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明中华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文明中华网 > 公开课 > 自然科学

中华文明网

给中国本草加点“科学”料

发布时间: 2016-07-15 19:11自然科学
给中国本草加点“科学”料 蒋志海制图 ■本报记者 胡珉琦 适宜的生态环境、优良的种质资源、历史悠久的生产加工养护技术和传统文化概念等,是传统道地药材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


 
给中国本草加点“科学”料  
 

给中国本草加点“科学”料

蒋志海制图

■本报记者 胡珉琦

适宜的生态环境、优良的种质资源、历史悠久的生产加工养护技术和传统文化概念等,是传统道地药材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通过对这种名优正品药材的科学研究,找到中药品质控制的方法,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

连续几个周五晚间,一部以传统道地药材为主题的纪录片《本草中国》(十集)在江苏卫视播出,吸引了不少电视观众的目光。这是纪录片首次跻身一线卫视周末黄金档。

从广东化橘红到东北野山参,从西藏红景天到崇明西红花,从新疆红花到内蒙古甘草,《本草中国》以唯美的拍摄方式完成了对近50味药材和中药人故事的探寻与记录。

许多观众或许是第一次从片中了解本草学的传统,也第一次听说“道地药材”这个词。这是老药人眼中最好的药材,但人们的困惑是,传承千百年历史的中药材在如今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还能够“道地”吗?

《本草》学里的天地人

有人说,《本草中国》就像《舌尖上的中国》的姊妹篇,只不过,在这部片子里,让人们沉浸的是老药人的生活和观念。跟随他们探寻道地药材,还原炮制技艺,听他们把药理和背后的文化缓缓道来。

藏红花要早晨摘下,中午送去烘干,隔夜价格就会下降;陈皮需要反复晾晒,晾晒时间越长越好;红曲需要由大米蒸煮、摊凉,加入红曲母,依靠曲的发酵,任风吹雨淋,才能制成。在《时间》一集中,时间与生命发生了难以言喻的奇妙关系。

塞上江南,进一步是荒漠,退一步是绿洲的地域上,生长着中宁最广为人知的产物——枸杞。《中医药典》称,凡中药所指的枸杞,必定是宁夏枸杞;近1/2的止咳类中成药含有甘草,使用频率为诸药之首,要问甘草之最,唯库布齐沙漠梁外甘草;《本草纲目拾遗》称化橘红“治痰症如神”,果皮带有细密绒毛,是它的标志,一旦引种他处,绒毛就会逐渐消失,药效也会大打折扣。而全世界只有中国化州才能种植化橘红。第四集《境界》里表明,上乘中药首先看的是产地。

刘香保是中药炮制流派“建昌帮”第十三代传人,深谙附子祛毒的古法炮制。他的徒弟江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教授张金莲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介绍了第三集《双面》一集中这一完整过程。

首先选大个盐附子倒入缸中,加入清水洗净放出污水,再加清水漂至口尝味微咸为宜,取出晾干。另砌一围灶,用筛净的糠灰铺平地面,将附子插入灰中,靠拢站稳,排平至没有间隙。取定量的生姜,洗净切薄片,覆盖一层于附子上。再盖两张草纸,纸上再平铺一层筛净的糠灰。灰上平铺少量干稻草。稻草上平铺定量筛净的干糠。用稻草从四角或多处点火引燃,约煨制2~3天,待糠烬灰冷,取出煨附子放入木甑内,武火蒸8~10小时。蒸至口尝无或微有麻味,表面有光泽时,取出,日摊夜闷至六成干切片或晒干后分次切片。

刘香保坚信,“最好的医生背后要有最好的炮制师,医生开再好的药,没有好的药师炮制好的药,再好的处方也等于零”。

道地药材的科学内涵

老药人眼中最好的药材是千百年来临床验证的总结,它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叫“道地药材”。

但“经验”也往往被与“迷信”联系起来。《中国道地药材》主编、中药学家胡世林早就提出,必须以现代科学研究为基础,发展“现代道地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黄璐琦在给《中国科学报》记者的回复中介绍说,道地药材是古人对品质优良、疗效好中药材的综合评价模式,由于当时缺乏含量测定等现代化的手段,因此“道地药材”代指优质、疗效好的中药材。按现代观点看来,道地药材既包含遗传因素,也包含环境因素,也就是特定的遗传基因+特定的生态环境。

