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明中华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文明中华网 > 新闻 > 评论

中华文明网

高校典型人物报道要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

发布时间: 2017-04-13 11:01评论
摘要:新媒体时代,高校典型人物报道在克服先入为主、仰视视角和以全概偏等报道误区的基础上,要创新报道内容...

摘 要:新媒体时代,高校典型人物报道在克服先入为主、仰视视角和以全概偏等报道误区的基础上,要创新报道内容,结合历史空间和时代特色,以故事化的叙事方式挖掘报道师生典型;还要完善报道形式,加强全媒体、多元化报道。在从内容到形式的创新过程中,高校典型人物报道要结合传播对象与报道对象的实际,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提升报道的感染力与传播力,实现高校新闻舆论工作“以人兴文,以文育人”的职责使命。

关键词:高校典型人物报道;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

典型人物报道作为一种重要的新闻报道类型,通过对具体人物的刻画与描述,往往更能引导社会舆论、弘扬正能量。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新闻报道要“多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1],观照高等学府的典型人物报道,从传统意义来讲更多地是“有思想”的作品,即以展现教育成果与大学精神为主。然而,随着新的媒介环境和高校传播格局的变化,高校典型报道也应加强创新,既要“有思想”,也要“有温度”“有品质”,典型人物报道既要体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果,也要“以小见大”,展现师生群体的时代精神与蓬勃朝气;既要有通讯报道,还要结合新媒体特征,丰富报道形式,通过融合报道,增强报道的感染力与传播力。

一、新时期高校典型人物报道的类型

当前,高校典型人物的类型可从报道对象、报道内容和报道形式三方面进行分类。

从报道对象来看,教师和学生是高校两类人物群体,教师分为专职教师、兼职教师、行政管理和技术人员、工勤人员、退休教师等几种类型,学生则主要包括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外国留学生和在职学生等。

从报道内容来看,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媒体环境的变化,典型人物的报道越来越脱离传统高大上的宣传色彩,平凡人的不平凡事越来越受到挖掘与关注,高校的典型人物也从业务能力强、学习水平高等一类典型人物扩展到具有典型特征的校园普通师生身上。从内容上看,高校典型人物报道更准确地可以描述为人物典型特征与故事的报道,典型人物不一定都是“思想水平高、学习能力强、科研能力高”的“全才”,普通师生身上某一方面或者某几方面的特征,只要能展现向上向善的时代精神,能打动读者的或者能引起读者一些思考,也能成为其报道内容。

从报道形式来看,通讯报道是常见的人物典型报道形式,而在新媒体时代,为了更直观形象或更生动地报道典型,我们常常以文字通讯、摄影专题、广播电视甚至当前还可尝试网络直播等多种媒介形式报道典型。比如,摄影专题以展现典型人物在不同场景工作的组图,或者在一定时间跨度内的人物活动等。广播电视和网络直播等形式可更多地展现与采访对象的对话,这些对话与交流让报道摆脱概念化和抽象化,更加真实与可信。

二、当前高校典型人物报道的误区

1.先入为主。高校被社会认为是教书育人的象牙塔。象牙塔里的典型人物往往具有几项“刻板化”的特征,典型教师往往具有“教学名师+科研骨干+学生爱戴对象”等几项特征,典型学生则以“思想好+学习好+能力强”为主要特点。在这几项模式化特征前提下,高校典型人物从采访到写作的过程,都容易被先入为主的思维影响。典型人物报道不是挖掘人物身上有哪些典型,而是根据论点找论据,判断先行,往往写出的通讯就成了模板化的人物。

2.仰视视角。高校典型人物往往是充满正能量的正面典型,采访报道这样的正面典型,容易出现仰视视角。当采访者带着敬仰和佩服之心与被采访者交流时,往往会过多相信其“一家之言”。缺乏多方位、多角度的深入采访,人物就会缺乏真实性、丰富性和生动性。

3.以全概偏。身正为师,学高为范。高校典型人物报道尤其是教师典型的报道,经常会由于人物身上闪光点较多而均衡用力,教学、科研、育人各个方面均有提及,但最终形成的通讯稿反而缺乏特色,难以吸引人。

三、创新高校典型人物报道的方法

典型人物报道是我国新闻事业的一种传统报道样式,是最具影响力、最具导向性和最为常见的宣传模式[2]。在高校新闻舆论工作中,典型人物报道通过挖掘典型故事、汇聚感人力量、传递向上精神,实现着新闻舆论工作“以人兴文、以文育人”的重要作用。

当前,对高校典型人物的报道,应在克服先入为主、仰视视角和以全概偏等报道误区的基础上,立足时代和受众的特征,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等,增强感染力和传播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1.创新报道内容,增强典型人物报道的感染力

