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军迷的“私人游乐场”(图)
老军迷的“私人游乐场”(图) 老兵,战机,游乐场,...
“空军基地”的“装备”从何而来?曾任中国航空博物馆馆长的韩文彬,自然不会打博物馆的主意。这个老兵却喜欢到各地的垃圾站收集被解体飞机的残骸,再运回老家拼装、修补。老人当兵一辈子数十万元的积蓄,都用来买残骸、买旧雷达、买废旧飞行服,这才修建了这个“基地”。
和歼—5、歼—6、歼—7、歼—8等多种国产战机打了一辈子交道,韩文彬几乎有了一种特殊能力,那就是看一眼某个小部件,就知道它是不是飞机零件,是哪款飞机零件;摸一下废品的表面,就能知道它是不是报废飞机的外壳。因为这方面的特长,韩文彬才“淘”到这么多本该进入废品加工厂的“宝贝”。
老兵的“淘宝情结”,要从2004年说起。老兵萌生筹建“基地”的想法后,便联系“圈里”的航空发烧友,帮助他打探各地垃圾站是否有废旧零件。不久一位山东籍发烧友找到他,说发现了一架报废飞机的外壳,不知道是啥型号,于是将照片发给了他。老兵一看就认出来了,这是米格—15战机外壳,已经被割成几块。得知它即将被拆解处理,老兵急急火火赶到济南,花3万多元将其从回收站经营者手中“抢救”出来,雇了一辆货车运回保定老家。
老兵说,部队淘汰的飞机,在完成申报等手续后,要拆卸必要的军事装置,还要将机身做“截肢”处理,再流入社会中的回收站进一步处理。因此他看到的所谓飞机外壳,其实就是“残缺的肢体”。像看到伤病的子女一样,老兵看到飞机残骸破损不堪,心里非常难受,他下决心将其恢复原貌。他找来切割、焊接、除锈等工具,像当年在地勤部队服役时那样,小心翼翼将其生锈的部件清洗,将其破损的部位拼接,重新用铆钉将拆解的机翼固定,重新打磨、喷漆。由于机身残缺,它的起落架、副油箱等装置都已经找不到,老兵就凭借记忆中的数据,用铁皮、废支架及各种零件做原料,愣是做了一套副油箱、航炮等装置。后来估算了一下,老兵买废品花了3万多元,后来改装和维修花费足有四五万元。
两架米格—15,以及初教—5买来的时候都是惨不忍睹的零件,其中初教—5也是用了三四万元买来的。经过多年的维修和改装,现在已经能够用于静态展示。现在老兵正在全力维修和恢复从沧州一个废品站买来的强—5,如今它的机身已经修补好,但它的机翼还没有安装,机舱内的航点零件也还没来得及擦拭。买这架飞机的残骸花的钱远超过米格—15,未来修补的经费,恐怕也会更多。
老兵粗略算了一下,购买和维修4架飞机,以及其他4个展厅的零件,差不多得有四五十万元,这用去他当兵一辈子的积蓄,甚至还搭上了“家底”。
五花八门的终极藏品
除了4架战机之外,老兵筹建的“基地”还有4个分门别类的展厅,展览了很多“宝贝”。
在初教—5对面第一间平房展厅,就展示着各种和战机有关的配件。打开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套飞行服,接着便是一系列飞行员随身的装备头盔、驱鲨剂、救生电台、救生火柴等,老兵说,这些是他从其他发烧友手中淘来的,也有的是从垃圾堆捡到的。如今,他和不少回收部队物资的垃圾站经营者都有了联系,将来他们再回收到没见过的物件,都会找老兵过过眼。
除了飞行员的单兵装备,战机上的瞄准器、航空仪表盘、航空相机等装置,在这里也能一一看到。搞到这些物件的“路子”,可不是一般人能掌握的。作为顶级拆装机械师,老兵在任职期间,连博物馆的螺丝钉都没打过主意,更不会琢磨将某个战机搬回家。只是他在退伍后,依然凭借优秀的技术能力,在为一些空军部队“打工”,帮助战友所在的部队和单位拆装废旧的零件,或者处理报废战机。
