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明中华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文明中华网 > 公开课 > 社会科学

中华文明网

吕景胜:高校社科课堂防范颜色革命九大对策

发布时间: 2016-05-04 10:24社会科学
目前及未来国家之争不仅是经济、军事、金融之争,更是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之战,反“颜色革命”应从大学生抓...

_

近年社会上各种有利于“颜色革命”的错误言论逐渐渗透影响高校课堂不可小觑,甚至有些错误言论内生于高校课堂。梳理这些错误言论危害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歪曲丑化否定虚无历史,历史观碎片化;二、科研教学盲目崇拜西化,以西方为标杆,脱离国情,不接地气;三、政治上自卑不自信、道路选择、制度选择缺乏自主性、独立性;四、视野狭隘,逻辑混乱,思维偏执偏激,少理性过多情绪化,无全局观、整体观、国际观、发展观。高校课堂历来是政治舆论场、意识形态的各方必争之地。上述有利于“颜色革命”的错误言论及思维方式对青年学生误导严重、危害深远。

年轻学生最易被利用。香港学生“占中”,台湾学生“太阳花”运动、“反课纲”运动,许多国家的颜色革命中青年学生都是街头政治的主力军。此为学校教育的失败、失职和前车之鉴。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形成期,年轻幼稚社会经验少、易冲动非理性,一向是各派社会“思潮”、党团势力、政客争取、拉拢、利用的对象。应该警惕不要让台湾香港以及颜色革命发生地学生的行为在国内重演。

目前及未来国家之争不仅是经济、军事、金融之争,更是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之战,反“颜色革命”应从大学生抓起,此应为国家教育战略、社科发展战略、意识形态战略之重要工作。2015年7月初俄罗斯国防部针对俄罗斯面临日益严重的“颜色革命”威胁,建议不仅在军事院校,而且应在俄罗斯所有高校开设对抗“颜色革命”的课程内容,让大学生掌握反“颜色革命”的知识。

本文所指高校社科课堂主要是指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两课”之外的意识形态色彩较浓的社会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领域部分专业课程。如何理清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对有利于颜色革命的错误言论在以下各方面做深层次质辩、澄清与矫正不仅是当务之急,且是战略大计。本文特提出高校社科课堂防范颜色革命的九大对策。

一、引导学生理性回望历史

作为一个民族立于世界之林的心灵之根和精神图腾的整体历史观,不可亵渎、虚无、随意解构、碎片化。历史的错误应该被记取,但历史定格中的错误不能成为否定今天的理由,文明国家中的民族与政党都在反思曾经犯过的错误改进自身完善民主与法制。人类的文明发展史都是伴随着错误与罪恶。教师应该厘清反思历史与永无休止纠缠撕咬历史的界限,引导学生前瞻未来。

高校课堂就历史观问题特别应特别着力于二个问题,一是突出历史忧患意识,应带领学生常怀、常忆、常议、常醒民族灾难历史的忧患意识、复兴意识,在此大旗下凝聚党心民心。二是理解中共的特殊地位及作用,必须讲好中共的四个方面,一是成立时神圣的信仰和使命;二是90多年来虽有错误,但更多是奋斗及流血牺牲;三是现实和未来党能够自我修复自我完善;四是近代历史给了所有政治力量机会,只有中共成功,未来只有中共能领导控制中国局面。

应动用音像、影像等视听资料,教学实习中可就地增加重走革命老区、长征路、英雄纪念馆、国耻国难发生地、战败地、屠杀地、重大战役发生地等实地考察环节,避免空洞说教理论乏味导致学生本能抵制。让课堂具有事实说服力、逻辑理性辨别力、内心情感感染力渗透力。

二、澄清爱国主义谬论及污名化

爱国主义被从未有过的最大程度妖魔化,“爱国贼、狭隘民族主义、爱国主义阴谋论、爱国可以不爱党、爱国可以不爱现政权”等观点时髦泛滥,甚至在国家公祭日都不忘记批判爱国主义,应澄清上述爱国主义谬论及污名:

