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类综艺爆红 一句诗一封信怎么打动我们的心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如果你最近晚间看了央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也许你会在朋友圈用两句诗词,表达前两天西安春雪的兴奋之情。央视比拼诗词的《中国诗词大会》,黑龙江卫视简单读信的《见字如面》,在满屏喧嚣的各类真人秀、唱歌综艺中,像一股清流,让观众沉浸在传统文化的美中久久不能自拔。
对诗 古代人常玩的游戏真有趣
曹植七步成诗、唐伯虎对诗对穿肠,在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观众感受了一把古人对诗的才情万丈。16岁高中女生武亦姝,在紧张的“飞花令”环节中,微微含笑,古诗词信手拈来,让无数网友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称她满足了自己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
百人团来自全国各地的选手,上至七旬老人,下至七岁儿童,既有大学教师,也有普通农民,还有在中国学习工作的外国留学生。康震、王立群、郦波、蒙曼四位点评嘉宾从不同维度解读诗词。主持人董卿不时流露出的古典文学积累;加上3600平方米演播室搭建成绚丽水舞台,波光粼粼中倾听诗意人生,百人团答题时大屏幕万箭齐发营造紧张氛围,《中国诗词大会》借助各种现代手段,让中国诗词中所蕴含的绝美意境,更加形象地呈现在所有观众眼前,让《中国诗词大会》产生了巨大的魔力,让观众沉浸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感中不能自拔。
而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中题目所涉及的诗词内容也进一步拓展。入选节目的诗词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再到毛泽东诗词,时间跨度达数千年,涵盖中国文学史。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怀。
“我妈其实背不出几首诗,但她春节期间一直在追这个节目,她觉得这些诗歌听上去非常美。”观众张小姐告诉华商报记者。“感觉这些选手从容地背出绝美的诗句时,气质简直要冲破电视机啊。”网友默默留言称。
念信 通过声音感知情谊
一封信、一个演员、一张讲台,黑龙江卫视的节目《见字如面》用最简单的形式,对抗当下流行的各种超大型喧嚣的综艺节目,却在观众中掀起波澜,以零差评的口碑在观众中流传,被誉为“综艺清流”。节目一经播出,网络版点击量就达几百万,豆瓣评分9.3。
节目组从全国各大图书馆、档案馆、文学馆、博物馆、文史研究机构、名人故居、民间及私人信件收藏家手中,初选出千余封信件,而最终入选的只有百封。选信过程极尽艰难,但也惊喜不断。从春秋时代的第一封私人家书,到魏晋唐宋,从晚清民初一直到现在。据节目组介绍说,目前收集的书信不太会出现那些大众耳熟能详的“名篇”,它带给观众的,就是意外。
比如第一期,归亚蕾读了蔡琴在前夫杨德昌死后的一封公开信《让他活在我的歌里吧》,这封信也被誉为“史上最佳放手信”,是蔡琴对这十几年感情的尘埃落定。王耀庆和张国立念的黄永玉和曹禺间的往来书信,这两封信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文坛一段赤诚相见、披肝沥胆、见骨见血的交流。而王耀庆和张国立精彩的诵读,让书信中那种赤诚相见的友谊跃然于眼前。第二期中,蒋勤勤朗读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诀别信,观众通过演员的声音感知到书信中的情谊。
原本私密的家书、情书、与友人的通信,兼具个人情感和时代印记,《见字如面》通过演员们恰如其分的声音表演,打开了人们认知历史、认知名人的另一扇窗。更让沉浸在手机、网络的方便中不能自拔的现代人感叹:从前的“慢”生活,是那样的有滋有味,经得起时间流转。
清流 文化类综艺魅力凸显
相亲节目火,男男女女都到电视上去找对象;唱歌类节目容易红,歌手们换着法子站上舞台唱歌;真人秀热,明星都在荧屏里奔跑;在各种喧嚣的综艺娱乐节目中,这两档略显朴素的文化综艺,就像是一股清流,不消费明星、不制造话题,让整日奔忙的观众在传统文化营造出的美感中慢了下来,感知美好。
正如《见字如面》节目的嘉宾许子东教授所言:“这个年代,书信正在走向消亡,但书信中所承载的文化、文明,不应该被消亡。”《见字如面》的总导演关正文也表示:“每个人都需要了解和思考自己以及所处的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生命的价值,很多体验若不能亲历,就会期待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启发和依据。这是人们离不开故事阅读的根本原因,也正是《见字如面》大众性质最坚实的底气。”而凭借《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的康震教授则认为:《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说明观众一直都很渴望出现这类既高大上又很接地气,非常精致优美,又为大家喜闻乐见的节目,“它的高收视和好口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对高品位文化节目的诉求和渴望。只要有一个适合的节目出现,大家就一定非常喜爱。”
访《中国诗词大会》点评嘉宾、北师大教授康震
歌咏生活的方式变了
追求美好的意愿是不会变的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幕,观众和选手一起答题,了解更多的古诗词,而几位大学教授作为点评嘉宾,更让观众深入了解诗词之美。华商报记者采访到点评嘉宾之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他认为古诗词是跨越时代的。
华商报:作为传统文化的研究者,你怎么看待《中国诗词大会》如此受欢迎?
康震:这个节目受到人民群众这样的欢迎,说明传统文化的传承普及一直没有中断。很多普通人都在参与学习,答题的人也不是经过培训、集训才来上节目的。正是有这样的群众基础,我们的节目才能办起来。不过是节目形式所限,只能呈现百人团,在电视机前的千人团、万人团,人家的水平也不差,才能形成电视内外交相呼应的局面,节目的出现是恰逢其时。
华商报:有声音说《中国诗词大会》让传统的诗词复活了,你怎么看这种说法?
