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明中华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文明中华网 > 军事 > 军迷前线

中华文明网

二战电影70录(三):黎明前夜

发布时间: 2016-05-04 10:21军迷前线
新京报网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全媒体形式,为用户提供全天候热点新闻,涵盖突发新闻、时事、财经、娱乐、体育...

  46 《桂河大桥》

  国别:英国/美国 年份:1957

  沙场之外的人性交锋

  1941年底日军侵入缅甸,许多驻缅英军沦为战俘,无视《日内瓦公约》的日军役使战俘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1943年开始修建的“缅泰死亡铁路”,就是浸透盟军战俘血汗的工程,其中的桂河大桥一段,因1957年的奥奖同名电影而在西方广为人知。

  影片主角尼克尔森上校是位典型的英国绅士,讲原则,重荣誉,沦为俘虏后,日军要求他帮助修建桂河大桥,他本不肯就范,但后来转而认为在破坏性的战争中建设一项泽及后世的工程,能够体现英国军人的荣誉。于是尼克尔森反而全力帮助日军修好了大桥,竣工之日,他十分为之自豪。但盟军决定炸毁桂河大桥,他们派逃出战俘营的美军中尉希尔斯去执行炸桥任务,后者带队潜回桂河大桥布设炸药,却被尼克尔森发现,坚决阻止希尔斯毁掉这座凝聚自己和英国士兵心血的桥,争执中被日军发现,希尔斯等人都被打死,幡然悔悟的尼克尔森也中弹倒地,碰响了起爆装置,大桥轰然坍塌。

  这是一部探讨人性与荣誉的电影,这里的战争不单是沙场交锋,也是各种价值观与思维方式的碰撞,无论英国人、美国人、日本人,片中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之分,这种探索性,使本片在诸多战争影片中显现出与众不同的深邃。

  47 《华沙起义》

  国别:美国 年份:2001

  犹太人并非“无声”反抗

  犹太人是二战中受迫害最惨重的民族之一,《辛德勒名单》《说谎者雅各布》《美丽人生》中都可看到他们的苦难,但其实面对迫害犹太人并非只有逆来顺受,1943年4月,德国占领下的波兰华沙,犹太人就发起了反抗集中营政策的大起义。

  由于实力悬殊,万余起义者殉难,犹太区被夷为平地,约30万幸存者被送入集中营,但华沙犹太人宁为玉碎、宁死阵前的抗争精神,展示了这个苦难民族的血性。

  2001年的美国电影《华沙起义》就是描述这段历史的,单从电影角度来看,本片水准一般,但其记述的历史,弥补了二战电影中的一个缺环。

  48 《都回家去》

  国别:意大利 年份:1960

  意大利人的漫漫归乡路

  二战爆发后,意大利追随德国四处侵略,但在希腊、南斯拉夫、北非一败再败。1943年7月,盟军登陆意大利的西西里岛,1个月时间占领全岛,意军溃不成军,墨索里尼政府也因之垮台。9月盟军登陆意大利本土,此后意大利新政府加入盟军,被德军救出的墨索里尼则在北部组建傀儡政权。

  1960年出品的意大利黑白片《都回家去》,道出了意大利人眼中的这段历史:一天,收音机里传来了停战的消息,毫无准备的意大利官兵惊喜交加,踏上回乡之路,却遭到昔日盟友德国人的拦阻与杀戮。这是一部充满意式幽默的悲喜剧,笑中带泪,剧中人的遭际,正是热爱生活却被独裁者裹挟卷入战争的意大利人的缩影。

  49 《炮火弧线》

  国别:前苏联 年份:1970

  好莱坞大片难望其项背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苏德战场的局势已愈发不利于德国,同时,美军在北非登陆,即将介入欧洲战事,局势紧迫,德军只能冀望于趁着尚有余力,发动一次大规模会战打败苏军;而苏联方面,也准备乘胜收复失地。1943年7月到8月,两军围绕苏西部城市库尔斯克展开会战,双方共投入超过268万名士兵和6045辆坦克、是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会战。最终德军再败,战略优势彻底无存。

