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明中华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文明中华网 > 公开课 > 历史人文

今日时报

莆田历史上曾是人文荟萃之地 因哪两次大劫难而变质

发布时间: 2018-07-25 11:03历史人文
重商是明中后期的时代浪潮,在全国都有影响,而对于莆田一地,有两个大事件,给了莆田宗族社会沉重打击,为弃...

重商是明中后期的时代浪潮,在全国都有影响,而对于莆田一地,有两个大事件,给了莆田宗族社会沉重打击,为弃文从商推波助澜。其一是在“嘉靖大倭寇”中,莆田受害极烈。其二是清初“迁界”对莆田沿海为害甚剧。

核心提示重商是明中后期的时代浪潮,在全国都有影响,而对于莆田一地,有两个大事件,给了莆田宗族社会沉重打击,为弃文从商推波助澜。其一是在“嘉靖大倭寇”中,莆田受害极烈。其二是清初“迁界”对莆田沿海为害甚剧。

莆田历史上曾是人文荟萃之地 因哪两次大劫难而变质

北宋莆籍名臣蔡襄画像。蔡襄不仅在福建惠政良多,还是书法“宋四家”之一。 资料图

本文摘自:澎湃新闻网,作者:张继州,原题:莆田:“文献名邦”缘何下海从商

一座东南一隅的小城,近日却因“莆田系”而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许多人第一次知道了这里的医疗产业和高仿鞋产业,而福州人和闽南人或许想起了不知哪一代传下来的“神仙难赚莆田钱”之类的调侃。

墙倒众人推,一拥而上黑莆田的媒体甚多,挖掘黑历史的亦有之。然而,当我们翻阅地方志寻觅莆田为何重商、爱财,又为何喜欢抱团打拼形成“莆田系”的答案时,却发现了一些和新闻里迥异的事实及评价。

人文荟萃、科举大兴的宋明两代

历代的地方志中有关风俗的篇章,是官员赴任后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的最快捷来源。明初《八闽通志》是这样记述兴化府(今莆田市)的:“儒风非在常衮后。永不动干戈。文物之邦,有齐鲁遗风。家贫子读书,秀民特多,比屋业儒,诗书礼乐,为八闽之甲。产薄而用俭。科目得人之盛,天下鲜俪。”没有一句差评,和现在被妖魔化的莆田仿佛云泥之别。

相比其他府县,如福州府“其俗俭啬,喜讼好巫”、漳州府“悍强难治”、汀州府“刚愎好斗”,《八闽通志》对莆田的评价不可谓不高。虽然这很可能是因为作者黄仲昭是莆田进士,不肯写家乡一句坏话,然而他关于莆田好读书、科举盛的记载,却是相当客观而有底气的。

唐开元中,莆田已建立县学,并诞生了黄璞等名儒。唐末五代战乱频仍,诸多世家大族避居闽中,落户福州、莆田两地者尤多。逮至宋时,福建地方清平,安居乐业,莆田的世族有了财力作为后盾,便迈进科举仕进之路。北宋一代,仅莆田、仙游、兴化三县的兴化军(今莆田市)就出现了468名进士(含特奏名,下同),占全福建录进士总额的18%,仅次于福州和建州;南宋偏安一隅,福建成了大后方,科举成就更加瞩目,涌现了4544名进士,其中兴化军有588人,仅次于福州和泉州。兴化军是福建人口最少的州军级行政单位,人口仅为福建总人口的5.2%(元丰年间),进士比例之高令人咋舌,以至于王安石都说“兴化多进士”。

不过,当时的官场上,对于福建高官的口碑却不好。司马光针对福建开过两次地图炮,一次是骂政敌王安石“心术似福州”,第二次是上奏神宗时称“闽人狡险,楚人轻易,今二相皆闽人,二参政皆楚人,必将援引乡党之士,充塞朝廷,风俗何以更得淳厚”?而被黑的王安石也常在室中写“福建子”阴损吕惠卿,可见当时福建高官心术不端、勾连同乡、结党营私之弊,已经成为政坛的攻击点。

莆田贡献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奸相之一,即“天资凶谲,舞智御人”的蔡京。经过《水浒传》的广而告之,他竟成为“妈祖”之后知名度最高的莆田人,无论是同族中政声卓著的蔡襄,还是后世抗元尽节的状元宰相陈文龙,都无法以盛誉令蔡京的名声扭转一二,真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尽管出了个别名声不好的大臣,莆田人也不会停下集体奔赴科场的脚步。终宋一代,兴化军共有1026名进士,其中有5名正奏状元,8名特奏名状元。“比屋业儒,号衣冠盛处”的莆田,被宋度宗誉为“文献名邦”,朱熹也盛赞其“人物之盛”。莆田的许多世族都科名卓著,如宋代的方氏进士多达132人,白杜方氏“万卷楼”藏书达五万卷。今天潮汕、琼雷的许多家族,都自称始祖宋代自莆田迁出,其中或有攀附成分,这也是因为宋代莆田的文化地位很高,值得借来光耀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