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麦兆丰年
◎ 冯 娜 一次陪几位外籍友人去参观一个岭南的古村落,在村子文化馆的陈列室里摆放着一架老式的风谷机,手摇木制的。外国朋友对这玩意儿特别感兴趣,问我是做什么的。跟他们解释,稻麦收割晾晒后,农民用它来吹去谷壳麦壳。怕他们不能理解,就上前用手一摇,风谷机里面的叶轮转动起来,“咣当咣当”,在尾部扬起一股风。站在机身后的友人被吹得头发乱飞,大家全都笑起来。 这种老式的风谷机在今天确实已经成了摆放在博物馆的老古董了。大面积的水稻产区人们早就使用机械设备收割和脱粒。用风谷机是我小时候的记忆,中秋前后大人们在稻田里收割,孩子们在田垄跑闹,捉蚂蚱、抓蝈蝈,有时会在稠密的稻穗中间发现一两个鸟窝。晒谷场上则是心血来潮搅动一阵风谷机,又拿着网兜扑蝴蝶去了。“八月剥枣,十月获稻”(《国风·豳风·七月》),十月是收稻的季节,古来如此。稻的种植历史却远远超过《诗经》中的记载,至少拥有四千年的栽培史。《诗经》中就有六首诗提到了稻,也说明当时我国黄河流域已经广泛种植稻谷,是重要的农作物。 今人提及职业生涯时常常自谦“为稻粱谋”,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我就是混口饭吃,哪有什么追求啊理想啊,谋生罢了。”此语出自知识分子们的清代老前辈龚自珍的两句诗,“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可见“稻梁”是最最基础的温饱资源,跟“为斗米而折腰”一样一样的。《唐风·鸨羽》中也写到“王事靡盬,不能蓺稻粱”,王室的差事劳役繁重,连稻子高粱都无法种植,拿什么去供养父母和亲人呢? 在中国古代,帝王每年祈天祭祀,祈祷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对于一个农业大国而言,再没有什么比老天爷给饭吃要紧的了。稻谷的种植区域从南向北推移,但都依赖气候的湿润、温热。在华南一带,水稻最多可达一年三熟,北方大部分地区则是一年一熟。谷粒是否饱满,米粒是否圆润则完全仰仗好天气。《周颂·丰年》中“丰年多黍多稌”,就是描述一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成。 我老家金沙江流域的涛源乡有一处科学家袁隆平的实验基地,据说科学家们在那里杂交出亩产上千斤的水稻。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有时会觉得自然科学家们更具备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忧思。温饱问题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始终是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人们广泛播种、开发新食材、杂交更大产量的作物都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的浓重阴影。 走出古村落,远远近近的稻田正在扬花,这是以风为媒的植物。晚餐时我们吃到了粘性极高的米饭,一位印度朋友坚持和别人分享一碗米饭一杯清水,说不能浪费食物。我想起“父母何尝?悠悠苍天!”突然喉头一哽。
稻麦兆丰年
冯 娜
- 上一篇:上海枫泾小镇更新拉开序幕 创建生态人文古镇
- 下一篇:下一篇:文明的高低之分的问题还是交给历史回答
相关文章
- 2011-07-29视频 密苏里大学开放课程:世界
- 2011-04-19视频 耶鲁开放课程:欧洲文明(
- 2012-05-11清十二帝疑案答疑 正说洪承畴降
- 2012-05-24鲍鹏山新说水浒 武松(六)
- 2011-04-19视频 耶鲁开放课程:解读但丁(
- 国内首例全实景历史人文纪录片《古韵惠
- 2012-05-09易中天品三国 魏武挥鞭(十二)
- 2011-04-19视频 耶鲁开放课程:古希腊历史
- 2011-07-29视频 密苏里大学开放课程:世界
- 2012-05-10易中天品三国 重归一统(十一)
- 2011-07-19视频 耶鲁开放课程:1945年后的美
- 2011-04-18视频 耶鲁开放课程:哲学 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