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明中华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文明中华网 > 公开课 > 自然科学

中华文明网

“大学自然科学教育:问题与出路”系列论坛第二场举行

发布时间: 2018-05-09 20:24自然科学
朱邦芬教授谈敏哲教授彭笑刚教授11月5日,由浙江大学理学部组织的“大学自然科学教育:问题与出路”系列论坛的...

“大学自然科学教育:问题与出路”系列论坛第二场举行

朱邦芬教授

“大学自然科学教育:问题与出路”系列论坛第二场举行

谈敏哲教授

“大学自然科学教育:问题与出路”系列论坛第二场举行

彭笑刚教授

“大学自然科学教育:问题与出路”系列论坛第二场举行


116日,由浙江大学理学部组织的“大学自然科学教育:问题与出路系列论坛的第二场——教授论坛在玉泉校区举行,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理学部院士朱邦芬,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谈哲敏,和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千人计划”专家彭笑刚三位教授分别做了专题报告,与关心自然科学教育的师生们共同讨论大学的自然科学教育的问题与出路。

朱邦芬老师谈到,他觉得本科之前的中小学教育一直在提“减负”,但即使政策一改再改,收效甚微,甚至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教学任务改革是否合理还有待商榷,他认为对“负担”的定义以及减负的手段不能一刀切,应该根据学生的水平和学习进度区别对待,对出色的学生可以放手让他们去修更高级的课程或尝试完成各类学科的研究项目;同时他认为,现在对孩子的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中,基本的道德水平的教育和培养、科研精神和科研素质的培养还存在缺失。中学物理是一个普及教育,是将来理工科学生的基础,因为物理学的一些思考方法、概念有其独特性;对高中物理学习来说,重点不在解难题,而在于对物理学的一些主要的基础知识概念、物理方法有一个定性的或者半定量的理解,物理学的思维可以是跳跃的,其间利用数学技术和逻辑分析的思考方法,最后通过实验验证假设是否符合实际。对自然科学的课程要求应该降低对定量计算的要求,辅之以对实验、对概念的理解,传授科学的基本知识、概念和方法,让一部分原来对物理学习感到头疼的学生逐渐增加兴趣和信心,对他们来说负担也减轻一些。对高校来说,学校的责任是营造一个广义的好环境,让优秀的人在这里面得到较大的激励,成为杰出人才。 

谈哲敏老师从2006年开始主持南京大学的本科教育工作大约十年,在题为《重构大学本科教育》的报告中他提到,我们的本科教育仍然处于一个探索阶段,他与大家分享了一些他关注的问题:中国未来十年、二十年的竞争力靠什么维持?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要靠科技,而科技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在当下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我们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时候学校课堂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和国外高校交流的机会增加的时候,跨文化的冲击下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沟通是否要让学生参与进来?目前本科教育的培养模式还比较单一,从整个学校层面,我们培养的不仅仅是科学家,除科学家之外还有很多人才。南京大学正在尝试通过设计培养体系中的教学环节、管理环节,为学生怎样在校园度过四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设计一条合理的路,除了培养学生的学术竞争力,还需要训练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等,提高各方面的竞争力;给学生更多选择,这些选择会让他们的未来有更多的思想,刚进校的学生先不要问做A还是B,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感觉,他们会慢慢选,到本科毕业的时候就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目标,而在这期间做的东西都是自发的。

彭笑刚老师在题为《研究型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对立还是互利?》的报告中着重谈了他对大学中教学和科研的关系的思考,以及由具体的化学学科出发延伸到自然科学学科的本科教育。他说,研究型大学其实是大学教育的主战场,真正把研究和教育结合在一起时也不止是自然科学的研究,还包括文科研究。而大学不仅培养技能,还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大学老师上课的时候是即兴“表演”——演绎我们对人生的理解、对学科的理解,这是一个有趣又有挑战的职业。但是现在我们原创的研究有多少?科学的真理是个性化的,是有生命的,而现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的是科学教条,不是真正的科学。他认为,大学理科研究和教育应该坚持实证精神,以实验事实为基础,验证与挑战已成科学理论与共识,哪怕是大家都认为的真理,还是要用事实去验证,没有经过挑战的真理是把握不了的,对真理的把握程度决定于你在多深、多广的程度上挑战这个真理;特别要注重重要概念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一件事情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学生需要做到只问是非、不认权威,科学的概念都是人造的,独立怀疑是科学家的必备精神;讲科学家的故事的时候不要神话他们,让科学家们有血有肉地被学生们知道,让他们知道其实不同个性的人都可以在科学这条道路上找到自己的一条路。培养学生的科学理性不是抽象的思辨理性,是以实验事实和你的生活经验实证的理性,这样的科学理性是现代社会的基石,是中国文化背景下欠缺的,又需要通过理科教育来实现。

(文 朱原之 / 摄影 冯春霖 学生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