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新媒体环境下的典型人物宣传【2】
朱光潜先生把马克思主义“典型理论”概括为两点:一是典型与个性的统一;二是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内在联系(《西方美学史》)。什么是典型?过去我们找不同,现在受众找相同、找相近。怎么找?平视成为决定因素。用平视角度具体分析典型人物个性与共性,人物与环境的内在联系,才能塑造真实可信、血肉丰满、可供大众传播并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人物形象。
看待典型人物的视角与立场决定采访报道的语气和语态。从常识出发回到常识,才能真正打破千人一面的刻板模式。学会把握好与采访对象的心理,坚持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典型人物,才能理性面对并不为个人情趣所左右,塑造出一个典型性、真实性、个性化统一的典型人物。
挖掘传播深度
典型人物之所以典型,就在其内在品质的个性与高尚,而要达到宣传内容及立意的深刻性,则必须用真实的笔触和朴实的文风刻画人物的深度。
新闻战线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就是要求虚心向群众学习,善于用百姓的视角观察问题,用群众乐意接受的方式阐述观点,用群众语言来改进文风,让人们爱听爱读爱看,务求最佳的宣传报道效果。
在十八大及“两会”前后,新华社连续播发“中共高层新阵容”人物特稿,引起海内外媒体广泛关注。这些特稿,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罕见地披露了习近平、李克强等七常委的从政经历及家庭情况,引发了热议。接地气,有人情味,作为普通受众,笔者感受到了被尊重。作为专业媒体人,笔者认为这种传播模式更符合新时期新闻宣传的需求,也是遵从新闻规律、进行典型人物报道重要的有益的尝试。
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这就要求媒体要用社会听得懂的语言阐述中国的理念,善用真挚诚恳的感情打动人。从典型人物报道角度上讲,就是要回归普通人的实际形象。
讲究传播高度
典型人物代表时代的精神和风貌,体现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反映着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这也是他们与普通人区别所在。
当前新媒体这场传播革命使民众“自我赋权”,民众借助网络这一渠道,拥有了“自媒体”,开始逐渐摆脱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的束缚,促进了自身表达权的归位。但是由于互联网缺乏有效的管理与约束,互联网上各种有碍道德风气的乱象层出不穷,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前社会道德的滑坡,从之前的“扶老携幼、救死扶伤”到如今的“不敢扶老”这一变化就能看出,甚至出现个别声音,一面批评道德滑坡,一面以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怀疑、贬损部分广为人知的先进人物和道德典型。
媒体在用平视角度塑造典型人物时,也要看到典型人物身上的道德闪光点。作为道德先进人物,他们不再是单一的“高大全”式英雄人物,更多的只是出生草根的平凡人物,他们的先进事迹大多来自平凡岗位上的善行义举,可能只是片刻的闪光点或是某一方面的突出点,这恰好具有良好的说服力和强大的感染力,为受众所认可并接受。
利用传播广度
去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塑造典型人物,要充分考虑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差异化传播方式,同时,二者也可以形成联动共振,发挥各自优势来传播典型人物身上的闪光点。
针对不同的受众对象,媒体要创新人物报道的观念以及报道手法,充分适应媒介环境的变化,考虑受众的差异化,在新旧媒体的融合报道中为典型人物提供更加广阔的报道空间。对于纸媒来说,其受众对象多为各级党政机关的公务员,他们会更加注重传统的通讯、特写等报道方式。而新媒体的受众多为年轻一族,他们会更喜欢比如将文字与声音、视频结合起来的碎片化的传播方式等。
比如,在对郭明义这一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报道中,就充分结合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各自传播平台上的优势,在立体报道中较好地塑造了这一典型形象, “雷锋传人”的崇高品格感动了亿万群众。《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组成大型采访团,在各自纸质及网络平台上进行报道。同时,央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主流节目也进行了电视报道。最后,郭明义还在新浪开了加V的微博,粉丝超过200万,积极与网友互动,利用粉丝效应在新媒体平台上继续传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这一立体传播方式令人耳目一新,互动传播的效果很不错。
总的来讲,媒介融合是大势所趋。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融合报道,多种新闻形式集合呈现,人物信息在多个层面互动流通,以及人物媒介形象的国际化传播,都是当前全新媒体环境下典型人物报道媒介手法的显著特征。
【1】【2】
- 上一篇:典型人物曲仕波:一心为民 一身正气
- 下一篇:下一篇:女星COS经典人物 向电影中的经典发型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