偶然的机会,他得知某实验室要测试电子对抗方面的新装备,需要将战机吊起到20米的高空。考虑重力因素,实验人员只需要几架报废飞机空壳子,他受命负责拆卸报废飞机的航电系统,帮助实验室直接测试新装备在空机上的反应,于是他在“打工”之余,便联系实验室负责人,将这些报废零件买回家,放在这个展馆陈列。其实,很多零件卖废品都值不了几个钱,有些零件也仅仅是铜线、铝线还能卖钱,而老兵却将它们整体看做“宝贝”一样收藏,像瞄准镜、驾驶员坐椅等装置,多是通过这样的途径收集到的。而这个展厅内的几个机载雷达,则是从废品收购站捡来的。
展厅内还摆放着几个战机坐椅,型号囊括了初教—5、米格—15、歼—6等。来参观这个展厅的村民,都可以随便坐在上面体验驾驶战机的感觉当然,这只是所谓的“体验”。他在筹建“基地”时,一位俄罗斯空军武官看到他收集的战机坐椅,都感叹当年的米格—15坐椅设计的优异之处,而他也承认,在本国都没有看到过这样精细的藏品。
在隔壁的“航空发展史展厅”,陈列着从最早的飞机,到现在各国主流型号战机,如F—16、F—18、苏—27的模型。这些战机模型,大都是老兵在服役期间,自己动手根据战机比例制作的,回头再重新喷漆。还有几架是各地的专业级发烧友送给他,留在这里展示的。老兵说,他先后接待了上万人次的参观者,所有人都对这里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不仅因为这些木质、不锈钢制的模型仿真程度很高,还因为老兵是根据所有型号战机的特点,进行了“集中编队”,将战机根据战事需求组合在一起,因此观众看到的不仅仅是模型,更是空军的战术……
一个人的放映厅
老兵的“基地”还有不少“镇馆之宝”,那就是他从各地收集到的,一些“老爷机”的“心脏”发动机。这是一个专门的“发动机展厅”,里面陈列着涡喷—8发动机,即原来的轰—6等大型战机的发动机,以及涡轴—5发动机等三种型号的发动机,门外还陈列着一台正在后期维修的直升机发动机。
隔壁的展厅,展出的全都是陆军、海军、空军过去使用过的通讯设备,以及战机的机载通讯器材。这些都是老兵服役期间,在旧货市场“淘”来的,其中好几部通讯器材还可以使用。之所以置办这么个展厅,是老兵觉得对于这方面的收藏还算齐全,几乎囊括了几个时代的典型通讯器材,这样才能向参观者详述我国部队通讯发展历史。
在众多展厅中,最令人称道、令人留恋的不是这些难得一见的军事器材,而是“红色大片”的放映厅这是一个30多平方米的平房改建的。入口处摆放着数十个金属盒子,里面有56部黑白版的“红色影片”。放映厅入口前方的台阶上,陈列着两台老掉牙的放映机,对面墙壁摆放着很大的幕布,用来投影,房间的窗户被他用黑色幕布遮挡。除了放映机和幕墙外,所有空余的地方,都摆放着从老电影院“淘”来的旧坐椅。
从器材到影片,甚至椅子,都是老兵的战友在各地垃圾站收购来的,得知他动手组建“基地”,作为礼物转送给他。每逢节假日,或是周末,老兵都会组织村里的邻居们,来这里看一场《地雷战》、《南征北战》、《红色娘子军》、《小兵张嘎》等抗战题材的老电影,让大家回味曾经激情燃烧的岁月。
文/摄 新报记者 周白石
- 上一篇:年轻“军迷”穿军装结婚 专爱收藏真品美军军装
- 下一篇:下一篇:《军迷擂台》第十期现场二:制空的手段(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