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明中华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文明中华网 > 新闻 > 原创

中华文明网

(原创)让旅游改变生活

发布时间: 2016-05-09 14:29原创
一份数据显示,美国今年的应届毕业生中将有70%多没有工作。我问过不少毕业班的美国朋友,没有工作怎么办?绝大...

(原创)让旅游改变生活

老胡旅游 · 2016-05-09 00:12

(原创)让旅游改变生活


一份数据显示,美国今年的应届毕业生中将有70%多没有工作。我问过不少毕业班的美国朋友,没有工作怎么办?绝大多数人的回答是,去旅游。这个回答或许会令旅游业的人感到一些振奋。毕竟,在国际金融危机、甲型H1NI流感、恐怖主义的多重威胁下,旅游计划已从很多人的日历中消失了。  

    其实,眼下暗淡的,只是作为商业体系一环的旅游行业。而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旅游却在萧条中愈显弥足珍贵。生活离不开旅游,旅游也改变着生活。一份工作,带来了物质生活的保障;一次旅游,则为这份生活寻找意义。只有经历旅游,才能让生活的智慧永不枯竭,才能获得历久、厚重的人生哲学。  

    人们常说,“旅游是认识一个人的最好方式。”没错,尤其在长途旅游中,人在平时生活里装扮起来的自己,会渐渐显露出来,美的,丑的,善的,恶的。有的旅伴会终生为友,有的则重归陌路。人们不一定想到,旅游也是认识自我的最好方式。脱离了既有的社会网络与文化习惯,完全暴露在陌生环境中,每个人都在差异中寻找着共鸣。无论是差异还是共鸣,都离不开对“自我”的追问:我是谁?  


    “我是谁”,是无法通过注视镜子里面的自己来解答的。一个婴儿,最初通过家人认识自己。后来,每当一个新的面孔出现在自己面前,他/她会更进一步理解自己的惟一性,对自己的认同便加深一步。依此逻辑,一个人如果认识越多的人,便可以越清楚地对自己进行定义。每当认识了足够多的人之后,人们对自我认同的塑造也就趋于完成了。  

    但上面的逻辑只适用于一个固定的社会网络,一旦进入全新的文化环境中,那个已经形成的自我,会忽然变得模糊不清起来,需要重新调整。那个已经熟悉的“我”,忽然又变得那么与众不同。相较于中华文明中对人际伦理与社会规范的看重,西方文明似乎更加关注对生命意义以及个人认同的探寻。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西方文学史中,最伟大的作品大都与行走有关。从《奥德赛》中奥德赛的归乡之旅,到《神曲》中但丁在地狱里寻找爱的归宿,再到《浮士德》里浮士德跨越时空的旅行,都体现了西方文学的一个重要取向:将个体从当下抽离,用一段旅程来参透生命的内涵。最终发现,正如荷马所说:人生就是一场旅行。


  

    无论是但丁还是浮士德,他们的旅行都有着相似的时代背景。那都是危机与光明交织的时代,价值与信仰受到冲击和质疑的时代。他们穿越时空,看到了未知的世界,发现了真正的自我。其实,今天我们所经历的国际金融危机的背后,又何尝不是一种相似的价值与信仰的危机呢?在这个大到文化形态、小到言行举止都日益全球化的时代,究竟还有没有一个独立的、惟一的“我”存在于生活中呢?回答这样的问题,旅游是最好的方式。  

    当然,我们都不是大人物,也写不出伟大的作品,但这并不会因此降低我们身后背包的意义。每一次上路去寻找美好,都是对生活的负责。如果说人生是一场长途旅游的话,那么每一次旅游,反而成为一个个驿站,供我们停下来休息,思索,整理背包,也让我们有机会松开紧皱的眉头,展颜微笑。正因如此,我有很多朋友,在他们人生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都要进行一次长途旅游,让自己在繁琐的选择中将心情理顺。  


    这样的旅游,是对过去的整理、对今天的塑造、对未来的探知。破旧的背包里,藏有多少回忆,从回忆中,重新认识了自己;在行走中,什么样的身份,什么样的言语,反映的是今天的自己;在期待中,对明天第一缕阳光的渴望,勾画出即将到来的自己。旅途中的每一座山、每一片水、每一条崎岖不平的路,都是镜子,照射出那一刹那的自我,也照射出了永恒的生活。  

    这样的旅游关乎金钱,又不关乎金钱。对有些人来说,旅游是有钱时的游戏;而对有些人来说,旅游则是清贫时的快乐。有钱人在旅游中看到的是金字塔、卢浮宫、自由女神;清贫者在旅游中看到的是城郊的溪水、远山的红叶、民居的雕花。金字塔和卢浮宫一天天在破旧,而溪水和红叶却总是清澈、耀眼。  

    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鼓励旅游,对政府来说,是拉动内需的措施;对个人而言,却是生活的组成。在旅游中,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奥德赛,谱写英雄的旋律;每个人也都是自己的浮士德,拷问内心的价值。在整个世界都变得没有什么不同的时候,一次旅游,或许能让你重新发现,自己是那样的与众不同。


老胡旅游(laohulv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