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明中华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文明中华网 > 历史 > 史实见证

中华文明网

抗战史回眸之八女投江:最大的23岁 最小年仅13岁 (5)

发布时间: 2016-06-02 14:43史实见证
1943年,抗联部分将士转入苏联境内,周保中(前排右三)与抗联教导旅部分干部合影。这八位英勇的女战士分别是,...

她们都是谁

“八女投江”的壮烈场面,定格在金世峰的记忆里。24年后,温野辗转找到他,老人情绪激动地叙述出了这个画面,忆起眼睁睁看着她们投河自己却无力相救,老人几近哽咽。

金世峰讲述的经过,时间、部队和地点都与周保中、徐云卿所说基本一致。老人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作为直接见证人,提供了最详细的历史细节。“八女投江”的基本史实至此已经调研清楚。不过,金世峰在抗联时和妇女团接触不多,他只认识冷云,另外七人连名字都不知道。

“八女”都是谁?温野的考证又回到了起点。

周保中的回忆文章里记载最详细:冷云、安大姐、胡秀芝、杨贵珍、黄桂芳、王惠民、郭桂琴、小于。

徐云卿的回忆里,八个人中只能想起七个,而且多是口头称呼:胡班长、冷云、杨贵珍、小黄、小王、小郭、安大姐等八个女同志。

于春芳说,抗联的斗争环境异常艰难,人员档案根本没有条件建立,有太多的人牺牲了却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当年加入抗联是要冒生命危险的,很多人都用了化名。还有些人特别是女战士,加入抗联时连正式的名字也没有。在“八女投江”二十多年后,周保中和徐云卿还能记住这些名字已经很不容易了。

比对这两份记忆,虽不完全一致,但重合度很高,这些名字后面对应的人应该是一致的。温野又对照了东北烈士纪念馆的史料,也只确认了冷云、杨贵珍、胡秀芝(胡班长)三个名字。至于她们的生平,除了冷云之外,另外七人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温野和东北烈士纪念馆的同事陈雨静、迟凤山三人组成调查小组,开始深入当年抗联五军活动的林口县实地考察。考虑到沿途都是深山老林,难免碰到虎狼等野兽,除了照相机和记录本等,调查小组还携带了枪支弹药。

调查行程千余里,饶是衣食准备充分,他们还是遭遇了饥饿劳顿,也经历了江边宿营。温野说:“当在江边沙滩上点起篝火取暖时,上半夜还好过,下半夜是又困又冷,正如李兆麟将军写的《露营之歌》中的名句‘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这时我才真体会到当年东北抗联的露营艰苦生活。”

辛苦总算没有白费,在这次实地考察中,他们找到了杨贵珍烈士的父亲杨景春、原五军教导团的战士刘广有、原五军妇女团女战士张淑兰、冷云的哥哥郑殿臣、战友董若坤……通过这些人的讲述和回忆,“八女”的身世逐渐拼凑还原,她们的名字终于得以被今人所知。

这八位英勇的女战士分别是,抗联第二路军第五军妇女团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

于春芳介绍,他在进行第三次“八女投江”史实调查时发现,这份名单中的人名还有争议,不过主要是争论具体字的写法,并不影响这八个人的确认。现在的这份名单是在温野考证结果的基础上,史学界认可通用的,是最确证的“八女”名字。

至于她们的身世,时至今日仍没有完全调研清楚。比如周保中记录的“小于”,起初只知道她是朝鲜族,但是朝鲜族的人没有“于”这个姓。后来在调研中,有人回忆起这个人其实叫李凤善,而关于她的生平,仅仅是“1918年生于林口县龙爪镇,身高一米六左右,体格健壮,长得漂亮”这一句话而已。

冷云是“八女”中生平资料最详实的一个,“冷云”这个名字却并非真名。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