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晓报社数字报刊平台
本报讯 近年来,埇桥区将文化扶贫作为扶贫扶志的重要内容,从补齐“文化短板”、文化下乡、文化旅游等方面,大力推进文化扶贫,开拓精准脱贫工作新局面。 补齐“文化短板”。以满足百姓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推进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实现了区、乡镇、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全覆盖。现有埇桥区图书馆、埇桥区文化馆,28家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36家公共电子阅览室,371家农家书屋,均免费向群众开放。2014年以来,建设省级农民文化乐园示范点2个,市级农民文化乐园示范点1个,区级示范点1个。2018年,累计投资6856万元,建设19个乡镇、10个街道、35个社区、165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持续推进贫困村文化广场建设,目前已完成63个村的文化广场建设,进一步补齐村级文化基础设施短板。 推进文化惠民。持续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在全区形成了崇尚科学、致富争先的良好氛围。去年以来,共开展“送戏进万村”演出323场,受益群众超过50余万人次;农村公益电影放映3818场次,累计受惠观众达80余万人次;开展农民体育活动1640余场;举办群众文化活动、培训、文艺演出等各类特色文化活动500余场次,惠及群众71余万人次。 实施文化启智。通过农村书屋、农村文化站等信息平台为农村群众提供产业发展、市场销售、就业创业等致富信息,打造农民知识技能“加油站”“充电桩”。近年来,共更新书籍等40余万册,开展各类读书征文、知识讲座、科技培训活动3200多场次,惠及50多万人次。同时,紧扣贫困户需求,采取送教下乡等形式开展个性化培训,开设了家庭餐制作、孕产妇、婴幼儿、老年人照护等家政服务等课程,提升贫困人口就业创业能力。 坚持文旅融合。利用皖北特色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乡村院落等资源优势,积极开发建设休闲农庄、特色农家乐、采摘篱园等乡村特色旅游产业,截至目前,共因地制宜发展农家乐、生态农庄、森林人家等800多家;开发乡村摄影、踏青赏花、特色民居等600家左右。2018年,乡村旅游接待人数32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6亿元。同时,采取景区+农户、景区+能人、景区+电商等方式,有序引导当地贫困群众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促进3000余人绿色增收,每人增收千元左右。 (本报记者 余明明)
埇桥区大力开展文化扶贫增强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