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家书中的家国情怀
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家书传统和文化,“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从古至今,家书是人们传递亲情的纽带,遥寄思念的信物。抗战家书因其战火纷飞的时代背景,除了满是对家园的思眷,更饱含了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今天我们选取抗战家书编纂成册,就是为了让广大读者在殷殷嘱托和铮铮誓言的字里行间,体会到先烈志士博大精深、感人肺腑的家国情怀。
我想我们可以从学术研究的价值、文化传承的价值和理想信念的价值三个方面,把握该书出版问世的现实意义。
一、学术研究的价值
每一封家书都有其时代特征,这是家书独有的价值体现。它从一个侧面真实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为后人全面认识那个时代提供了新的视角。因此,抗战家书对于抗战历史的研究非常重要。家书是战争亲历者头脑中鲜活资料在纸面上的体现,其内容的真实性决定了其对于历史真相的还原能力。家书的情感性,再现了战争年代人们的精神世界,是对历史事件现实状况的有力佐证,是历史人物和历史细节的有益补充。我们当前开展的抗战研究“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相比,同这场战争对中华民族和世界的影响相比”还远远不够,这要求我们搜集更多的历史资料,还原重大历史事件的细节,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启迪,弘扬抗战精神,讴歌民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25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必须坚持正确历史观,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
一封家书,一段历史。许多家书的作者都是那个时代重大事件的见证者、亲历者,他们的视角往往是一般的史书中所看不到的。因此对抗战家书的整理和研究,将为我们回顾抗战历史、筑牢抗战记忆提供新的史料,为研究抗战历史提供个人化的、私人化的新视角。
二、文化传承的价值
首先,家书是一笔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原始物证,也是记录社会变迁的历史档案。翻看《重读抗战家书》,我们能感受到硝烟的弥漫,战争的血腥,亲情的温暖和牺牲的决绝,字字句句都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战争中的体验和情感。其次,家书也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作为一种信息沟通手段和情感交流方式,家书中蕴含的礼文化、义文化、忠文化、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直观的体现。烈士绝笔中表达的是“临患不忘国”的忠诚,“国耳忘家,公耳忘私”的大义,是“泰山鸿毛之训,早已了然于胸”的信守,是舍我其谁、铁肩担道义的责任。寥寥数语,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这就是家书文化的巨大魅力。
三、理想信念的价值
“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际行动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读到这些绵长而醇厚的骨肉亲情话语时,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血洒疆场的抗日将士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看到这些感天动地的铮铮誓言时,我们必须要思考是什么给了他们面对死亡的胆量和勇气。从中我们也找到了答案就是“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奋斗。请你相信这一道理是光明的、伟大的”,这就是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强矢志不渝的远大抱负和坚定信仰。
习近平同志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今天我们重读抗战家书,就是重温那一封封源于心灵的告白,感受国破家亡的危急关头,仁人志士忧国忧民、奋起抗争、舍生取义、血沃中华的情怀和气节;深刻感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以此为镜,自我坚定,自我净化,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
(作者:李宗远,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副馆长)
- 上一篇:宁波新闻列表
- 下一篇:下一篇:大公报社评:悲愤重温抗战史 喜极迎接大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