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契丹风尚遇上大汉气象
扬州博物馆与内蒙古博物院、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推出 “神秘的契丹——辽代文物精华展” , 通过“前世今生”“草原帝国”“生命遐思” 等三个单元, 为观众揭开了大辽帝国的层层面纱。
辽国, 是北方契丹族建立的草原帝国, 也是草原丝路上的传奇, 疆域广阔、 实力雄厚,纵横欧亚草原, 与北宋、 西夏三分对峙、 鼎足而立二百余年。 契丹虽为马背民族, 但他们在秉持文化立场和民族个性的前提下, 海纳百川、 博众家之长而用之, 其葬制的演变便是一例。 契丹人初为树葬习俗, 后随佛教兴盛而崇尚火葬。 建国后, 普遍采用筑墓入殓、 安魂厚葬的土葬形式。 葬具独特, 民族风格鲜明。 尽管辽代的内蒙古地区和汉代的扬州地区, 时隔千年、 相距千里, 但通过对比, 我们依然发现辽代葬制与汉代葬制有着些许相似之处。汉朝认为 “灵魂不灭” , 统治者亦以 “孝” 治天下, 崇尚 “事死如事生” 的厚葬理念。 汉灭亡后, 魏晋南北朝实行薄葬, 而唐承汉制, 辽袭唐风, 辽国自然崇尚厚葬, 与汉相似。
下面分别通过扬州和内蒙古出土文物的对比, 为您解读汉、 辽葬具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铜缕琉璃衣VS银丝网络
汉·铜缕琉璃衣
扬州邗江 “妾莫书” 西汉墓出土
此件铜缕琉璃衣是玉衣的一种, 用琉璃代替玉片, 以铜缕联缀而成, 既反映了墓主人的身份等级, 又反映了汉代扬州超高的琉璃制作水平。 玉衣是供皇帝和贵族死后穿的葬服, 又称玉柙或玉匣, 是用许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并以金丝、 银丝或铜丝相连而制成的。 分别称为金缕玉衣、 银缕玉衣和铜缕玉衣。 以玉衣为葬服的主要目的是使尸体得以永久保存, 如 《汉书·杨王孙传》 载, 杨王孙认为玉石能使尸体千年不朽。 玉衣一般按部位可分为头罩、 上身、 袖子、 手套、 裤筒和鞋子6个部分。各部分均由小玉片如金、 银、 铜丝缕织而成。 不同的材料表示死者身份的高下不同。 据 《后汉书·舆服志》 记载, 皇帝使用金缕,诸侯王、 列侯、 始封贵人、 公主用银缕, 大贵人、 长公主用铜缕。
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辽陈国公主墓出土网络, 是契丹一种比较奇特的葬具。 此件银丝网络是用直径0.05厘米细银丝编织的特制葬衣。 它根据人体的各部位, 先分编成头网、 臂网、 手网、 胸背网、 腹网、 腿网7部分, 各部位编织完后, 穿套于死者内衣之外, 用细银丝将各部位衔接成一整体。 银丝网络之外再穿外衣, 束腰带, 戴面具, 套银靴, 佩首饰等。 这种风俗与契丹人意识中的祖灵崇拜和灵魂观念相联系,是契丹人相信 “形不散则神不离” 的结果。 客观地说, 网络如同汉代的玉衣一样, 是契丹 “富贵之家” 保存尸体、 意欲使其不朽的独特做法而已。
- 上一篇:当风尚被 a4腰穿脑
- 下一篇:下一篇:聚精神力量 倡文明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