民建设了图书阅览室、阅报栏、宣传栏,经常组织居民开展社区文体活动。每到“三八”妇女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个社区更是热闹:社区组织的大型游园活动,吸引不少居民前来参加。如今游园活动已成为健力社区的特色品牌。

  这些生动文明的场景并不是单独的案例。实际上,自2015年佛山启动了“乐善365”行动计划,提出打造“乐善之城”、“志愿者之城”目标,在升级过去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品牌的基础上,又推出一系列文化活动品牌,并借助微信等新媒体,让市民群众真正能享受到文化的熏陶。

  优良传统重塑,留下人情之美

  “乡村的‘人文美’一方面是文化美,对村居历史文化的尊重;另一方面是人情美,村居充满人情味,邻里和谐、尊老爱幼、扶贫济困。”在3月佛山日报举行的“我心中的文明村居”圆桌大论坛上,佛山岭南文化研究院教授陈恩维如此说道。

  乡村之美,美在人情和道德之美。在联星社区居民眼中,44岁的冼惠间是一位值得称道的好媳妇——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12年如一日,婆媳默契如母女,只要婆婆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含糊的字眼,她都知道婆婆的需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佛山越来越多的村居通过宣传身边人、身边事给日常生活带来榜样的力量,让关爱、孝德、树本、至善的核心价值观由虚变实,促使优良传统和文化新风相得益彰。

  “邻里和睦、礼让互助是社区居民和谐幸福的基础。”市文明办有关负责人说,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充分发动社区群众参与是创文的重要途径。

  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也成为佛山不少村居的文化自觉。禅城罗格孔家村,这是一个繁衍生息了800年的古村落,大部分村民都是孔子的后裔。在近千年的发展中,这条村一直注重尊师重教、注重诗书修为。近年来,荷包富起来的村民们,在村里富有威望的新乡贤们的带领下,重建了祠堂、藏书楼,恢复了祭孔、文昌诞、开笔礼等传统民俗,探索着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美丽文明村居建设之路。

  与此同步的,还有佛山人引以为傲的乡贤文化,同样为美丽文明村居建设出了一分力。在顺德大良北区,辖区内的罗学熞纪念大楼、吴宗伟文体活动中心、大良本原小学、清凉法苑幼儿园、梁开中学、凤城敬老院等多个项目均由海外乡贤捐赠而建,不仅成为联系乡情的纽带,还成为北区社区文化建设的一大品牌。

  城镇化的过程中,乡村曾经因为对经济的过分追逐,失去了内在和谐的安宁。时至今日,佛山回望故乡,誓要将其内在重塑得犹如土地一般厚重。一如市委书记鲁毅在调研里水时这样描绘佛山新农村的图景:“如果我们环境好,有特色旅游景点,又有产业,还有文化底蕴,包括很多故事和历史知识,那肯定很多人愿意来。”

  我为美丽文明村居代言

  

佛山:留住历史文脉 重塑村居人文美

  近日,为让市民踊跃参与“我心中的文明村居”大讨论活动,市文明办推出了“文明村居最美使者”评选活动。评选活动通过“互联网+文明创建”的方式,把全市五区739个村居都纳入进来,经过各个村居的推荐,700多位候选人在网页上贴出自己的“美丽文明村居标准和愿景”,接受社会各界的投票点赞。

  他们对美丽文明村居的愿景和标准是怎样的?我们选择了5位在第一轮点赞人数较多的“文明村居最美使者”候选人,听听他们的看法。据悉,根据投票结果以及活动组委会的评审,第二轮50位候选人新鲜出炉,4月20日正式启动了第二轮网络投票。(记者莫璇、王轲)

  

佛山:留住历史文脉 重塑村居人文美

  佛山加大村居环境综合治理 实现安居梦

  佛山掀起文明村居讨论热潮 打造身美心美乡村为文明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