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口发现一块“借物暂记牌” 见证诸暨治水的历史
“借物暂记牌”
白塔湖流传着一句俗语:“三颗毛毛雨,一片白塌塌。”描述的是白塔湖的洪涝之患。有洪涝,自然少不了治水。在2500多年的历史中,白塔湖涌现了很多治水故事和人物,其中最广为流传的就是“半生金戈半生泥”的何文隆。而今,一块“借物暂记牌”向我们展现了当年何文隆治水的历史。
近日,店口镇斗门村白塔湖电力排涝站的工作人员李建平,在堆放杂物的地方发现了一块木牌。这块木牌长41厘米,宽23厘米,顶部拴着铜铰链,密密麻麻写满了字。“最初,我觉得这块木牌有些奇怪,上面怎么写着字?后来拿起来一看,木牌上记载的名字好多都认识。”李建平告诉记者,这些人基本已经去世,即使活着的也已经90多岁了,“我觉得这块木牌肯定有故事,就捡回来了”。
李建平将木牌带回家后,想到自己的小姨夫石华堂平常喜欢收藏,就想他会不会对这块木牌上的内容有所了解? “于是,我立刻给小姨夫打电话,他听了我的描述后非常感兴趣,就把木牌拿去仔细研究。”李建平说。
这块木牌的背后到底有一段什么样的历史?记者来到石华堂家中。他说,木牌上面记载着的是1957年左右,白塔湖水利会与老百姓之间的物品租借往来,记录者是一位长乐村人,名叫何小秋,人已离世。“这块木牌上面大约记载了20余人,其中有个叫何为龙的人还健在,今年90多岁。他当时借的东西是打桩用的,应该也是为了白塔湖的防洪。”石华堂说,从这块木牌可以看出,当初白塔湖水利会非常重视水利建设,老百姓也都积极参与其中。
说起上世纪50年代的水利建设,石华堂说,离不开治水县长何文隆,“如果没有他,现在的白塔湖也不会是现在的这番模样”。
据了解,当初的白塔湖堤埂由小圩成大埂,由低圩变高埂。而且,斗门的土筑小闸,排泄不畅。如果洪涝与潮水合一,那白塔湖的内涝就比较严重。
新中国成立后,何文隆在湖民代表会议上说:“我人虽不在白塔湖,但心在白塔湖,总想把白塔湖变成白米湖,在狗项颈地方装300匹马力的抽水机,把湖水抽出去,再在斗门装一个活动闸。”
在何文隆的动员下,老百姓积极响应白塔湖的水利建设,造堤埂、挖泥等等。白塔湖水利建设的过程中,老百姓出物出力,斗门全村总动员,努力治水。经过30多年的整治建设,白塔湖一年一熟都难保的低洼田,也成为旱涝保收的三熟田。而1979年完成的船闸工程,更让湖民受惠无穷。
因为水利建设上的成果,诸暨的耕作制度起了变化,扩大单季改双季稻面积,增加旱涝保收面积30万亩。
- 上一篇:洋人见证九王夺嫡:揭秘谁才是康熙钦点的接班人?
- 下一篇:下一篇:毛大庆西伯利亚国际马拉松完赛见证古城历史