  前苏联在1970年-1972年曾拍摄了全长7个半小时的鸿篇巨制《解放》五部曲,其中开篇之作《炮火弧线》,就以此次会战为题材。这是一部典型的苏式战争片,气魄宏大人山人海,这种震撼断不是今时绿幕技术所能取代。2003年俄罗斯又拍过一部同类题材电影《将军日》,技术手段虽然大为进步,风格气质也更接近好莱坞水准,但却再无前苏联战争史诗片独有的雄浑气质。

  50 《喋血孤城》

  国别:中国 年份:2010

  八千虎贲会战常德

  1943年,中国战场上的战斗同样惨烈,11月,侵华日军第11军新任司令横山勇以重兵进犯湖南西部的常德,意图打开云贵门户,牵制国军在云南及缅北的攻势。继淞沪会战之后中国战场上最惨烈的城市攻防战常德会战就此上演。虽然国军在整个战区兵力占优,但常德一城,只有余程万中将率领的57师“八千虎贲”,在4万日军围攻下苦战10日,仅余数百残兵突围而走,12月9日国军增援部队收复常德,日军败退。

  但因常德一度失守,余程万得咎于蒋介石,险些被军法从事,后来他请大作家张恨水将常德保卫战写成纪实小说《虎贲万岁》,2010年的电影《喋血孤城》,就以之为蓝本。本片的战争视效在国产主旋律影片中已属上乘,不足之处则在于,对人物的刻画仍显平面化,也没能发掘与这一宏大题材相匹配的更多的人物群像,使影片叙事流于简单。

  51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国别:意大利 年份:1945

  暗战换来“和平解放”

  自1943年登陆亚平宁半岛以来,盟军的推进势不可挡,1944年,自顾不暇的德军终于准备退出意大利战场,宣布罗马为“不设防的城市”。此举让这座欧洲千年古城和1940年的巴黎一样免于兵火,获得“和平解放”。

  罗马的解放兵不血刃,但前期却远非如此顺利,墨索里尼政权垮台后德国试图直接控制意大利,意国的地下抵抗组织为此与纳粹特务盖世太保斗争,并付出惨重牺牲。因此,1945年二战刚一结束,意大利电影人就拍摄了这一历史题材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本片以类似纪录片的手法拍摄,讲述了罗马市民、神甫为掩护抵抗运动领袖而被纳粹杀害,最后将镜头定格在一群目睹这一切的意大利儿童身上,暗喻意大利的未来生生不息。

  52 《最长的一天》

  国别:美国 年份:1962

  艾森豪威尔也想参演

  1944年6月6日,对二战历史略有所知的人,都清楚这个日期意味着什么——伟大的D Day,诺曼底登陆战役,1940年仓皇撤退后,盟军杀回西欧,第二战场开辟,腹背受敌的纳粹德国开始灭亡倒计时。

  “无论对于盟军还是我们,这都将会是最长的一天。”当时指挥大西洋防线的德国陆军元帅隆美尔如是说。

  “最长的一天”,是后人对D日的印象,也是这部1962年美国巨制的片名由来。20世纪福克斯公司为之投下在当时堪称天文数字的1000万美元制作费,演员阵容星光熠熠,甚至当时刚卸任美国总统不久的艾森豪威尔都跃跃欲试,想加盟剧组扮演自己。

  影片以前所未有的盟军/德军双视角展开,使用英法德三种语言,除了前线的激战,也聚焦于双方将领及政治人物的运筹帷幄,几乎是以战略高度还原了诺曼底登陆,这样的制作水准令后世同类影片难以企及。

  53 《拯救大兵瑞恩》

  国别:美国 年份:1998

  八个换一个留下思考题

  斯皮尔伯格的名作《拯救大兵瑞恩》虽然题材与《最长的一天》重复,却是二战题材电影中绕不过的里程碑之作。

  影片在上世纪末作为“大片”被引进国内,一度万人空巷,故事情节已无需赘述,影片前半段是对历史的宏观重述,尤其是长达20分钟的奥马哈海滩之役的经典场面,冷静残酷的现实主义手法,可谓前无古人。后半段的微观叙事,似乎转入了“美国理念”的宣讲,8名战士组成的小分队奉命深入敌后,寻找失踪的普通士兵瑞恩,因为他的几位兄长都已阵亡,此刻远在美国的老妈妈在“等着他回家过圣诞节”。于是,为了拯救大兵瑞恩,小队全员牺牲。

