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明中华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文明中华网 > 纪录片 > 人物

中华文明网

丹青难写是精神——行业典型人物写作刍议

发布时间: 2019-03-11 10:13人物
核心阅读写好典型人物的思想、精神,需要记者从人物的事迹中提炼出反映其行为本质的“思想内核”,以此来谋篇...

写好典型人物的思想、精神,需要记者从人物的事迹中提炼出反映其行为本质的“思想内核”,以此来谋篇布局,编织素材,统领写作,这需要下大功夫思考、思考、再思考!“丹青难写是精神”就是这个道理。

写出典型人物的“精气神”,须做到两个确认,即确认为什么现在要写这个人?确认写这个人物的主题是什么?在动笔前还要思考3种关系:时代与个体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高大全与接地气的关系。

围绕报道主题将主人公在关键时刻、重大转折点上的矛盾冲突写深、写透,通过矛盾冲突的化解过程来展示人物的“精气神”,是做好典型人物报道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选择反衬或烘托典型人物“精气神”的背景资料时,首先要目的明确,其次要视野开阔,最后是取材要机智。围绕人物报道主题将背景资料巧妙穿插,让其和报道的人物精神浑然一体。

人物通讯主要是描写和讲述在特定环境中有着特定行为的人的故事。报道中的典型人物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主人公的事迹、思想、品格等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惊人的穿透力,体现时代特征,尤其是典型人物身上蕴含着特有的“精气神”,很容易让受众产生共鸣、共情,使之得到相关借鉴、提示、警示和教益,简单说就是能起到榜样引领、典型示范作用。

写出“精气神”需下大功夫

多年来,我国主流媒体通过人物通讯将一个个典型人物形象鲜活地展现在受众面前,如焦裕禄、徐虎、任长霞、廖俊波、黄大发等。“万有皆逝,惟有精神永存”,无论时间过去多久,那些既见信念坚守,又见人格风骨,更有家国情怀的典型人物形象,始终在人们思想深处“唱歌”,拥有穿越时空的“魔力”,影响着一代代人。即使在自媒体蓬勃发展、人人都是传声筒的当下,通过人物通讯塑造典型人物依然是主流媒体引领社会舆论导向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要“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这“三有”要求在人物通讯写作中的体现就是要写出典型人物的“精气神”。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色,而典型人物就是时代的“符号”,主流媒体的使命之一就是将这些“符号”奏成的乐章呈现给大众,立潮头、启人心、领时代。我国拥有近80家行业报,它们亦是新闻出版战线的主力军,覆盖读者对象达4亿人以上。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各个行业定会涌现出众多先进人物,做好典型人物报道是包括行业报在内的主流媒体的职责和使命担当。

在构建融媒体时代,典型人物的报道水平仍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报道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物的经历,二是人物的思想、精神。写经历属于就事论事,是记者的入门功课;最难的是写好典型人物的思想、精神,这需要记者从人物的事迹中提炼出反映其行为本质的“思想内核”,以此来谋篇布局,编织素材,统领写作,这需要下大功夫思考、思考、再思考!“丹青难写是精神”就是这个道理。

把握好两个确认、三种关系

写出典型人物的“精气神”,须做到两个确认,即确认为什么现在要写这个人?确认写这个人物的主题是什么?

所有吸引人的故事都是各式各样的人的参与而造成的。人物的经历、性格因所处环境不同,造成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经验等均有差异,每个人物其实都是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统一体。面对收集到的庞杂素材,在决定写某个人物之前,首先要思考,问自己为什么现在要写这个人。这其实关系到对所写人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只有明确了人物的新闻价值,才能做到不放歪炮,让所写人物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比如我国正处于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征途中,但高级技工缺口却达上千万人,这和社会上长期存在的人才观偏差有一定关系。在此大背景下,大力宣传劳动光荣、技能成才的优秀技能大师,就是在为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结构升级助力,这也是作为行业报的《中国劳动保障报》报道的重点内容之一。

确定了要写高技能人才并筛选了合适的采访对象后,就要根据采访对象的经历找到一个最能打动受众的主题。《中国劳动保障报》就刊登过一篇题为《港口设备的“守护神”——记厦门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冯鸿昌》的稿件,主人公从一名学徒工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其间的辛苦和付出、故事肯定有很多,记者在研究分析全部素材后,确定了“技能改变命运,技能报国”这个主题,随后一切精彩的故事、语言都围绕此主题展开。

把握好上述两个确认,在动笔前还要思考3种关系:时代与个体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高大全与接地气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个人的历史,个人是历史的个人。典型人物之所以典型是因为身上有着深深的时代印记,没有时代的天时地利,再有雄心壮志的个人也无法成为时代的弄潮儿;相应的,如果个人不够努力和拼搏,自然也无法统御时代大势传递出的磅礴之力。因此,在写典型人物时,一定要处理好时代大势和个人努力的关系,让两者统一到对典型人物“精气神”的刻画中来。