1、应讲清政府利用爱国主义是伪命题,虚幻空洞的爱国主义从来不能拯救失去民心的政府,社会矛盾解决只有靠真正改革。爱国主义是人类文化母题、文化基因,教师在课堂上应给爱国主义多一点正能量及阳光心态,少一些爱国主义阴谋论。

2、厘清偷换混淆概念,将爱国爱党爱政权人为割裂分离。中国现实下党与国、政权与国、政府与国不可截然分立存在高度融合。所谓只爱历史中的国不爱现实中的国、现实中的党,将历史中的国与现实中的国和党隔离分裂是一种变相的“推墙沉船”说。教师应引导学生爱国当然包含爱及理性支持现实中的国和党。

3、社科课堂上的样本比较应具备起码的常识与逻辑,应具备专业要素上的可比性。一讲爱国主义就引用屈原与楚怀王、楚顷襄王或岳飞与宋高宗意喻爱国不是愚忠,不是爱君主。当今人民共和国与一、两千年前奴隶封建社会社会结构、政治生态、政治文化、民众心智素质、国家性质、政体形式、政治理念、公民意识、民主程度等等无法比较,今日国家不是千年前封建王朝,现代人民也不是千年前君主国下臣民,当今国家领导团队更不是昔日君主家天下。

三、加强社科研究与教学本土化

社科研究本土化是将国际上社科学术概念、理论范式、研究方法吸收消化为本国本民族所用,并以研究及解决本土问题为社科导向和使命的学术运动。应让学生理解民主的本土性,理解为什么教派冲突的伊拉克无法构建民主所需的基本秩序,阿富汗的民主选举两年后为何仍纷争不已,埃及的民选总统为何被判死刑,新加坡的威权加民主为何有成效,中国的改革为什么避免了多数国家转型中的动荡与经济衰退。

高校教师科研及教学中应自觉践行社科研究与教学本土化,应改变目前存在于知识界的部分学术去中国化、学术盲目西化的倾向。教师应寻求构建本土学术范式及理论,立足中国国情与中国实践, 挖掘本土学术智慧,寻求本土发展路径。

四、帮助学生构建政治自信

近年很多学者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与历史文化传统及国情复杂性、特殊性的基础上构建本土学术概念、范式和理论,开展中国道路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如衡量民主不能只看形式,更应注重民主内容与民主绩效;民主应有质量,有质量的民主的前提与核心是先解决经济发展与民生问题;应以国家能力、国家治理、治理绩效、善治与良治的新范式来衡量民主效果;民主应在法治和高效政府主导的秩序下展开才能提升民主的实际效果;构建中国道路的关键是国家发展战略布局要注重全局性、整体性和系统性,使系统内部诸要素协调配合,以达系统效能的整体实现等等。社会发展的进程是在丰富多彩的理论苍穹中展开,何来唯一普世模式?应鼓励并确保教师不断追踪学科前沿成果充实到社科课堂构建自信政治观,寻找基本政治理性、政治底线,即国体政体根本体制不可触碰,所有改革只能在宪法、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框架前提下解决。学校应构建课堂正气氛围,鼓励教师鲜明亮出自己的政治态度,为正确舆论氛围“铺路搭桥”,为敢于理性授课的教师树为样板并给予必要精神及物质奖励。

五、培育学生理性思维

教师在课堂上多一点冷静理性客观,少一些盲目及情绪化。冷静理性客观的基本要求是:

1、概念清晰逻辑严谨,如讲党与宪法关系应澄清党大宪法大比较的伪命题,党的整体与宪法、国家、人民高度契合辩证统一、辩证互动,无法分裂隔离,党作为整体领导国家人民在法定程序下立宪修宪并在宪法法律法律范围内活动,党的干部及党员在宪法法律范围活动。不应把个别党的组织或党员干部的违法乱纪的局部行为和现象当成党大于法来解读。