康震:13亿中国人,只要有1亿人在学传统文化,它就不会断。现在只是一个武亦姝夺冠,但其实我们有千千万万个武亦姝,大家都在认真学习。广大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从来就没有消减过,只是缺少传播展示的舞台。
华商报:你觉得古典诗词的美在现代社会还有价值吗?
康震:这些古典诗词能流传这么久、在当代流传这么广,正说明它是跨越时代的。只是古代是写在绢帛和纸上,而现代是放到网络上、微信里。美是永远不会变的,李商隐、辛弃疾用诗歌表达怀才不遇,换到现代就是《悟空》那首歌里唱的:“我要这铁棒有何用!”这种苦恼和烦闷,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歌咏生活的方式变了,但追求美好的意愿是不会变的。这个时代更要倡导、引导大家去学习、去分享古典诗词的真善美,让科技与人文结合的更好,让技术的便利和快捷,与古典诗词的美融合在一起,使得传统文化借助现代科技的便利,更好的随身携带、随心携带,这才是核心。
华商报:百人团的人来自各行各业,还挺让大家惊讶的。
康震:喜欢是最好的老师,选手们对诗词信口拈来,这种本事不是一天两天能炼成的。
华商报:观众都觉得很多选手气质非凡,有人说武亦姝满足了他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诗词是不是真的会让人变得不一样?
康震:现在看人家武亦姝像个淑女。如果一天活得像个狼一样奔来奔去,天天捧着手机,怎么可能像武亦姝?现在人的生活节奏太快了,往往是脑袋都过去了,身子还没过去,身子过去了,脚还没有过去,撕裂感很强。每个人都是拿着手机看东西,你要是看一本书,就得先坐下来,把书翻开,得一个字一个字看,有时候还得批注。捧着个手机,天天跑着看着,能看个啥?你试试早上起来看半本书、晚上看半本书,一个月下来,别人都会觉得你气质不一样了,这么文气。
华商报:董卿的主持也让很多人觉得惊讶,你怎么评价?
康震:董卿是非常敬业的主持人,也是一个非常有内涵的主持人,而且我相信董卿在日常生活中也是素有积累,同样也很严肃认真的对待节目,做了很精心的准备,和我们这些专家做了很多沟通。可以说她是想和大家一起努力把这个节目做好的同时,无意之中展示了优秀的素养,展示出了她为人们所不熟悉的另一面的风采。
华商报:新一季的节目中增加了毛泽东诗词,这是怎样的考虑?
康震:既然是《中国诗词大会》而不是《中国古典诗词大会》,当然就应该有当代的东西。而在当代诗人中,毛泽东诗词作为古典诗歌的创新典范,他绝对是一位优秀的诗人,所以当时我提出增加毛泽东诗词的想法是,和节目组的其他人不谋而合。
访《见字如面》制作方传播部总监邓艳玲
那些书信里关照着历史
《见字如面》播出之后,观众通过演员的声音演绎,去品读了鸿雁传书的慢生活之美,华商报记者专访到节目制作方实力文化媒体传播部总监邓艳玲,谈及制作节目的初衷,她认为当代人经历的东西,都可以从前人那里找到答案。
观众需要激荡内心的节目
华商报:《见字如面》节目的策划初衷是什么?
邓艳玲:我们之前做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都是扎根于中国本土文化的土壤上精耕细作。我们决定做这样的节目,主要是看到它的价值是不是值得在今天被人们关注、发扬光大。做这样一档读信节目的目的,不是为了怀旧,而是觉得这些书信关照着中国人这一路上走过来的历史,关照中国人内心情感的走向。当代人所经历的东西,其实在前人那里都可以找到答案,当代人的困境,古人都经历过。
华商报:如何看待最近人文综艺的脱颖而出?
邓艳玲:这样的人文综艺能够脱颖而出,触动人们的心,这说明现在的观众有多方面的需求,也很需要激荡内心、提高脑力的节目,我们节目的总策划、总导演关正文一直说要相信人类文化强大的修复力。人的情感需求、头脑体验肯定是需要高品质文化类的节目。
华商报:读信的明星让观众非常惊喜,你们对邀请明星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吗?
邓艳玲:我们一开始就对明星设定一个红线,因为节目需要明星的声音去表现,因此我们要找那些当红实力演员,可以用声音去演绎不同时代、不同情绪的人;写信人有老中青三代,读信的明星也是老中青兼有。
明星抱着做有情怀的事来参加节目
华商报:邀请明星难吗?还是大家都欣然应允?
邓艳玲:因为这样的节目没人做过,也不知道做成什么样,所以大家都是抱着做一件有意义、有情怀的事情来参加节目。比如何冰作为话剧演员,非常了解文字对演员舞台表现的功效,所以一听到节目就决定加入,就像他说的:“我愿意用我的拙嘴,去展现文字之美。”归亚蕾定居在洛杉矶,她是第一个定下来的演员,她觉得这个节目非常有文化内涵,肯定会让观众有很多思考。她提前一个月就要了自己要读信件,反反复复练,给家人读,到录节目时基本可以脱稿。张国立是听到《见字如面》这四个字就要来参加,因为在他的人生经历中,这几个字蕴含着太重要的意义。林更新作为小鲜肉演员答应参加这个节目,是对自己的艺术生涯有一定想法,别看他平常在微博里和其他节目里科插打诨,但他想通过这个节目呈现不一样的林更新,展现自己更丰富的一面。
华商报:很多观众在看节目时感叹传统文学之美,向往一书一信的慢生活,但节目之后还是该怎么过怎么过,怎么看待这样的落差?
邓艳玲:文化类、人文类节目的走红,表明我们的大众的精神追求开始上升,开始注重精神生活的品质,这是一个好的现象和苗头,这种状态就已经让人非常欣喜,不用太在意这样的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