  “八个换一个”的理念,在当时就引发广泛讨论,人命是否能用简单的数字衡量,当时被称为“冰冷的理念”,虽然这个问题注定不会有共识,却值得一再回味。

  54 《太平洋奇迹》

  国别:日本 年份:2011

  日本眼中的残喘“奇迹”

  1944年6月中旬,美军登陆塞班岛,驻岛日军节节败退,7月6日,眼看兵败势竭,几名日军高级军官在一处山洞里集体剖腹自杀,其中包括指挥了偷袭珍珠港之战的南云忠一海军中将。

  塞班岛战事结束后,第43师第18大队大尉大场荣等47名士兵在山中继续与美军游击作战,周旋到1945年底,确悉日本已投降后,大场荣才带残部出山向盟军缴械投降。其事迹2011年被拍成电影《太平洋奇迹》。

  单纯从军事角度来说,大场荣在塞班岛弹丸之地上的游击堪称军事奇迹,因此这部日本影片将之塑造为英雄人物,但同时,也不加掩饰地直呈了当时日军逼令塞班岛平民发起自杀冲锋的历史罪行。

  55 《行动目标希特勒》

  国别:美国 年份:2008

  德国失去一次“自救”机会

  接连的失败终于让一部分德国人看清,他们的“元首”希特勒,正是将德国引入灾难的祸首。

  陆军上校克劳斯·冯·施陶芬贝格就是一位觉醒者,他在北非战役中失去了右眼,却因之看清了德国的出路,那就是除掉希特勒,向盟军求和。他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军官开始密谋刺杀希特勒,行动代号“瓦尔基里”。1944年7月20日,施陶芬贝格将炸弹放入希特勒的会议室,可惜只将后者炸成轻伤,随后施陶芬贝格等人都被查出并处决,此事引发的大清洗中,隆美尔等名将也被迫自杀。

  德国人丧失了一个提前自救的机会,施陶芬贝格的失手让后人扼腕,因此他的事迹不止一次被拍成电影,最近一次是2008年汤姆·克鲁斯主演的《行动目标希特勒》,据说靓汤接下这个角色是因为他发现施陶芬贝格的相片,与自己十分相像。

  56 《遥远的桥》

  国别:美国/英国 年份1977

  全明星导致“行动失败”

  诺曼底登陆后,盟军为尽快突破莱茵河防线深入德国腹地,决定采取一场大规模空降作战,夺取德军控制的桥梁,以便让步兵抢在东线的苏军之前直捣柏林,这就是1944年9月的“市场花园行动”。

  为此,盟军出动了3个空降师和1个独立的波兰伞兵旅,可惜,这个勇敢的构想没能实现,原因就在于步兵和伞兵的协同行动,无法像预想的那样严丝合缝,一次夺取桥梁的行动进展不顺就会拖累全局,最终,阿纳姆大桥没能夺下,行动失败。这是盟军重返西欧战场后遭遇的最大一次挫折,阿纳姆桥作为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被称为“遥远的桥”。这也是同名纪实小说和电影的由来。

  电影《遥远的桥》几乎就是市场花园行动的真实写照,影片的演员阵容,安东尼·霍普金斯、金·哈克曼、肖恩·康纳利、迈克尔·凯恩、罗伯特·雷德福等人联袂的盛况几乎不可复制,此外更征集了上千名扮演伞兵的群众演员。但正如设想过于美好的市场花园行动最终失败,本片过于强大的明星班底也导致了戏份分配等问题,使影片过于冗长,气韵也因戏份分割而不够贯通,但本片过硬的制作水准,仍使其稳坐上世纪七十年代战争片头把交椅。

