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明中华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文明中华网 > 历史 > 文化视点

中华文明网

文化春风荡笑脸

发布时间: 2016-07-16 18:00文化视点
    初春的脚步蹒蹒来迟,在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农村的雪野上很难寻觅春的气息。可是,当您走进雪野尽头的村庄,就会在不经意间发现,春意全都写在农家门口的楹联里,写在村民...

    初春的脚步蹒蹒来迟,在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农村的雪野上很难寻觅春的气息。可是,当您走进雪野尽头的村庄,就会在不经意间发现,春意全都写在农家门口的楹联里,写在村民喜悦的脸上。农闲时节,各类群众文化活动犹如早到的缕缕春风,吹过农家小院,吹进人们的心田。在整个米东区,现有各类民间群众文化团体160多个,“一村一队”,里面不仅有农牧民,还有从城里慕名而来的业余文艺爱好者和离退休干部。踏着积雪,记者一天走访了三道坝和长山子两个镇。

文化春风荡笑脸

农家女成了乡村舞台的主角

    三道坝:小曲唱出新生活

    “阳春美景好风光,农村一片新气象;民主决策实在好,大家一起选村长;选好村长奔小康,选票神圣有分量。你选能干的张三虎,我选有志的王大闯……”正值村级换届选举之时,乡土作者陈凤林新编的小曲子从三道坝镇三道坝村的农家小院飘了出来,成为村级选举工作中的一碟小菜,沁心可口。

    据三道坝镇文化站站长王树强介绍,三道坝镇是新疆小曲子的发源地之一,在三道坝已经有六七十年的历史。民国年间,这里就流传着小曲子《张良卖布》,深受当时群众喜欢。新中国成立后,小曲子有了新的发展,只要农忙季节一过,一帮喜欢小曲的农民就开始排练了。当时有个曲目叫《娶老婆》是这样描述的:“娶了个大老婆呀,丫头娃子多,做了一锅饭呀,倒把锅打破。娶了个二老婆呀,嘴上开豁豁,叫她去做饭呀,火也吹不着。盖了三间房呀,贼娃子老鼠多,世上的穷人多呀,那一个就像我……”小曲子所表现的内容大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关。

    改革开放以来,三道坝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曲子的内容也在跟着变化。碱泉沟是三道坝镇三道坝村一个居民点,老百姓说那里原来是个鬼都不愿意去的地方,如今成了风水宝地。十几年前,村里在那里办起了养殖基地,养殖户的收入连年递增,有的养殖户年收入达到了四五十万元。四年前,村里的韩德明老人看着碱泉沟的变化心生感慨,写下这样一首小曲子:“叫同志你听我讲,当年的碱泉沟真荒凉。几棵红柳随风晃,盐碱盖地白茫茫,马蛇老鼠跳得欢,行人过来泪两行。如今碱泉沟变了样,新房绿树一行行,还有许多蘑菇棚,柏油马路通阜康。养殖小区牛羊壮,工厂盖得真漂亮,改革开放就是好,感谢伟大的共产党……”前年,韩德明老人因病离世,这首小曲子却被人们传唱下来。

    70岁的杨富林是三道坝镇小曲子文艺队的队长,组织起活动来就像二十岁的小伙子,充满了激情和热情。更让他感到高兴的是,米东区和三道坝镇对他们这支小曲子文艺队非常重视,已经提到了现代文化引领的高度。只要他们有活动的意愿,在钱财物上都会给予一定的支持。

    王树强站长递给记者一本名叫《柳叶眉》的书,翻开一看,令人赞叹不已。原来这是三道坝镇文化站用心整理的历年群众文艺作品汇编。正如镇长章华在扉页上的题词所言:“观群众文化,闻泥土芳香。”镇宣传文化干事苏荣告诉记者,三道坝镇以小曲子为酵母,已经把群众文化发酵成一个香喷诱人的大馍馍。歌舞、小品等现代元素,都成了小曲子的填充成分。由陈凤林、王伟中作词,王树强作曲的歌伴舞《回回家的臊子面》乡土气息与现代音乐结合,40名农家女登台献艺,边歌边舞,赢得喝彩不断。现在,这首歌已经成为镇里的流行曲,大街小巷随处可以听到它的欢快节奏“说起回回的臊子面,饭香可口真叫个鲜;一根擀杖擀成个片,片片叠成个千层面;刀刀切成一条条线,扔进锅里团团个转……”

    从2004年开始,镇里每年都开展百日文化广场活动,村村有节目,每场观众达4000多人。每次活动各族群众都像过节一样,参与的热情十分高涨,想当明星者多得可以用车拉。镇上有一个叫红梅的老婆婆,在三道坝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人称“红大姐”。“红大姐”登台表演时,总是先挥一挥手,然后高喊:“三道坝的父老乡亲你们好吗!”接着便是“花篮的花儿香”。她唱歌爱跑调,且手舞足蹈,无拘无束,常常把观众逗得前仰后合。另外,她还爱打扮,常常是“身穿大红袄,头戴一枝花,胭脂和香粉她的脸上搽”。如果用明星的类别划分,她不能算做歌星,给她冠以笑星之名是再贴切不过的了。“红大姐”的演唱有极强的喜剧效果,可谓相声、小品的翻版,着实成了乡亲们眼中的“大明星”。

    2006年以来,镇里每年都利用农闲时节举办一次小曲子、秦腔、眉户、豫剧比赛。获奖者不仅可以领到象征性的奖品,还可以带着优秀节目到全镇的17个行政村巡回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