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明中华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文明中华网 > 军事 > 环球视野

中华文明网

史学大会聚焦全球视野下的中国 是从数百选题中产生的

发布时间: 2016-05-26 09:58环球视野
8月24日,王建朗、彭慕兰、克雷默(自左至右)等14位中外学者先后在国际史学大会首场主题会议上发言,阐述“全球视...

  8月24日,王建朗、彭慕兰、克雷默(自左至右)等14位中外学者先后在国际史学大会首场主题会议上发言,阐述“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拼版照片)。

  国际史学大会究竟离普通市民有多远?或许,第一场主题会议就给出了答案。在国际史学大会的历史上,关于中国的议题非常少,从第16届到第21届大会,25年间只有一项大会议题与中国历史有关,只有一次由中国学者主持大会。在24日的首场主题会议中,议题聚焦的就是“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大会的主持人之一就是来自中国社科院的王建朗教授。那么,这些议题是如何产生的呢?为何之前关于中国的议题如此稀少?首场主题会议,又是谈论的哪些话题?

  中国学者主持会议数量创新高

  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教授介绍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国家在学术上的话语权,一定与那个国家在现实国际关系中的话语权是相适应的。

  他说,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大国。在17世纪以前,中国的经济、文化一直处在世界的前列。18世纪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落后了。经过中国人民100多年的奋斗,特别是1949年以来将近70年的奋斗,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在2010年稳居世界第二。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现实的中国。在这样的背景下,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济南召开,历史学家的聚焦点从现实的中国转到历史的中国,很有象征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从1985年第16届大会到2010年第21届大会,大会议题中只有一项与中国历史有关,中国历史学家只是主持一场与中国有关的学术会议。

  而在本届大会上,四大主题的第一大主题是中国历史问题,主持人之一就是中国学者。可以说,这些安排大大提升了中国历史学家在这次大会中的作用。有这么多中国学者参与主持专题讨论会(或者圆桌会议),在以往的史学大会上是不可能的。

  大会议题最终确定需要过三关

  今年的国际史学大会,一共有四大主题会议,主题分别是: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书写情感的历史、世界史中的革命、历史学的数字化转向。

  那么,这些会议的主题是怎样产生的呢?

  张海鹏教授介绍说,按照国际历史学会的规定,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是由国际历史学会主办,大会议题的制定、提出需经国际历史学会代表大会通过。2010年大会申请通过后,国际历史学会向各会员国发函,征求议题建议。一般,会员国只会提出自己感兴趣的一两个议题。据介绍,目前,国际历史学会包括60个国家学会和30个专门领域,照此推算,各会员国提交的议题数量在上百个。

  张海鹏教授透露,中国史学会考虑到第22届大会在中国召开,要多反映中国学者的声音,为此做了大量准备工作。2012年初,中国史学会向国际历史学会执行局报送了20多个议题,其中10多个议题与中国史学有关,或是中国学者感兴趣的,或与历史学发展有关系。最后,国际历史学会执行局从中采纳了10多个议题。

  2012年8月,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此次召开的国际历史学会代表大会,经过一天讨论,通过了全部议题,包括上述四大主题。

  14位学者谈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作为会议选定的第一大主题,由中国历史学家、中国社科院教授王建朗和西班牙教授Elizalde主持,会议时间一天,分上午、下午两场。发言人共14位,其中有三位中国学者、三位意大利学者,还有美国、法国、日本、西班牙、瑞士、俄罗斯、加拿大、孟加拉国各一人,提供的论文涉及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尤其注重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

  在这次主题会议上,来自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的万明教授,主要以《中国的白银货币化:明朝中国与全球互动》为题。研究发现,在16世纪初,当全球化孕育萌芽,明朝的白银变成主要的在社会流通当中的货币,同时也开始成为国民账户当中记账的一个主要单位,使得明朝的白银经济得到了形成,进入了白银时代,中国因此变成全球化当中的一部分。

  日本东京大学的川岛真教授,则以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上的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为研究对象,对中国的朝贡体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对明清时期与西方国家的对外政策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提供了大量的一手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