他曾在《道地药材形成的分子机制及其遗传基础》一文中指出,从生物学角度来看,道地药材通常是指种内的不同居群,居群水平的遗传分化是它形成的遗传学基础。遗传分化越明显,道地药材与同种其他居群药材的差异越明显。因此,作为物种进化的重要环节,通过遗传分化分析,可以推测道地药材在进化树中的位置,及其与其他居群及近缘种的关系。有研究人员通过测定全国10个主要产地的野生或栽培半夏不同种源之间遗传关系,发现遗传关系的远近与其总生物碱含量差异趋势一致。

“而道地药材与环境相关性的研究,是以道地药材为中心研究道地药材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这一环境按其形式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他进一步解释。

自然环境包括土壤、大气、水、生物等。例如,土壤中的微量元素会直接影响到道地药材中微量元素的富集,进而影响其药效。我国西北土壤含有较丰富的硒,因此富硒使黄芪成为西北地区的道地药材。

人工环境则包括生产技术、临床选择、开发种植模式及对道地药材的认识观等。道地药材除了少数野生品外,现在多数属于栽培品。例如,留种、播种时间、播种密度、防虫、施肥、搭棚等栽培技术都会直接影响药用植物的产量和质量。

张金莲还在实验中发现,建昌帮古法炮制的附子不仅毒性成分双酯型生物碱的指标符合现代药典的要求,主要的药效指标成分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及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的总量还明显高于现代药典收载炮制品种淡附片。

道地性的认识误区

正是因为道地药材的这种特殊性和复杂性,人们对它的认识恐怕存在一些误区。

解放军302医院全军中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肖小河在《中国道地药材研究20年》一文中指出,首先认为道地药材的“地”不仅仅是指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道地药材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全部,药材品种、生产加工技术、历史文化传播等因素有时也影响颇巨。可以说,道地药材是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影响而形成的产物。

道地药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道地药材产地可能会发生变迁,道地药材的品种也会不断优化,道地药材的生产加工技术也会不断进步。

一般来说,道地药材是名优正品药材,但不见得所有的道地药材都比非道地的好。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同一道地产区,生态环境条件也不尽一致,或者种养殖技术水平也不尽一致,其药材品质不尽一致的现象也是存在的。道地性是优质药材的重要保证条件,道地优质药材才是最好的药材之一。

此外,他尤其强调的是,评价道地药材的内在品质不能拘泥于单一的指标性成分检测。化学成分含量是评价中药品质的重要指标,但并不是“金标准”。

目前不少机构只检测个别指标成分含量,难以客观全面地反映中药的内在品质。非道地比道地药材指标性成分含量高,药材边角余料比优良规格等级的成分含量还高,这种现象也很常见。比如,人参叶含人参皂苷可达10%,人参须含人参皂苷约5%,正品人参含人参皂苷2%,谁都知道人参叶是不能作为人参入药的。

因此,他建议从形态性状、化学成分和生物效价等方面综合评价道地药材的品质。

科学提升中药材质量

从本质上来说, 道地药材是一个品质的概念,而中药品质控制是制约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也一直是中药研究的难点和热点。

在网络上,有一篇被广泛传播的文章——《中医将亡于“中药”》。内容指出,现代中药材质量下降,不再道地,并质疑在行业内推行GAP、GSP、GMP等现代医药标准和规范的做法。

北京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副教授、副主任医师杨桢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临床中确实存在中药材质量不稳定的情况,具体到患者身上,不同批次的药物疗效也会有差异。但他恰恰认为,中药材质量的保证需要现代化的标准来控制。

“任何一种堪称宝贵文化遗产知识体系或技艺,绝非一成不变,而是随历史演进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原所长廖育群看来,从传统本草学到现代中药学的转变是必然的。“严肃的‘科学研究’绝对是好事,可怕的是‘打着传统旗号’。”

黄璐琦表示,在临床上“道地药材”受重视程度降低,尤其是西药“唯成分论”思想给“道地药材”带来了严重冲击,一些传统的炮制加工工艺失传,“中药西药化”确实不利于道地药材继承和发展。

但他认为,不能否认应科学认识环境因素对中药材质量的影响,通过精细化管理和生态化种植,可以将中药材品质变异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国内外及其他行业都已经用事实证明,农产品的质量是可以人为控制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GAP)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中药材质量的稳定性”。

当然,中药材质量稳定和提升需要解决多个问题。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首先需要从中药材品种选育入手,培养优质的中药材种子、种苗;其次要做好土、肥、水、光、温等因素对中药材品质影响的基础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中药材种植技术规范,避免乱种和滥种中药材;同时,加强中药材的采收和产地初加工管理,制定相关标准,规范产地加工流程。

《中国科学报》 (2016-07-08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