2、应避免让学生在一元单维的狭隘学术空间对社科学术及政治观点做机械性、随意性、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读。在方法论上应培养学生在多元多维视野中批判性地观察解读社科观点的不同侧面、不同属性、不同价值,认识到社科观点的相对性、局限性。培养学生的鉴别力, 教师应尽量呈现给学生社科观点的复杂性、多面性,避免简单化、片面化、绝对化,引导学生尽量客观、理性、居中地理解看待社科问题的各个方面。如讲述西方文明的优越性时不可忘记西方文明发展中的殖民掠夺血腥残暴;讲授民主不可机械比较,拿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拿弹丸小国比对泱泱大国;讲西方人权概念应质辩西方人权的双重标准;讲西方对民族主义的双重解读,即用民族主义构建自己国家,用民族主义拆散别的国家等等。

六、把握课堂的问题导向

社科课堂教师应更多从书斋理论思辨走向现实实践,教师应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中国道路、中国经验探索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教师应反思自己象牙塔中的学术兴趣和学术成果与现实实践可有差距,教师如果远离实践远离民众陶醉于个人空想幻境,沉湎于某种抽象理论,便无法引导学生从书斋走向社会感知时代命题和责任,应把握课堂的问题导向。如执政党建设、民主化进程与社会稳定、言论自由与社会沟通、国企改制、城镇化、农民工问题、医疗改革、退休养老、消除贫困、产业升级、环境保护、反腐败、社会隐性危机、收入分配调节、土地改革、司法独立等等,引导培育学生以理性思维、建设性心态找出路想方案。批评为了建设,建设始于批评,解构不为毁灭,更多专业诊断、理性分析、可行性论证将是课堂讲授的更高层次、新常态。

七、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国际视野

引导学生忧患国际危机,置身国际空间看待本土问题。只看国内不看国际,只有意识形态一元取向一元思维,没有国家竞争、国家战略多元视野是不能全面透彻看待国内问题的。应让学生在当前国际险境中忧患本土问题,懂得内稳解内忧,强国御外敌才是国际大格局中的国家战略。应培养学生在国际风云、国家竞争、国家利益、国家战略的大环境中思考选择,树立系统思维大局观。

八、关注网络喧嚣,直面社会问题,构建反击错误思潮的前沿社科成果的共享机制及教师交流机制

课堂应正面澄清争议及问题,历史虚无主义危害何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真的“饿死三千万”?眼前的欧洲难民潮究竟起因何在及说明了什么?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分配不公现象?劳动价值论是否过时?“国退民进”是否是解决雾霾等问题的关键措施?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中国崩溃论,学术话语的背后为何是政治话语?中国目前的执政模式是新威权主义吗?司法独立就是司法机关不受任何党派和个人的制约吗?我国依宪执政与西方资本主义宪政是一码事吗?等等。诸如此类问题,已有大量质疑辟谣研究、明确结论及成熟成果,应构建上述前沿成果的共享机制及教师交流机制,如定期对教师进行系统的理论培训、政策培训,举办内部讲座、课堂观摩、教材大纲沟通及一定程度的统一教学规范等活动。建议由教育部及各高校定期汇总整合成熟的反击错误思潮的前沿社科成果汇编向任课教师推广交流,高校领导应定期就意识形态工作进行理论研讨、形势研判和工作部署。

九、邀请社会上正能量爱国网络名人、网络大V进高校课堂开设讲座

近年社会上活跃着一批对中国道路、党的领导、社会改革、民主问题、国际风云等有独到研究的名人、学者及网络大V。他们在多年与部分“公知”论战、辟谣、质辩的过程中无论是问题研究的深入、资料收集的丰富真实、逻辑论证的严谨周密、行文风格的时尚幽默轻松、讲述方式的通俗易懂接地气,易为年轻人接受等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特点和优势,抽调正能量网络大V组成团队,分专题在高校巡回演讲,此类资源如用于高校可为年轻教师起到示范正能量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