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客微访谈:为什么中国的学校培养不出大师?
辅导资讯
现在的位置:主页 > 辅导资讯 >
霞客微访谈:为什么中国的学校培养不出大师?
时间:2016-05-24 15:02来源: 作者: 点击: 次
霞客微访谈③|北京四中谭小青解读钱学森之问:为什么中国的学校培养不出大师?“道元计划实际上要回到一个最大的原点——钱学森提到的‘我们为什么现在还培养不出大师’。
霞客微访谈③ | 北京四中谭小青解读钱学森之问:为什么中国的学校培养不出大师?
“道元计划实际上要回到一个最大的原点——钱学森提到的‘我们为什么现在还培养不出大师’。”
北京四中副校长谭小青在首档全国校长高端视频微访谈节目——校长派·霞客微访谈中这样说道。
采访现场
首档全国校长高端视频微访谈节目路途遥远,勿忘初心。霞客,与梦想者同行!首届全国中小学科技教育创新发展高峰论坛现场口述
在社会上有许多不一样的孩子,人们习惯称这些孩子为偏才或怪才,我们认为,其实每个人相对其他人来说都可以叫做偏才、怪才。这是北京四中在“道元培养计划”探索中的一个小体会。“道元培养计划”并不仅仅是中学能做的,大学、小学、幼儿园都可以。
教育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孩子创造力的伤害?
这件事情的背景是北京市教委在2010年允许有一些特色实验班,当时我们努力想把一些想法付诸于实践,快三年时,中央电视台认为想法很好,让我们拍片。但实际上,我们不想把这样一件事情做太多的宣传,也不想得到什么认可,我们觉得这种事情必须得扎扎实实做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才能有一点收获。
关于理论的探索,我一直在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要这么改?有许多时候,我们是缺乏理论支持的。如果做道元培养计划,应该有一些理论支撑。我们也找了很多理论,包括在大学里面学的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我无意去否定这些理论,但是又觉得很多理论不太适合于我们做的这件事,所以我们做了一些基本的假设和认识,暂且斗胆把它叫做“道元理论”。
比如,任何人都有好奇心和创造力,这是大家的普遍认识。但为什么到后面又没有了?是教育的原因,其它原因,还是自己的原因?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创造力主要不是培养而成,而需开发或激发。保持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或者说教育怎么样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孩子创造力的伤害或扼杀是至关重要的。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培养孩子明确而坚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或者是在现在的环境下,孩子能执着、主动、专注、坚定、忘我、痴迷......不计后果和功利得失做一件事情。我在中央电视台《挑战不可能》的节目中看到北京有一个人坚持了30年研究乐器“阮”,从八几年开始研究到现在,把自己的家产都投在了上面,默默坚持,社会上的许多诱惑跟他没太大关系,也一直没有得到太多的认可,但他做得非常快乐,可能也会有一些痛苦,可他真的非常痴迷,我觉得这样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
学校如何保护学生的奇思妙想和想象力?
现在检测认知水平的方式恰恰检测不了创造力,或者说很多评价的东西,根本没办法用一些量化的指标检测人所承载的东西。
创新本质上是对旧有思维的突破,其物质基础是脑神经的可塑性。重复性训练所形成的思维定势会妨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应当适当减少低效的重复性训练,引导并鼓励学生发现、寻找和关注新的现象、事物和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实际上目前我们对思维的物质基础还是没有弄明白。我们的理论比较匮乏,是因为我们对脑袋还是未知的、对脑袋的研究是匮乏的,我们甚至不知道在讲话的时候,脑神经是怎么运动的。所以我特别赞成十八大提出的理论创新,我们实践并不缺乏,而缺乏理论的东西。
学习活动是脑神经系统的构建过程。主动探究式学习与从事创造性活动对于脑的促进作用是相近的甚至相同的。因此,倡导主动探究式学习是激发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兴趣领域,促使学生在其兴趣领域中主动探究学习,发展其个性化的认知方式和思维特质。创造力的发展需要自由遐想和思维空间。宽松、低压、低利害、和谐交往的人际环境有利于发展人的想象力。我们的课堂或平时的教育活动,有时候学生问的问题如果老师没有准备好,就会不让学生说,这种现象现在虽然越来越少但特别值得关注。在学校课堂上保护学生的奇思妙想和想象力,宽松、低压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道元培养计划”——激发和培育每个孩子的兴趣点
“道元培养计划”所构建的才智结构特点是“宽基座、非平均、非致密”(广泛涉猎各领域知识,突出主要领域,其它领域知识不要求达到相同要求,淡化细节,注重核心知识与核心素养)。这种结构我们称之为“埃菲尔型”(与埃菲尔铁塔的形状相似)——主要的兴趣领域由若干次要知识领域支撑,支撑作用大小由学科之间相关性所决定。
特色实验班贯彻的是刘长铭校长的理念,整个操作是我同一批老师去努力实践,前期研究是一星期一个会议,有很多的困惑需要我们仔细琢磨:特别是怎样培养出执着、坚定、不为功利所动的献身精神;怎样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培育每个学生的兴趣点。
我们的想法显然不可能完全用现有的班级管理制度进行开展,必须得打破现有某些管理制度,包括选拔机制。如果还是按照出一份试卷,录取成绩高的学生的方式,与现有的选拔方式没有什么差别,显然是不行的。我们咨询了很多专家,甚至还想过能否用一种迷信比如看面相的办法来选拔。不过,那些只是我们的一些想法,现在我们已经基本探索出一套还算比较理想的选拔方式。
教育探索路上的困惑与展望
1、“道元理论”的思考与探索。特别希望中小学老师联合起来,把实践上升为理论,用我们所总结的理论指导更多的实践。
2、道元学生的甄别与选拔。有人说北京四中道元培养计划就是选一些好成绩的学生做探索,当然容易了。实际上这种说法大错特错,我们选的这些学生不是试卷考出来的,也不是中考分得出来的,我们做的这项探索不以考试分数来检测。
3、道元学生的评价。现在有些东西把学生评价“死”了,让学生最终得不到发展。
4、道元学生的出路。这也是我们比较担忧的,不过从目前的结果来看还算满意。
实际上,目前的探索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是担忧。因为我们有太多的困惑,比如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大师”?我们有责任去思考、探索这个问题。如果条件允许,“道元培养计划”会默默地探索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
(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大学培训中心主办,校长派、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协办的“首届全国中小学科技教育创新发展高峰论坛”现场内容编辑整理)
【下期预告】北京市新英才学校剑桥国际中心校长李放大
采访现场
李放大校长谈stem和steam的区别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