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明中华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文明中华网 > 纪录片 > 历史

中华文明网

筑梦光影 记录历史

发布时间: 2019-06-23 11:31历史
《蛇口原貌》 何煌友 《春雷》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时光荏苒,光影不息。改革开放给深圳的经济发展、城市面貌及百姓民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这样一个人,用一部相...

筑梦光影 记录历史

《蛇口原貌》

筑梦光影 记录历史

何煌友

筑梦光影 记录历史

《春雷》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时光荏苒,光影不息。改革开放给深圳的经济发展、城市面貌及百姓民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这样一个人,用一部相机,记录下深圳跨越时代发展史的重要影像。在他六十多年的摄影工作中,用镜头真实记录下了深圳的发展变迁,绘就了一幅珍贵的深圳改革开放的历史长卷,他就是何煌友。

“深圳摄影第一人”何煌友于1938年出生于横岗西坑村,是深圳摄影学会的创始人及首任会长。从上世纪50年代起,他用镜头忠实地记录了深圳的沧桑巨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特区的艰苦历程和辉煌成就,以摄影见证了深圳改革发展历史。其作品不仅承载了一代人的城市记忆,观者更是可以通过他的作品,深刻感受到生生不息的深圳精神。

渔村原景中的丘陵河海再现朴质之貌,“三天一层楼”式的惊人创举仍历历在目,“敢为天下先”的深圳人芳华再现,“砥砺奋进”迎来新征程……这些独属于深圳的精神,在何煌友的摄影作品中,以一篇篇传奇故事来联结,历史的记录与摄影的文化也一脉相承。

自学起步 厚积薄发

何煌友是土生土长的深圳人。他于1955年应征入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在部队从事电影放映和摄影工作,1970年退伍转业。

说起他与摄影的缘分要追溯到1970年至1980年,何煌友在广东宝安县文化馆从事专职摄影工作,期间拍摄了大量有关宝安县的农业、工业、边防、渔业和文化历史状况以及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火热场面。他的作品质朴而饱含深情,为深圳留下了宝贵的城市记忆。

1955年,彼时还不满18岁的何煌友还是一个学生,在家乡报名参军,加入铁道兵第四师,成为一名光荣的铁道兵战士。在部队期间,何煌友用电影和相机丰富了部队战士们的文化生活。对于摄影,他是自学成材。他认真钻研摄影艺术,用手中的照相机记录了战士们战天斗地的工作和生活实况,并在长期实地拍摄过程中不断总结提升自己的摄影技术。

摄影于何煌友来说是一个迷人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一步一个脚印,牢记“业精于勤”这句话。何煌友曾经回忆说:“1970年,在宝安县文化馆工作时,我是唯一的摄影干部。摄影当时还不是艺术,只是我的工作。”当时县里没有报纸,没有电视台、电台,直观的图片宣传就靠何煌友和由他一人负责的新闻图片宣传橱窗。

所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当时怀抱满腔热情的他拿着那台海鸥相机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看到拍出作品放在宣传橱窗里,我就很有成就感了。但总觉得深圳的美景需要更多的镜头去捕捉。后来人们意识到摄影是一门艺术,摄影作品应该当作艺术作品来欣赏。那本持续拍摄了20年的摄影图册《鹏城叙旧》,不仅成为了记录深圳建设历史的图册,也是带给人们愉悦感受的艺术作品。”

沧海桑田,忠实记录

摄影的主要功能就是真实地记录历史,作为纪实摄影师就是要把现场的真实情况拍下来,越真实的作品越有它的历史价值。

何煌友是深圳经济特区建设最忠实的记录者之一。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为了记录那激动人心的岁月,何煌友跑遍了深圳所有的工地和重要场合,用手中的相机拍摄了一个个重要的时刻。如标志着改革开放建设正式展开的《蛇口炮声》、深圳建成的第一座高楼《金城大厦封顶》及深港关系转变的《港督视察深圳水库》等,还有用了三年时间才捕捉到那“一声春雷一座新城”,诞生了艺术与寓意俱佳的杰作《春雷》。

《春雷》是在他住的顶楼拍摄而成的。据介绍,1987年2月的一个晚上,当窗外的第一声春雷响起的时候,何煌友灵感顿发,迅速在阳台上支起三脚架,用相机整整拍了两个小时。正是“春雷一声,新城一座”这样的灵感和创意,让《春雷》这幅作品获奖无数。

这些激动人心的照片定格了一个个历史事件的瞬间和社会发展的过程,有着不可复制的价值。何煌友的摄影作品也得到了业内的高度认可。他1996年荣获中国摄影家协会“特殊贡献荣誉奖”,1997年被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授予“杰出贡献荣衔”“银质奖牌”“E-FIAP奖牌”,1999年荣获第四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这些沉甸甸的奖杯是对一个执着摄影梦想的摄影师的褒奖。

心系大局,无私奉献

何煌友留给深圳的财富不止于历史影像。

1980年7月12日是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经深圳市政府批准,何煌友发起组织成立了深圳市第一个文艺团体——深圳摄影学会。何煌友凭借开拓创新、勤劳实干的精神,带领深圳摄影学会白手起家。他积极组织、举办过各类型活动,比如培训、讲座、创作、赛事、展览等。这些方式都是他一贯坚持的推动摄影事业发展最有效的方法。

何煌友还开创了国内摄影年赛制度。为鼓励创作,何煌友提出举办“全年积分赛”。该比赛一年举行四个季度赛,每季赛事有不同的专题,如“深圳建设”“深圳人”等,按全年度的积分定排名,优胜者给予丰厚奖励。如此一来,充分调动了摄影师的积极性。

这种年度积分赛在1987年被推向全国,当时深圳摄影学会和香港合作方一起,举办了被摄影界公认最重要的全国性摄影赛事之一:全国摄影“十杰”年赛,这一办就是16年。

在何煌友的牵线搭桥下,深圳摄影学会1997年还成功承办了第24届国际摄联代表大会,这也是国际摄影界首次在亚洲举行代表大会,为中国摄影事业及深圳摄影人赢得了极高的国际声誉。

何煌友之所以能成为摄影界的一大传奇,不仅仅是因为他过硬的摄影技术和卓越的经营策划能力,还在于他无私的奉献精神。古人云,“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何煌友正是带着“爱民”与“乐民”这种对人民群众最深厚的情感才能创作出一件件饱含深情的艺术作品。他为社会为深圳做出的贡献不只在摄影艺术上,更表现在广阔的社会历史与现实生活中。

何煌友直到七十岁的时候仍心系深圳发展,心系深圳摄影事业,他说:“我现在已经七十多岁了,拍照片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爬山已经爬不上去了,跑步也跑不过人家了,现在再拍照比较困难。因为我几十年都在拍深圳的照片,我在考虑几十年以后,我看以前的老照片都找不到那个地方,深圳变化已经很大了,再过三五十年变化更大,更难找到原来的地方。”

2013年4月17日,何煌友因病在深圳去世,终年75岁。何煌友的离去,是深圳乃至全国摄影界的一大损失。何煌友一生都在为摄影事业奋斗。他为摄影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个人用一部相机记录了一个城市二十多年的发展史,记录了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

40年风云激荡,时至今日,通过何煌友的摄影作品所展现出来的敢于拼搏奋斗、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深圳精神仍在传承及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