唯物辩证法指出,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个性也离不开共性。先进典型人物身上一般都具有的共性特征是:工作认真负责、勇于创新、敢于担重任、待人热情真诚、带头遵纪守法等。多数人物通讯的架构是围绕这些共性展开,这样的稿子看多了,未免有千篇一律之感,读者会有审美疲劳。要想让人物的精神“闪耀”,就必须围绕共性将主人公的个性化的东西展现给读者,否则,只有共性而无个性的文章只能归于平庸,平淡乏味,受众自然就意兴阑珊,无心阅读。

此外,人物通讯还忌讳一味的高大全的形式感,如果行文将主人公写成完人,无任何缺点,会让受众觉得有点“假”,反而可能产生距离感。人是社会人,少不了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先进典型人物也概莫能外,只有温情接地气,围绕主题展现人物最真实的工作、生活状态,才能让人物形象立体丰满、接地气、有“精气神”。要做到这一点,不妨从提问环节就开始设计,可以这样问:“你面临过或正在面临什么困难?你是怎么样解决的?”这样得到的具体实例对写出接地气的稿件会有裨益。

将矛盾冲突写深写透

时时、事事皆有矛盾,新闻就是展示矛盾冲突的荧幕。典型人物写作少不了涉及个人与时代的矛盾冲突、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个人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报道中的矛盾冲突越是激烈、深刻,故事才会越好看,越能吸引读者关注。因此,围绕报道主题将主人公在关键时刻、重大转折点上的矛盾冲突写深、写透,通过矛盾冲突的化解过程来展示人物的“精气神”,是做好典型人物报道的重要方法之一。

目前各主流媒体都在用较大篇幅报道三大攻坚战之一的脱贫攻坚工作,作为人社部机关报的《中国劳动保障报》也不例外,除了报道人社领域的扶贫工作外,报社集团还将视角投向了人社系统的驻村干部、第一书记等人物报道。报社下属的《中国社会保障》杂志就在2019年第2期的《扶贫人物志》栏目中刊登了文章《五年扶贫路 使命扛在肩——记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牌坊村驻村扶贫副队长孔祥智》。一般工作人员驻村扶贫多为2—3年,报道的主人公却在贫困村一待就是5年。

记者在写这个扶贫人物典型时就较好地将各种矛盾冲突写深、写透了。如文中有个人与时代的矛盾冲突:孔祥智接到了驻村扶贫这个光荣任务,可当时的家庭状况是“母亲病重,父亲脑梗,妻子怀孕”,接到命令后,“孔祥智用最短的时间退租了六安市区的房子,将父母妻子安置在了离市区一个半小时车程的老宅”,“两周后,母亲突然病情恶化,等不及转院便撒手人寰”,“哀痛中他下了决心,不能白白驻村帮扶,一定要把工作干好”。

文中关于人与人之间矛盾冲突的例子也很生动:一个已经达到脱贫标准的农妇为了继续享受各种补助不愿意脱贫,还在上级部门的脱贫督查中告状并骂主人公“孔书记你变了……你们都不是好人”。这是巨大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抓住这个“炸点”,文章就有看头。在多次上门做工作无效后,主人公想了一招,将这户人家的结对帮扶干部换成了当地小学的校长,这家有两个孩子在这所小学念书,“家长总不能和学校校长继续胡搅蛮缠吧。果然,2017年该户满意脱贫。孔祥智因势利导的工作思路奏效。”这个矛盾冲突以戏剧性转折的方式得到解决,读者阅罢自然会心一笑。此外,个人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在文中也多有呈现。

让背景资料与人物精神浑然一体

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写好典型人物少不了交代相关背景资料,要想真实、全面、客观、深刻地揭示人物报道的主题,就必须收集、整理、分析与人物有关的一般背景和特殊背景因素,这是写好典型人物报道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选择反衬或烘托典型人物“精气神”的背景资料时,首先要目的明确,为什么要用这些背景资料,能起到什么作用?其次要视野开阔,一些看似跳脱的背景资料能让读者从别样的视角看到更壮丽的“世界”。最后是取材要机智,要根据刻画人物“精气神”的情节进展做恰当取舍。在上述基础上,围绕人物报道主题将背景资料巧妙穿插,让其和报道的人物精神浑然一体。绝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在行文中过度堆砌、繁琐描述背景资料,让庞杂的背景资料喧宾夺主。

当然,要写出典型人物的“精气神”,除了上述浅见外,还离不开扎实的采访、写作基本功,尤其是要做好细节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场景、画面等,只有将精心挑选的素材与生气勃勃、形象鲜活的写作融为一体,将典型人物身上独有的精神气质传递给读者,让读者的所见、所感、所思、所悟和主人公产生共振,这样的报道才能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