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明中华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文明中华网 > 娱乐 > 音乐

中华文明网

江西日报B03版:《赣韵·红情》对赣南采茶戏音乐传承发展的重

发布时间: 2016-05-19 10:44音乐
采茶调子还蛮好听 ——《赣韵·红情》对赣南采茶戏音乐传承发展的重要启示     □ 季国平     龙红《赣韵·红情》赣南采茶戏音乐唱腔专辑最近出版发行了,这是一件非常值得祝...

采茶调子还蛮好听

——《赣韵·红情》对赣南采茶戏音乐传承发展的重要启示

    □ 季国平

    龙红《赣韵·红情》赣南采茶戏音乐唱腔专辑最近出版发行了,这是一件非常值得祝贺的事情。作为我国当代戏曲界一位代表人物和赣南采茶戏的领军人物,2011年组织上调她到江西省文联工作,让她在更大的舞台上发挥作用,她在做好省文联和剧协工作的同时,克服种种困难,录制出版了新的声腔专辑《赣韵·红情》,这是她艺术生涯中又一个阶段性的重要成果,对于赣南采茶戏在当代的传承发展也具有典型意义。不久前,中国剧协、江西省文联和赣州市委宣传部联合举办了龙红赣南采茶戏音乐演唱会和《赣韵·红情》专辑首发式暨赣南采茶戏音乐传承发展研讨会。龙红的声腔艺术及其对赣南采茶戏所作的贡献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评价,也引起了我的许多感慨和思考。

    《赣韵·红情》专辑中的两张碟,一碟为传统曲牌,一碟为新创唱腔,在选曲和编配上前后经历了5年的时间,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的,寄寓了龙红本人对于赣南采茶戏深深的眷念和情感。就曲牌的选择和演唱而言,她选用了采茶戏“三腔一调”中最具代表性和特色的曲牌,并充分发挥赣南采茶戏曲牌连缀体音乐的特点和优势,以增强曲牌的旋律感和色彩感;在配器和伴奏上,尽量做到在好听的基础上保持传统和朴素的风格;在曲牌演唱上,把握和运用自己所擅长的采茶戏演唱特点,力求唱出曲牌浓郁的剧种韵味。就唱腔的选择而言,她充分考虑了六个方面的因素:采茶戏音乐创作的年代性,新创音乐的现代性,剧目的多样性,与曲牌的关联性,作曲家的代表性,以及自己的代表性唱腔等,从而全面展示了赣南采茶戏唱腔音乐传承发展的脉络和概貌;而她倾情的演唱,以声传情,以情塑人,声情并茂,酣畅淋漓,比较起曲牌演唱来说,有了更多声腔艺术上的创造和发挥,有着更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抒发,也充分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唱腔的感染力和个人的创造力。

    正因为此,《赣韵·红情》专辑的出版对于赣南采茶戏在当代的传承发展就具有了典型意义。我以为,如果说曲牌部分更多地体现了龙红对于赣南采茶戏音乐的传承的话,那么,唱腔部分则更多地突显出龙红在扎实继承赣南采茶戏传统演唱特点的基础上,积极融合现代音乐的方法和个人的演唱风格,创造性地发展了赣南采茶戏的声腔艺术。显然,龙红不只是属于她自己的,她更是属于新时代的赣南采茶戏的。作为当代赣南采茶戏的领军人物,对于她的唱腔艺术的研究,也就有了重要意义。

    我对赣南采茶戏没有深入的研究,但我欣喜地了解到,早在2008年就有音乐学院的研究生在研究赣南采茶戏旦角唱腔艺术时,选择了采茶戏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四位表演艺术家进行个案分析,其中,龙红正是新时期以来影响最大的杰出代表。龙红有着很好的艺术天赋,从小就打下了扎实的戏曲功底,又善于把握住艺术发展道路上的大好机遇,自上世纪90年代初一出《山歌情》唱响中国,她便脱颖而出、一举成名,并荣获了被戏剧界誉为最高奖的中国戏剧梅花奖。此后她并没有骄傲,而是不断地进修学习,不断地丰富和充实自己,对于在传承中如何发展赣南采茶戏唱腔音乐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特别是在新创剧目的声腔艺术上,在突显采茶戏声腔艺术个性和浓郁韵味的同时,积极融入现代音乐的方法,突显新的创造,从而让传统曲牌更具塑造现代人物的艺术表现力和音乐感染力,丰富和发展了赣南采茶戏的唱腔艺术。

    对于地方戏音乐而言,继承是前提,发展是必然,而艺术家的创造是关键。早在明代的戏曲理论家王骥德就说过,“世之腔调、每三十年一变”,声腔艺术的创新发展是戏曲艺术的生命力所在;王骥德还说:“乐之筐格在曲,而色泽在唱”,所谓“色泽”正是演唱家独家的个性化的创造所在,也是声腔创新发展的关键之一。当然,如何才是积极健康的发展创造,需要演唱家的理性思考和艺术实践。龙红以自己鲜明的“色泽”发展着赣南采茶戏的声腔艺术,她的专辑的出版为总结采茶戏声腔艺术的成功经验提供了典型个案,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想,这也是我们在举行龙红专辑首发式和演唱会的同时,举行赣南采茶戏音乐传承发展研讨会的重要原因吧。

    采茶戏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并长期活跃在乡村民间,以“二小戏”“三小戏”为主,所以采茶戏又有“三角班”之称。新中国成立后,采茶戏这一类主要流行于民间、以擅演小戏为特长的剧种,经历了由小戏向大戏的快速发展,有成就也有不足,从作为地方戏“灵魂”的戏曲音乐来说,尚未形成如昆曲、高腔、梆子戏等剧种那样丰富的声腔体系,迫切需要解决创作大戏在声腔音乐上准备不足的问题。我们还看到,许多民间剧种也存在过盲目向大剧种“偷艺”的问题,结果是剧种个性的丧失和特色的淡化,这对于剧种的健康发展都是不利的。

    如今,我们正处于戏曲传承发展的重大利好时代,期待赣南采茶戏音乐工作者们,以《赣韵·红情》的出版发行和赣南采茶戏音乐传承发展研讨会的召开为契机,深入研究传统采茶戏和已经取得成功的大戏如《山歌情》的音乐成就和特点,系统总结采茶戏音乐创作从小戏到大戏的发展规律,不断积累和丰富赣南采茶戏声腔艺术体系,以适应赣南采茶戏在当今的发展和创作大型剧目的声腔需求,再创赣南采茶戏新的辉煌。

    (作者系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