  57 《光荣岁月》

  国别:阿尔及利亚/法国 年份:2006

  非洲兄弟为法国而战

  西欧第二战场开辟后,一度流亡的法国军队也打回老家,法军中还有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从没来过法国,也不享有法国公民权,却要为法兰西的自由和荣誉而战,这就是来自法属非洲的士兵。

  1940年法国沦陷后,国防部副部长戴高乐流亡伦敦,创建“自由法国”。组织不断壮大,主要的兵源就来自北非、西非的法国殖民地,他们在非洲和欧洲战场为法国流血牺牲,甚至被有意地派往最危险的区域,与敌人搏杀的同时还要对抗“纯法国”战友的文化偏见,但他们的功绩湮没不闻。

  阿尔及利亚与法国合拍的《共荣岁月》,还原了非裔法国士兵本应享有的荣光,该片上映时,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盛赞,“他们留给我们的勇气和民族之间亲如手足的情谊……值得我们长久珍藏。”

  58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国别:前南斯拉夫 年份:1972

  一人代表前南斯拉夫

  瓦尔特,对于很多中国观众来说,对于二战期间南斯拉夫战场的了解,就来源于这个名字。

  1941年苏德战争前夕,德军入侵与苏联签有盟约的南斯拉夫,短短11天击垮南政府军,南斯拉夫投降。此后,铁托等抵抗运动领袖以游击战与纳粹周旋,《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瓦尔特的原型,活跃于萨拉热窝的瓦尔特·佩里奇,就是其中之一。影片讲述1944年纳粹德国眼见大势已去,准备召回驻南斯拉夫的20个师保卫本土,瓦尔特率领的游击队与纳粹间谍斗智斗勇,挫败德军掠夺萨拉热窝燃料资源的图谋。这部影片1973年被引进中国,在当时文化生活匮乏的时代,高大帅气的“瓦尔特”形象,迅速风靡中国,成了一代人的记忆。

  59 《血战1944》

  国别:芬兰 年份:2007

  芬兰困斗苏德夹缝中

  芬兰,有一段不为人熟知的二战往事。

  由于边界争议,1939年冬天芬兰和苏联爆发过一场战争,虽然给苏军造成了近10倍的伤亡,但毕竟国力悬殊,芬兰于次年同苏联议和,放弃了部分争议领土。此后,由于担心苏联再度入侵,芬兰在外交上倒向德国,并允许德军通行其领土领海,这也使得苏德战争爆发后芬兰再度被卷入。1944年苏联已对德军全面反攻,在北线,也攻入了芬兰境内,苏芬再次兵戎相见。

  以惯常的政治眼光来看,芬兰是站在纳粹德国一边作战,显然是非正义,但在芬兰人看来,1944年的战事是保家卫国,《血战1944》就是芬兰人眼中的这段历史,影片讲述这场战争的最后一役,塔里·伊汉塔拉战役,经过血战,芬兰人终于达成以战促和,甩脱了无故缠上的战争厄运,这部电影对多层次多视角了解二战历史,很有裨益。

  60 《坦克大决战》

  国别:美国 年份:1965

  希特勒打出最后底牌

  1944年冬天,眼见大势已去的希特勒发起了最后的困兽之斗,在比利时法国边境的阿登高地一线发动大反攻,试图重创美英,迫使其接受单独媾和,是为“阿登战役”。

  是役德军动用近30万兵力,经过1个半月的搏杀,虽然给盟军制造了9.1万伤亡(8.9万来自美军),但己方损失更重,10万人阵亡或被俘,外加约800辆各类装甲车和超过千架的飞机,仅剩的家底一战而空,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进攻。

  阿登战役又被称为“突出部战役”,也就是《坦克大决战》(Battle of the Bulge)的片名直译。这部电影虽然在道具坦克上摆了几处乌龙,用美军制式坦克“扮演”德国坦克,令军迷诟病,但整体上,较为如实地展现了残酷的阿登战役。

  二战电影70录(一):灾难世界

  二战电影70录(二):人物特典

编辑:戴玉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