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战 善战 胜战 军人的三重境界
我向来认为,不怕死,只是我们讨论军人品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军人赢得尊敬的前提和基础。“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古人的这样一种追求抑或标准,充其量是一个地板标准。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官爱财、武将畏死,这样的民族是难以自立于世界的。
人类恐惧死亡,是个不争的事实。然而,一旦战争来临,真正的军人,必须能够克服对死亡的畏惧。“侠客不怕死,怕在事不成”。匹夫一怒,尚且敢于流血五步,作为以战斗为己任的军人,除了不惧流血牺牲,还应有更高的追求和标准。
国防大学著名教授金一南有句名言:“军人生来为战胜。”不怕死诚然可贵,但是,如果仅仅以为不怕死就代表了军人的最高精神追求,那就未免低估了“军人”这两个字的真正内涵。军人素养的高下,以“三重境界”衡量。
第一重境界:敢战
“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樊哙勇闯鸿门宴,怒目项王,是敢战;张飞面对千军万马,断喝当阳桥,是敢战;长征路上,率部断后掩护主力过湘江,全军覆亡后宁肯从伤口处扯断肠子也决不做俘虏的红34师师长陈树湘,更是敢战。还有纵身跳下狼牙山崖的五壮士,还有托举炸药包与碉堡一起粉身碎骨的董存瑞,开着战机撞向敌机的孙生禄,都是敢战的典范……正是一代又一代敢战之士的无畏壮举,铺绘出了军人这一职业的壮烈底色,塑造了人们心目中的军人形象。
从古到今,对于战场上的敢战之士,我们满怀敬意。同时也必须认识到,仅仅敢于战斗甚至牺牲生命,并不意味着一个军人完成了全部的使命。甲午海战,邓世昌等一批以死相拼的将士,足以称得上“敢战”。然而,空有现代巨舰而无现代战斗素养的北洋水师,把一场最不该输的仗输得一败涂地,也彻底葬送了这些军人的勇敢和生命。人们固然可以把战败的责任推给国力的衰微,推给体制的僵化……然而,军人的战败之责,又岂可推脱?甲午之殇已过百又十年,至今仍是中国军人难以释怀的痛。
第二重境界:善战
敢战,意味着具备了血性;能战与善战,表明一个军人拥有了与其职业相匹配的技能,表明一支军队拥有了能打仗、打胜仗的底气。
血与火的战场,要靠实力说话、凭真本事生存。关羽温酒斩华雄,靠的是实打实的实力;赵云百万军中七进七出救阿斗,凭的是硬碰硬的本事。“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在他们之前,李广之所以拥有“飞将军”的称号,除了具有射箭入石的超群武力值,他的骑术也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及至近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无论是轴心国一边的古德里安、隆美尔,还是盟军一方的艾森豪威尔、朱可夫、蒙哥马利,无一不是能够创造经典战例的能征惯战之辈。
以“小米加步枪”一路杀将出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更是名将如云,身经百战,战计百出,善于在劣势下捕捉战机,能够在险局中赢得胜机,“谈笑间”令对手“灰飞烟灭”的战术大师数不胜数。一代敢战且善战的军人,成为新中国屹立世界东方的重要基石。
抗美援朝,装备处于绝对劣势的志愿军,把拥有强大空军支援的机械化美军,从鸭绿江边打回到“三八线”……这一震撼世界的战绩,离北洋水师葬身黄海不过半个世纪。它所凭借的,是一代军人无所畏惧的牺牲精神,更是那样一代的将军与士兵丰富战斗经验和高超指挥艺术的结晶。一位老红军曾告诉我,当年八路军东渡黄河走上抗日前线,几番交手之后,小鬼子便开始正视起了习惯戴斗笠的南方兵,为什么?走过长征,身经百战,武器虽简陋,但打得既准又狠,足可以一当十。
如果说,敢战,体现的是牺牲精神;那么,善战,体现的则是职业素养。“敢战”加“善战”,才是讨论军人职业的标准起点。
- 上一篇:抗战时期的新疆“小阳春”
- 下一篇:下一篇:《诺亚方舟》决战天劫 罗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