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明中华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文明中华网 > 新闻 > 台海

中华文明网

台湾 正是鲔鱼进港时

发布时间: 2016-05-09 14:40台海
台湾 正是鲔鱼进港时 台北街头摆出卡通鲔鱼,上书“年年有鱼”,呼吁重视保护正在枯竭的海洋资源。鲔(读尾)鱼...

  台北街头摆出卡通鲔鱼,上书“年年有鱼”,呼吁重视保护正在枯竭的海洋资源。图为一位小朋友与鲔鱼卡通合影。 杨杰 摄

今年的屏东“第1鲔”。

  鲔(读尾)鱼是台湾的明星鱼种,有一口几千元(新台币,下同)的高身价,近些年成为台湾美食和观光的增长点。鲔鱼,大陆称金枪鱼,港澳称吞拿鱼,在每年4月至7月洄游经过台湾东部海域,一直是台湾季节性高附加值鱼种,捕捞、出口、评选“第一鲔”、美食创意,这些环节已经形成一种鲔鱼文化,屏东县东港是全台湾鲔鱼产量最多的地方,上世纪八十年代,东港鲔鱼的交易金额就超过15亿元,现在,东港以鲔鱼为卖点每年举办鲔鱼文化观光季。

  正是鲔鱼进港时,今年台湾北部的宜兰和南部的屏东都已评比出了“第一鲔”。台湾是个海岛,但人们在穿梭于繁忙的都市时,往往已经忘记了渔业的辛苦与荣光。好在还有鲔鱼,折射着海洋的气息,也凝结着消费与生态之间的现代冲突。

  “第一鲔”很牛

  东港的“第一鲔”已经产生,重208公斤,拍出每公斤7600元、总价158.8万元的价格,仅次于2004年每公斤7800元的“第一鲔”,创下每公斤单价第2高纪录。今年的“第一鲔”由东港渔船“欣升庆126号”船长陈金益捕获,颇有点励志的意味。因为7年前,陈金益曾经捕到“第一鲔”,但因为没有及时回港,晚了15分钟失去了桂冠。7年来他念念不忘“第一鲔”,今年在捕捞海域驾船守了13天,终于捕捞到一尾大鱼,他根据渔业电台播报的消息,目测自己这尾鱼有可能是“第一鲔”时,从菲律宾巴丹岛东方海域狂飙24小时赶回渔港,经鉴定小组检查鱼的眼睛、嘴部、皮肤、尾巴颜色等,确认鱼在起钩时是活体,称重后被定为“第一鲔”。根据评选标准,“第一鲔”上岸时必须是活鱼,且重量不能低于180公斤,这是鲔鱼生长15年左右的体重。

  北部宜兰南方澳渔港的“第一鲔”得主陈生裕已是二次夺冠,他的“裕协发号”渔船在与那国岛周边海域放饵入海7小时后就有2条黑鲔鱼上钩,在一条逃脱后,他捕获了另外一条重183公斤、长220厘米的黑鲔鱼。被确认为“第一鲔”后,宜兰县县长、苏澳镇镇长、苏澳区渔会理事长等共同主持拍卖,最后以每公斤6000元、总价109.8万元拍出。陈生裕上次的“第一鲔”重达300多公斤,所以这次他声称“平常心”。

  “杀技”无人传承

  捕捞鲔鱼是个技术活,杀鱼也有很多讲究,因为一条鱼不同部位价差很大,好的杀鱼师傅才能让不同口感的鲔鱼肉各就各位。比如“第一鲔”的价格是普通鲔鱼的10倍,每公斤七八千元,还绝对不愁卖,但鱼的三角腹部每公斤要价上万元,手快的师傅既能保证鱼肉的鲜度,又能稳、准地取下最贵的肉块。

  据台湾媒体报道,现在台湾最好的鲔鱼“杀手”是宜兰南方澳的陈连发,年轻时他曾受邀到台北圆山大饭店展示“杀技”,一条500公斤的鱼,他手起刀落用了4.47分钟将其利落分解,这个纪录至今无人能破。陈连发从小跟父亲学习解鱼,上初中就开始掌刀,用刀锋呈现鱼的新鲜和美味。他的体会是,分解鱼不难,难的是将整条鱼完整利用,各部位都不能浪费,这对刀工是个考验,运刀没章法,鱼肉会烂,糟蹋了鱼的价值。

  陈连发的“杀技”受到渔民、餐厅业者的重视,不少人专程请陈连发操刀,就连学者也找他帮忙。台湾海洋大学环境生物与渔业科学系教授庄守正是研究鲸鲨的专家,他请陈连发协助搜集鲨鱼标本,因为陈连发能分辨各种鲨鱼,对其内部结构了如指掌,大教授时时向他请教,并视他为好友,俩人交情超过30年。

  陈连发今年已经55岁了,做了30多年的职业“杀手”,想退休了。因为他的职业辛苦,再加上学成不易,他的“杀技”无人传承。他自己的儿子虽然读了苏澳海事学校渔业科,但学的却是水产养殖。陈连发表示只要年轻人有兴趣且有天分,他愿意传技。如果将来陈连发的刀工失传,对于台湾的鲔鱼文化是个损失。

  “一网打尽”之忧

  鲔鱼在台湾走红,缘于日、美文化的影响。鲔鱼体量大,适宜作生鱼片或制成罐头,深受日本、美国市场欢迎,是台湾早期重要的出口产品。随着台湾经济起飞、社会富裕,台湾也开始流行享用鲔鱼,现在内销已高于外销。除了日式的生鱼片 、味噌汤和美式罐头,有创意的台湾食品界将鲔鱼加工成鱼松和用烟熏、盐渍、煮粥等各种烹调方式令鲔鱼成为餐桌上的美味,有鲔鱼18吃的花样。

  当鲔鱼不仅成为“黑黄金”,还成为社会追逐的美食,也就面临“一网打尽”的浩劫。据东港的数字,从2013年至今,鲔鱼捕获量持续下跌,鲔鱼季时,到鱼市找鱼的人多过鲔鱼。鲔鱼锐减与全球海洋生态变化有关,污染、潮流反常、温室效应改变水温等都是原因,但元凶还是过度捕捞,鲔鱼是季节性洄游鱼,不科学的捕捞会破坏鲔鱼的繁殖,据北太平洋鲔鱼国际科学委员会的数字,现在有九成3年的幼鱼已被捕捞。

  台湾社会已有人提出“鲔鱼会绝种”,并反对以鲔鱼为卖点的“海洋文化”,他们认为所谓“海洋文化”在台湾就是“海鲜文化”,地方为了一时的热闹而炒作鲔鱼,哄抬价格,完全无视海洋生态。对此批评,台湾渔业主管部门表示,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对于鲔鱼等洄游鱼类有严格的捕捞管制,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的鲔鱼捕捞船最多,台湾渔船被限制在660艘以内,目前登记的约500艘,实际航捕的300多艘,在管制范围内。捕鲔鱼有严格的程序,需事先报备捕捞海域,申请特制卷标,捕到鲔鱼后,须立即通报渔业电台,说明经纬度及鲔鱼重量、身长等,并将卷标固定在尾鳍或鱼鳃上,上岸后交由渔管所人员鉴定登记。

  管理手段在,但能否收到效果,还真没人敢保证。每年6月鲔鱼进入繁殖期时,据说渔民有共识禁用大型围网,只用绳钓,但事实是鲔鱼数量在锐减。当鲔鱼像其他灭亡的物种一样悲惨,所有爱鲔鱼的人都是凶手!这是人和鱼更深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