(1)把握“纵坐标和横坐标”两个思维空间

高校人物典型的挖掘,要把握“纵坐标和横坐标”两个维度。所谓纵坐标和横坐标,首先是指典型人物的选取要结合历史空间和时代特色。从历史空间这个纵坐标范畴来看,过去对高校典型人物的选取更多体现为“高大全”人物身上的榜样力量和宣传价值,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典型的标准逐渐多了一些人文化、个性化和多样化。教书育人的好老师和三好学生能成为典型,科研能力强、课堂有特色的老师和有创新思维、标新立异的学生也能成为典型,只要人物能体现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涵盖的价值取向,就可以因其独特的特点而成为典型。

另一方面,从时代特色这个横坐标来看,高校典型人物的选取一定要具有时代气息。比如,在当前倡导大学校园学术清流、创新创业等环境下,关于“甘做学术冷板凳”的典型、创新创业的师生典型等,就具有较强的报道价值。

同时,除了典型人物的选取要把握好“横坐标和纵坐标”,典型人物在采写过程中也需要有“纵坐标和横坐标”思维。既要从历史的维度,将人物放到专业、学科等的发展过程中来写,也要结合时代眼光,写出人物在当前时代价值体系中的典型性。只有综合把握好这两个坐标维度,典型人物作品才能出思想。

(2)以故事叙事,用细节感人

如果说把握好“纵坐标和横坐标”两个思维空间,以凸显典型人物报道的深度,那么“以故事叙事、用细节感人”就是让典型人物报道有温度。

新媒体时代,人们阅读习惯的快餐化与平面化,使得新闻的采写、供给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典型人物报道作为通讯报道的类型之一,由于体裁的限制并不容易获得受众的青睐。这对人物报道的内容和方式都提出了许多挑战。就内容而言,故事化、图片化可能是当前人物报道内容的一大探索。

故事,是最容易打动人心的。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故事化的报道有血有肉,有事实的描述和情感的烘托,有思想的逻辑和有温度的文字,都会成为最走心的报道。无论是采写者本身还是阅读者,人们往往会通过一个个的故事来记住报道中的人物,通过故事来定义人物身上的特征,更进一步达到感染自我、感染他人的新闻舆论效果。

而故事的选取也不是随意的,无论是人物报道的开头、文中还是文末,故事的选择和呈现看似信笔拈来实则恰如其分。有的故事重在讲理,有的故事重在言情,有的故事则为突出生动和趣味,还有的故事一语双关、承上启下。

人物以故事动人,故事则以细节出胜,细节的刻画往往是故事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在典型人物报道中,精彩、生动而富含韵味的细节描述,更能突出人物的鲜明特征和真实形象。这对采访者提出很高的要求,如何挖掘高质量的细节,如何不留痕迹地呈现细节打动读者,都需要不断揣摩和考量。

对于高校人物报道而言,由于报道的主体和阅读的主体都偏年轻化、精英化,因而在故事的挖掘和细节的呈现中则更应下功夫。要把握好故事与人物报道之间的逻辑关系,注重故事的真实性、贴近性、趣味性和人情味,故事要从师生中来,注重对话性与平民性。

2.促进媒体融合,增强典型人物报道的传播力

传播力,即指实现有效传播的能力。在新媒体时代,典型人物报道尤其是高校典型人物报道有效传播的能力,必须通过媒体融合的方式得以实现。

《北大新闻传播评论》一书中,对“传播力”的定义为“传播的能力”和“传播的效力”两个方面,认为传播力就是指传播主体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实现有效的传播的能力[3]。就高校典型人物报道而言,要实现传播的能力并不难,在当前多媒体环境下,充分运用校园内外纸质媒体、广电媒体、新媒体等多种媒介进行全覆盖报道即可实现。然而,在这个青年人占比为大多数的高等学府,新闻传播的能力并不等于其传播的效力,要让青年受众看得见的同时,愿意看、主动看,实现人物报道背后真正的传播力。

媒体融合报道是前提。不同的媒体有着不同的传播特征与需求,纸质媒体以刊登深度类文字报道为主,广电媒体以对话性报道见长,新媒体又注重碎片化、可视化和互动性。针对不同的媒体特征,典型人物报道在策划阶段就要做到精准策划,传播语言、形式尽量贴近平台特征,实现综合信息采集、多种内容生成和多元渠道传播。

全媒体、多元化报道是融合性报道的一方面。在新媒体日渐兴盛的时代,互动性、参与类的报道似乎更容易受到青睐。在典型人物报道策划和传播过程中,如何吸引新媒体阅读对象及时参与和互动,既可以加强典型人物报道的传播力,也可能促成人物报道的二次传播。

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典型人物报道既要加强媒体融合,探索多元化报道形式,也要坚守品质,报道从内容到形式都要以展现向上向善的时代精神为主,以此才能提高人物报道的公信力和传播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N].人民日报,2016-02-20.

[2] 朱清河,林燕.典型人物报道的历史迁延育发展逻辑[J].当代传播,2011(4):104.

[3] 程曼丽.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5.

(责编:石思嘉(实习)、宋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